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春季第九次学术小沙龙
来源: 日期:2024-05-13 浏览:





时 间:2024年5月12日19:00—22:00

主持人:郑盼盼

参会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本科生科研助理1人。

沙龙议程:

1.开题报告分享:《积极生活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春季第八次学术小沙龙视野下的教育闲暇研究》;汇报人:吴静仪
2.读书分享:《夏山学校》;汇报人:涂卓、张新玲



议程一:硕士生吴静仪进行开题报告分享:《积极生活视野下的教育闲暇研究》


一、分享环节

硕士生吴静仪从研究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理论基础、论文大纲等方面对论文进行介绍,最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困惑。最后从研究意义、理论适切性、框架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二、师生讨论环节

博士生娄琳琳:

1.概念界定上,对闲暇定义最后的落脚点仍旧是模糊的,需要更加明确。

2.框架上,绪论下是背景,现实背景,逻辑上不太妥当。

3.选题上,忽视了教育闲暇为什么选择了娱乐活动


博士生刘莎:认为选题有一定新意,

1.关于研究问题,不够明确和聚焦,闲暇教育和自由的矛盾还是当下小学生的闲暇教育现状

2.关于教育闲暇的定义界定的不够清晰,对教育闲暇和闲暇只在主体上做了界定

3.调研对象上,样本代表性不足

4.论文框架上,绪论之后的现实背景,两个二级标题存在矛盾;闲暇困境的原因没有体现

5.理论上的适切性,小学生所有的闲暇是否可以用这些理论匹配


博士生陈嘉杰:

1.标题如果去掉教育也不影响

教育闲暇概念的界定上也可以去掉,从标题和内容上,教育稍显突兀,更像是研究社会问题。闲暇生活出现的问题产生于学习教育还是社会家庭。整体上看,没有把教育和闲暇结合地很好

2.文献综述翔实,汇总了资料,但是没有对其背后概念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现有的概念没有体现出对闲暇的核心定义

3.关于中国古代的闲暇思想,需要更加深入了解和介绍。中国古代关于闲暇的思想非常丰富,不局限于老庄,全面概述


博士生杜佳慧:

1.认可该研究价值,对闲暇的研究符合当下现实困境

2.研究问题:理想上是闲暇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应该建立一个理想的闲暇的定义和概念

3.研究对象:闲暇是否区分了阶级,如果区分阶级需要对研究对象重新考虑


博士生卢迎丽:

1.教育闲暇的概念,认为闲暇教育,定义的学理性不强,可以直接改成闲暇生活

2.理论适切性,阿伦特对相关核心概念的定义和本文中的概念的共通的地方


博士生廖思伦:

提出疑问:教育闲暇是否包含了两层意义:是对闲暇进行教育还是利用闲暇进行教育


博士生罗艳华:

1.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存在一定风险,小学生生活自主性比较低,其闲暇活动和时间很受父母的影响,在家长的安排下,如何区分这些活动哪些为闲暇哪些为非闲暇,这将对概念界定产生一些问题。

2.对闲暇的操作性概念定义不够清晰,可以进一步调整。

3.研究缘起应该是选题缘由,带着一定问题意识去研究,这一方面比较薄弱。

4.理论基础方面介绍的不够清楚。


博士生王绣:

1.作为一篇教育学论文,需要增强闲暇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应当突出闲暇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例如可以在研究缘起补充中补充一些实证资料

2.教育闲暇和闲暇教育的概念加以清楚的划分

3.研究缘起部分中,有两部分可以整合

4.从小学生的视角,来看小学生的闲暇时间和空间存疑


博士生陈婷丽:

1.核心概念上,过去的闲暇与现在的概念是否有所变化

从教育闲暇和闲暇教育的关系对教育闲暇作一个核心定义

2.教育闲暇研究解决的问题,当前的教育闲暇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3.研究方法和设计上,没有很明确可操作的部分


卢老师:

1.研究主题和核心问题不太明确,有一个大体方向没有明确问题本身

2.理论适切性存疑,阿伦特的理论是高度抽象化,是精英的生活状态来解释小学生的闲暇教育不太合适,在小学阶段也很难区分闲暇和工作。



程老师:

1.理论视角来看,选用的理论不是很适切,将阿伦特的理论概括为积极生活是很小众的,论文中提出的三要素表明其地位相同,但是阿伦特实际上最重视行动,阿伦特的理论这主要运用于成人世界的,并不适合小学生。

2.选题的意义:无论是闲暇生活还是闲暇教育都是比较老的话题,很难出新。可以结合当下的技术背景,再从小学生的课外生活中的问题来探讨闲暇教育如何将人们从技术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议程二:硕士生涂卓、张新玲进行读书分享:《夏山学校》



一、分享环节

张新玲和涂卓首先介绍了该书的作者和时代背景,接着从学校建立的初衷、学校的教育标准、学校的管理、教学组织形式、学习空间、师生关系几个方面分享了夏山学校的概况,然后从自由教育、爱的教育、奖惩观、游戏观介绍了尼尔的教育理念,最后提出思考与问题:(1)在夏山学校,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可是在电子产品盛行的当下,如果真的完全放任自由,让他们去玩游戏,孩子们可能都会选择去玩电子产品,那这种“自由”又是否还会利于儿童的成长呢?2)夏山学校是否可以在中国实现?夏山学校所传递的教育价值和经验是否能运用在中国的教育中?


二、师生讨论环节

博士生王绣:

对这该书贯穿的自由这一教育理念存疑,认为其非常乌托邦,但是这一学校又是切实存在的,那么该学校的学生以后是否能适应真实的社会规则。


博士生陈嘉杰:

夏山学校不一定非要在中国实行,更多是理论上的一些影响,我们未必能构建一个中国的夏山学校,但是仍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应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被尊重,不能尊重一个人,就不能对一个人施加教育。为什么夏山学校可以留存至今,说明其教育制度环境允许多元化,能够允许采用不同的教育理念去办学,这是我们今天十分欠缺的。


博士生卢迎丽:

夏山学校本身独立于常规的学校体系之外,容纳的学生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这类学校在中国也是有需要有市场的。

在常规教育体系中,做更多自由教育的尝试,有两个因素非常重要,一是校长二是制度,建构一套合理的制度体系。


卢老师:

一所学校要办好,灵魂人物是领导者,校长。我们国家其实也有这样历史悠久的有特色的学校,如陶行知的晓庄学校。我们不见得一定延续之前的学校,但是教育家的理念流传下来的精神值得学习。欧美的一些教育理念不见得适合我们国家,但是可以借鉴,一方面,拿来用,照着做,对于精神性的,本质性的共通,但做法可以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一个对照。



程老师:

1.夏山学校这本书形象生动,很适合硕士一年级的学生阅读。夏山学校即使在特别强调自由、民主以自由著称的英国也是很另类的,夏山学校特别强调儿童的自由选择,以至于弱化了教师和校长的权威,如果一个学校缺乏校长的权威,纪律就可能非常松散,但是其探索和尝试对中国学校仍具有启发意义。

2.夏山学校也一直在变化之中,现在的夏山学校可能不会像之前尼尔的时候那么自由,如皇家督学团要求该校学生也要参加毕业考试,有国家的强制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夏山学校的自由。学校历史的演变要从国家的教育文化传统、政治文化的再塑造以及国家对教育的干预来看。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春季第十次学术小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春季第八次学术小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