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十次学术小沙龙
来源: 日期:2025-06-23 浏览:

2025年6月第2次德育小沙龙会议记录

时 间:2025年6月22日 18:30—21:30

主持人:陈嘉杰

参会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

沙龙议程:

1.博二开题汇报;汇报人:王琇,陈珊珊,陈嘉杰,陈婷丽


一、议程:博二开题汇报

议题一:王琇开题汇报

讨论环节:

杜佳慧:

1.选题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核心内涵未能融入研究;建议观察国外公众如何参与公共领域解决这一问题;

3.没阐述清楚为何将中小学减负政策作为特定研究对象;

4.如何挖掘中国本土的公共领域参与机制;

5.如何在研究中体现出“数智时代”。

廖思伦:

1.开题报告做得很扎实;

2.选题着力点不明确,公共领域与公共参与、公共组织、公共治理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3.如何将中小学减负切入到公共领域研究;

4.公共领域研究的落脚点不清晰;

5.数智时代和非数智时代公共领域参与有何差别;

6.研究缘起中提出要回应教育治理现代化过于宏大。

刘莎:

1.将中小学减负作为立足点的论述不够充分;

2.建议到武汉学校中做预调研,了解现实中的公共参与情况;

3.教育改革的公共领域边界不清晰。

卢老师:

1.选题很有意义;

2.建议副标题改为“以公众参与中小学减负改革为例”;

3.详细介绍了社会学对公共领域的研究。如公共领域既可是相当于与私人领域的概念,亦可和政府、市场、家庭形成四个部类,以往一般将公共领域成为公民社会。公众指的是公民组织而非具体个人,但汇报中未提及公民组织。根据哈贝马斯的研究,现在很多公共参与只是表面形式的。还涉及到是否能谈公民社会和公民组织的问题。从保守角度而言,建议不进行公共领域或公民社会研究。

4.既有的4篇开题报告都只有研究领域、方向和对象,却没有具体的研究问题。为何要从这一角度切入、为何要研究这一对象?为何要使用这一理论?都没有思考清楚。

程老师:

1.建议删除副标题“中小学减负”;

2.建议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的特点、内涵、外延进行深入理解,提炼出对当下公共领域的理解,这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

3.研究设计、章节结构对公共领域和类公共领域的解释过于薄弱,没有具体战象如何研究公共领域,选取哪些组织或者对象作为公共领域样板或例证;

4.公共领域可以把握为一个公众能够公开发表意见,提出批评意见的平台。特别是在媒体平台表达批评意见和改革设想,形成公共舆论。建议在人民日报、教育报的传统纸媒中挖掘教育改革议题,是哪些人在参与,是否体现出公开进入的公共性。通过更具体的更实证的研究方法,选取几个公共领域的典型的样态,开展历时性的研究;

5.建议第一章现将公共领域解析清楚,第二章再分析公共领域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议题二:陈珊珊开题报告汇报

讨论环节:

陈嘉杰:

1.少子化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培养有何影响;

2.国外研究综述过于薄弱;

3.建议补充现实背景和意义;

4.数智时代的风险是否真的出现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和幼师师德培育中;

刘莎:

1.样本量过少;

2.建议加入毕业生作为样本,以补充师范生毕业后社会环境对其师德的影响因素;

3.行动研究时间过短(4周);

4.第三章中的“影响机制”指向不清晰;

5.第四章调研提纲的问题和原因对应不足。

杜佳慧:

1.选题有意义和价值,内容丰富;

2.研究内容过多过大,建议进一步聚焦;

3.行动研究一般需要至少3轮,既有计划是否能够实现;

4.道德与师德概念混淆;

5.为何将师范生师德培育阶段的第一个时期称为入职期。

罗艳华:

1.师范生在校期间尚未进入师德场景,能否、怎么测量师德成长历程?师德是否能够通过访谈、问卷测出成长变化;

2.师德成长分为具体哪些阶段和样式?概念本身也不够清晰,亦未能明确测量工具。

廖思伦:

1.幼师和中小学、大学教师的师德有何共性和特性?为何要进行单独研究?

2.幼师和中小学、大学教师的师德培养又有何共性和特性?如何把握?

卢老师:

1.师范生还不是进入工作场景的幼师,是否可能培养出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为何要研究这个问题?

