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6月5日
形式:线上(腾讯会议)
参会人员:杜时忠教授、张添翼副教授、孙银光博士及部分研究生和博士生
主要内容:
一、刘璐分享《儿童的道德判断》
(一)研究方法
1.研究采用发生认识论--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不同年龄儿童打弹子游戏分析“怎样学会遵守这些规则”、“遵守什么样的规则”。
2.通过对偶故事问答法(打碎杯子数量,墨水渍大小,衣服上的大小窟窿),分析不同年龄儿童对于责任感、惩罚的判断,研究道德实在论(客观责任)、公正与协作,证实弹子游戏中的结论。
(二)研究结论
1.儿童的道德有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二者之间有一个中间状态。
2.道德发展与智力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行状态。年幼儿童更加认可客观责任、抵罪惩罚、惩罚的公正等他律道德、约束道德;年长儿童更加赞同主观责任、回报(报应)惩罚、平等自律道德、协作道德。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从客观责任过渡到了主观责任、从抵罪惩罚过渡到了回报惩罚(报应惩罚),从成人约束和单方面尊重过渡到协作和互相尊重,从他律道德过渡到自律道德。
3.为什么年幼儿童会注重客观责任、抵罪惩罚、道德实在论?第一,成人约束、单方面的尊重。第二,成人处理方式的投射。
4.怎样过渡到自律道德?第一,与他人(同等地位的人)协作。第二,互相尊重、平等、换位思考。第三,互惠。第四,社会分工。
5.最符合心理学研究成果的道德教育方法是什么?第一,集体活动。第二,自治管理。
(三)借鉴之处
1.延续与完善:站在涂尔干肩膀上。第一,从约束到协作:道德种类的补充。第二,从要素到机制:道德认知发展过程。第三,德育方法的改进:关注个体心理特征。
2.批判与修正涂尔干的观点。第一,修正涂尔干“惩罚”的观点。第二,批判涂尔干把约束和协作等同起来。第三,只有协作才能导致自主性。
3.主张利用活动学校在民主中实践民主——儿童共和国概念;关注女性。
(四)问题与不足之处
1.逻辑思维(智力)与道德推理阶段平行。
2.偏爱同辈而非成人在认知上并没有更成熟。
3.忽视儿童期的道德。
张添翼副教授:皮亚杰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观点现在看来有哪些是成立的,哪些是过时的?皮亚杰的问题逻辑起点在于关注人的认识是如何发生的?进而才开始关注人的道德是如何发生的?在阅读皮亚杰著作时应当意识到皮亚杰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时代局限。
刘璐:研究方法现中的智力倾向方面需要修改,研究观点中对男性关注较多,同时在跨文化的情景下结论不一定成立。同时皮亚杰提出在0-2岁是无道德这一观点仍受质疑。
二、马双分享《正面管教》
(一)作者简介
简·尼尔森。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正面管教方法的创始人。 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祖母或外祖母。
(二)认识孩子
1、 孩子是社会人。
2、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4、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5、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6、平等。
7、 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8、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三)正面管教的理念和方法
正面管教:我们一起来制定对对方有利的规则。我们还要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须独自做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共同参与)而正面管教培养出的孩子有这样的特点: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制定规则,让孩子学会做一个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成员,成为高效决策者。
1.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2.关注解决问题。
3.有效的运用鼓励。
(四)补充观点
1.三个提醒:第一,我们做什么永远不如怎么做更重要。第二,把错误当作学习的机会。第三,有时候我们必须反复学习同一件事情。
2.三个理念:第一,寻找积极的方面。第二,先假定孩子无辜。第三,表达我们无条件的爱。
3.三句话: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先要赢得孩子的心。既然要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最讨厌的孩子往往也是最需要爱的孩子。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能做到的事情。
成传春:孩子不需要任何惩罚吗?观察孩子和了解孩子用简单的二分法还是欠妥。
刘丽中:作者并不是完全否定惩罚而是提醒教育者需要谨慎使用。提醒大家在沙龙开始前做好阅读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