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十八次学术沙龙
来源: 日期:2022-06-13 浏览:






时间:2022年6月12日19:00—21:00


主持人:卢迎丽


参与人数: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本科生科研助理1人


沙龙议程:


一、博士生付东兵分享小论文《社会分层理论视域下“教育内卷化“形成机制与突围之策》


二、谢于静同学分享小论文《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


沙龙纪要:


一、付东兵博士分享小论文——《社会分层理论视域下“教育内卷化“形成机制与突围之策》


(一)“内卷化”概念澄清与具体表征


1、农业内卷化——经济内卷化——教育内卷化

2、教育内卷化也是一种竞争

3、“内卷 化”是指进入竞争环境后而不得出,不断内旋与重复,使系统内部变得复杂化和 精细化。

4、内卷化的四个特征:(1)空间封闭,竞争仅发生在系统内部,参与者很难离场;(2)内部的资源或市场有限,技术创新停滞;(3)外部投入递增,内部竞争不断精细化、复杂化,形成非理性的过度竞争;(4)过度竞争导致资源内耗,效益与质量下降,非但没有增加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与福利,反而导致系统发展停滞甚至衰退。


(二)“教育内卷化”形成机制分析


1、教育制度与环境因素:(1)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2)唯学历、唯名校的用人环境;(3)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4)外部投入持续递增。

2、教育理念与功能因素:(1)教育筛选与评价手段单一;(2)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简单;(3)教育系统功能退化。


(三)“教育内卷化”社会学分析


1、社会不平等引发教育焦虑:(1)收入不平等与教育焦虑;(2)机会不平等与教育焦虑;(3)社会保障不平等与教育焦虑

2制度性“排他”造成社会封闭:(1)优质中小学的入学资格被中上层阶级把持;(2)强制性普职分流将下层阶级子女早早排挤出优质教育资源争夺;(3)高考录取的分省划线,招生指标差别投放进一步巩固了中上层阶级集中的大城市子女的优质高校入学权。

3、文化再生产与过度竞争:(1)学区房绑架了优质学位;(2)教培机构助推了学业竞赛;(3)功利性导致了价值追求单一。


(四)“教育内卷化”突围之策


1、开放的终身学习环境:(1)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壁垒;(2)融通“学术轨”与“职业教育轨”;(3)提升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的含金量

2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1)教育评价制度改革;(2)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革新

3均衡的教育资源配置


(六)会议发言


1、潘小芳

标题不够精炼;对“教育内卷化”四个具体表征的划分,没有明确的维度,例如内外部维度、资源和市场维度等;“教育内卷化”的形成机制,二级标题中两个维度的内容不适宜放在一个大标题底下,不同的内容不应该涵盖在同样的标题之下,同时标题和内容之间不符应;第三部分,“教育内卷化”的社会学分析,对理论基础的阐释太少,理论特征和“教育内卷化”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从思维图中,对教育内卷要素的体现不凸出;文章中的很多语言表述不是很适契,如有些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化,数据的来源不明确及其说服力,有些观点的表达不是很恰当。总体感受:缺乏对社会分层理论的解释,社会分层理论和“教育内卷”之间没有太多联系;文章的“机制”研究不凸显,更多的是因素研究;写作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摘要的观点不突出等。


2、刘晶

(1)摘要需要进行调整,摘要需要写什么内容,需要进行进一步调整;

(2)第一部分中的两种观点,与后面的“教育内卷化”的分析联系不够;

(3)社会分层理论和文章的集合不是紧密,理论和论述问题的结合,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4)有些文字的表达不是很精炼,有些地方重复表达。

(5)教育内卷化的形成机制分析,为什么会从“教育制度与环境因素”和“教育理念与功能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

(6)“独立封闭系统”、“系统功能退化”等提法不适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没有完全封闭。

(7)有些标题和观点可以合并并进行细化。

(8)教育内卷化的机制分析和教育内卷化的社会学分析之间有什么逻辑?这里是不是有重合。

(9)有些观点,过于理想化。文章想解决的问题太多,内容过于杂乱,面面俱到。


3、罗艳华

(1)建议你做一个文献综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了,可以从文献综述中找出文章的创新点。对现有的研究要进行一个评述。

(2)“教育内卷化”中的一些关键词要理理清楚,如内卷、内卷化、教育内卷、内卷行为等这些关键词要搞清楚。一些核心概念进行辨析。

(3)教育内卷化的表征,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简单一些,重点要放在教育内卷的表征上。表征、危害要进一步丰富。


4、陈金平

(1)文章写的很长,涉及的面很多。但是标题和文章的布局不是很对应。

(2)形成机制的观点不是很突出。更多的是谈原因,但是没有谈机制。

(3)社会分层理论的理论基础并不是很突出,文章的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分层理论视角的独特性在哪里?