2.根据杜威的观点,关于道德的知识和道德知识本身不同,教师只能教授关于道德的知识,而非道德知识本身。所以,师范生所谓的师德与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差异很大,甚至可以说师范生师德是不存在的。研究该如何回应这个问题?

3.数智时代对于师德研究的特殊性何在?量化的、标准化、数字化、数据库填充、数据分析等等都是工业时代以来的特点,不是数智时代的特征。而数智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以往的因果思维转变成相关或关联思维。同时,人类智能在数智时代被AI替代后,人的价值何在?教育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程老师:

1.开题报告也还写得比较的全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研究的设计,包括篇章结构问题,我觉得都还是比较全面;

2.建议补充样本量,将毕业生、新手教师加入样本;

3.建议将“专科”加入论文题目,并进一步思考其特殊性,如少子化会给专科师范生带来何种变化?

4.师德成长该如何测量?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在第一章论述清楚;

5.高密度的短期行动研究是可行的;

6.进一步去思考研究对象,调查对象、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理论,一种理论的建构。


议题三:陈嘉杰开题汇报

讨论环节:

刘莎:

1.第四章才进入实践调研,时间过完;

2.章节的逻辑安排不通畅;

杜佳慧:

1.研究想解决的核心问题不突出;

2.教育暴力不出现在标题中是否合适?

罗艳华:

1.建议将标题中的“教育”改为“学校教育”,以进一步聚焦主题;

2.基础理论过多,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融合;

3.建议在应对策略部分加一个副标题“以XX学校为例”;

4.应对策略只能在学校开展,能否解决社会暴力问题?学校纾解暴力的机制是什么?

5.学校属于社会的一部分,是否有必要严格区分教育暴力与社会暴力?

廖思伦:

1.基础理论过多,能否自恰?

2.是否存在数字暴力并加入研究?

3.福柯的规训是否一种暴力?是什么样的暴力?

付东兵:

1.研究问题过大,应该及你不聚焦;

2.建议从一个小的范围开展研究;

3.建议关注鸡娃和无视儿童现行。

刘莎:

1.研究对象不够清晰,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

2.网络暴力是否可以加入暴力类型;

3.仅依靠现有的三个维度:教学体系、管理制度、文化氛围是否足以解决学校暴力问题?紧靠学校是否足够应对研究主题所应开展的行动研究?

刘晶:

1.研究内容不清晰,基础理论过多,结构性不强;

2.学校教育是否能够、如何能够纾解社会暴力?

3.研究主题过于宏大,缺少具体的切入点。

卢老师:

1.选题过于宏大,以至于难以聚焦,选题本身甚至不是一篇博士论文可以解决的;

2.未能整合既有的诸多理论,从而形成一个体系;

3.对于研究的主题,缺少自我认识,未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质疑,更未能明确研究什么问题;

4.对于宏大问题过于保守和传统,建议进一步大胆思考,社会暴力泛滥是不是学校教育所导致的?学校教育本身是否就是社会暴力的根源?暴力不是从社会渗透进校园,而是从学校教育制度过程原生。

程老师:

1.过于抱死理论,未能从问题出发,以至于章节结构的逻辑不清晰;

2.学术研究要从学术逻辑、从理论、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政策、从规定出发,要把握好学术研究的逻辑;

3.第一部分应阐释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用平时的语言描述清楚暴力的内涵、外延、类型乙级根源;

4.第二部分应阐释清楚学校教育与社会暴力的关系,学校教育如何推动社会暴力?社会暴力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三者关系是什么;

5.第三部分应阐释清楚学校教育可能如何抑制与应对社会暴力,从历史上、理论上分析,相对于法律等其他手段,学校教育应对社会暴力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性、独特价值。还要回应第二部分,如何斩断暴力的社会根源、如何概念教育以消解社会暴力;

6.第四部分再去套路具体如何纾解和行动研究;

7.建议仅仅围绕核心议题,思考教育何以应对社会暴力?社会暴力教育在社会暴力的这种产生中,它到底产生了它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怎么怎么来改革教育?行文上从问题出发、学术逻辑出发。明确理论是服务于问题解决,而非装饰;

8.建议在论文前面部分做一个关键事件分析法,以实证的手段开展。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九次学术小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