(4)内卷和竞争的界限在哪里?竞争到什么程度,才异变为内卷。

(5)“内卷”原因分析的依据在哪里,为什么?


5、季轩民

这篇文章分析的力度还是不够,对社会分层理论的阐释不够;社会分层成为了一个帽子。分析论证不够深入;从一开始,就直插主题,摆明观点。要对教育内卷化进行价值判断;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滞后性,一些观点老生常谈;不一定需要突围之策。


6、卢旭老师

(1)你这篇文章究竟想要解决什么中心问题?“内卷”、“教育内卷”究竟是什么,重点是要澄清概念,把一些特点要分析出来。要把“教育内卷化”的历时性发展表达出来,重点是要对“教育内卷化”进行概念批判。

(2)从文章本身来讲,论文的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文章的结构不是太清晰。例如,原因分析的两个方面,里面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分两个部分来进行分析,可以把这两个部分综合为一个部分。

(3)社会分层理论的用法以及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4)社会分层理论和内卷化之间有什么关系?里面是不是有重合的地方。内卷的本质是什么?内卷实在一个平面上的,一个群体中的。例如,优秀的学生和差的学生是不太会发生内卷的。这样就和社会分层理论产生了冲突,社会分层理论是不同层次、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分析。

(5)文章内容太过于杂乱,一锅炖,文章的内容和内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例如,是内卷加剧了高考竞争,还是高考竞争导致了内卷?内卷是原因还是产品?



二、谢于静同学分享小论文——《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


(一)引言


高考加分项目一般分为两类:“照顾性加分项目”对应“教育公 平”的基本要求,“鼓励性加分项目”对应着“素质教育”的招生取向,由此形成了我国高考招生制度中的双元基本权利结构。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特征和分析框架


1、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特征

四大理论特征

2、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范式的结构观和历史观,可以将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深层结构分析。第二,路径依赖分析。第三,动力机制分析。


(三)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演变阶段


(1)工农优先时期:1949 年—1977 年

(2)效率优先时期:1978 年—2000 年

(3)兼顾公平与效率时期:2001 年—2014 年

(4)公平优先时期:2015 年—至今


(四)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


1、深层结构分析:(1)经济方面;(2)政治方面;(3)文化层面

2、路径依赖分析:(1)学习效应;(2)协同效应;(3)适应性预期

3、动力机制分析

(1)高考加分决策权、测评权、认定权主体间的相互博弈

(2)高考加分各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博弈


(五)发言


1、刘晶

(1)文章比较规范;

(2)第一部分的理论分析可以将两个部分进行整合;

(3)制度逻辑分析部分:大部分写的是国家政策,高考加分的逻辑就是因为国家政策吗?路径依赖部分的学习效应,内容和标题不匹配,文章的其他部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4)推荐看一下诺斯的关注新制度主义的著作。


2、杜佳慧

(1)引言部分不需要有标题;

(2)整个文章缺一个部分,例如结语或者反思等。


3、罗艳华

(1)给人的感觉是论文没有写完,还缺一部分;

(2)文章没有问题意识,文章里面看不出明显的观点表述。文章的核心价值观点是什么?例如,加分政策的演变有问题吗?你想要告诉别人什么?

(3)小标题的取法不是很恰当


4、卢旭老师

(1)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历史分析和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范式是不一样的。

(2)对高考加分政策要一些基本的判断。如高考加分政策的钟摆效应,力图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做一个平衡。

(3)加分政策更多的是一个至上而下的逻辑。绝大多数都是有中央和教育部制定的。至上而下的逻辑基本没有变化。

(4)文章内含假设,然后用历史制度主义进行证明或证伪。

(5)如何体现制度主义的特点。制度主义最后的一个落脚点——制度趋同。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十九次学术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十七次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