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九次学术小沙龙
来源: 日期:2025-06-09 浏览:

2025年6月第1次德育小沙龙会议记录

时 间:2025年6月8日 18:30—21:30

主持人:陈婷丽

参会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

沙龙议程:

1.博四毕业分享,汇报人:卢迎丽,付东兵,廖思伦

2.小论文汇报:《从无序中生发秩序——教育改革的方法论透视》,汇报人:王童谣


一、议程一:博四毕业分享

(一)汇报环节

1.博士生卢迎丽:主要从学习感悟方面进行经验分享,包括读书方法、读书内容、写作方式以及定期阅读期刊文章、关注最新动态,尝试写英文论文、接触实证研究,平衡生活与学习等。

2.博士生付东兵:针对教育博士的学习情况进行了经验反思与总结:1)结合工作经历尽快明确研究领域与方向,补充阅读学习理论并反思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现象,运用沙龙的交流平台;2)关注研究领域中专家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3)撰写与博士论文选题相关的小论文,多修改、多向老师请教,多与同门沟通。博士论文方面的反思:1)尽快选题,提前构思框架与研究思路,聚焦研究问题,层层推进研究流程与路线;2)若研究问题不明确,可进行预调研,文章的结构进行调整,尽快开展数据的收集与调查,不拖延,集中时间搜集调研数据;3)集中时间撰写论文的文本;4)定期与老师交流;5)章节逻辑性、关联性会松散,要有一个主线,围绕核心问题层层推进。工学矛盾方面: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调整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完成论文。

3.博士生廖思伦:主要从信心、耐心、细心切入进行学习经验的浅谈,集中于“读博人”心理状态的调适。

(二)交流与讨论环节

程老师做出如下回应:

1.学习经验的深入交流比较少,教育博士时间紧张,故而开展这次线上交流。

2.写论文永远都有不完美、需要修改的地方。三位博士毕业生的选题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或具有现实性、针对性的选题。对三篇博士论文表示比较满意。

3.三位博士毕业生各有特点。基础、兴趣点、解决策略均不同,各具优点也各具短板。1)很努力、投入时间很多,但不敢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强调自由表达,希望同学们更大胆,思维更活跃,投入到问题的交流中,与同行对话,形成学术观点的交锋。2)实践经验丰富,倔强性与执着精神,学习新研究方法的好奇心,但读书不够深入,理论素养有待提升。强调学术研究的执着,研究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3)倔强,坚持,爱读书,理论功底可以,理论性较强,但实证研究的方法方面,新的方法掌握、新的理论学习方面,细心积累方面,需要提升。强调长期积累与新方法的学习。

强调确定学术志向,讲真话与求真知,独立思考与学术自由,不为大的社会环境所裹挟,坚持独立思考,不断学习,探求真知。


博士生陈嘉杰:

1.对自信感触较深。对自己的研究有足够的自信,通过学术交流提升学术水平。1)自信重要的方面是要有自己的节奏,每个人的进度是不一样的。2)同时,也有共性的,比如写作的渐进式、激进式。3)在整个学术研究的生涯中保持自己的研究节奏,尽快达到毕业条件。

2.师兄师姐的指导与交流较多,给予很多反馈、很大帮助。自由的交流平台,与师弟师妹的交流,在更多意见中获得更多的想法。交流氛围良好,这些是由老师、师兄师姐的传承。明确的研究方向,持续的研究主题。希望继续与毕业的师兄师姐交流讨论。

博士生付东兵回应:

1.尽快在某一个领域深入了解,为博士论文、研究做准备。

2.感谢老师的支持与指导。老师指导的同时,自己也要克服困难,要坚持。

3.保持同门之间的紧密联系,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程老师做出如下回应:

1.老师介入过多,增加了同学们的不自信。经过反思,要增加同学们的能动性。

2.毕业之后,继续保持交流讨论。




二、议程二:小论文汇报《从无序中生发秩序——教育改革的方法论透视》

(一)汇报环节

博士生王童谣:围绕论文的框架,对自生自发秩序的理论阐释、教育改革中自生自发秩序的历史经验、教育改革中自生自发教育秩序的现实考量、自生自发秩序视域下重塑教育生态四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一一陈述。同时就题目的更改与最后的建议部分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自生自发秩序的理论阐释:1.自生自发秩序的内涵阐释;2.自生自发秩序的构成要素;3.自生自发秩序的生成机制

教育改革中自生自发秩序的历史经验:1.自生自发教育秩序的国际视野2.自生自发教育秩序的中国经验

教育改革中自生自发教育秩序的现实考量:1.理性建构秩序的有限性2.自生自发秩序的时代诉求3.自生自发秩序的结构性阻滞

自生自发秩序视域下重塑教育生态:1.重塑教育改革的方法论2.建构去中心化的赋权机制3.构建有序与无序的动态治理体系

题目:“自生自发秩序视域下教育改革的有序与无序”改为“从无序中生发秩序——教育改革的方法论透视”

建议部分:是否考虑从一般性规则、自由、竞争之维(自生自发秩序的构成要素),(1)建构有序与无序的动态平衡机制,(2)打造有弹性的底线秩序保障体系,(3)培育开放包容与良性竞争的教育生态

(二)交流与讨论环节

博士生陈嘉杰:

1.题目中“方法论透视”是什么意思。

2.内涵阐释。对“自生自发秩序”概念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是什么,与理性的关系是什么,基于什么提出来的。

4.整体而言,读起来有难度。线索不明确,通过文字处理、标题处理进一步突出主要观点,增加可读性。

5.自生自发秩序中的中国经验。中国有没有一般性规则、自由、竞争?值得进一步思考,尤其中国近代,我国教育制度有没有包含这些?

6.框架,用自生自发秩序解决现在教育中的问题,是什么——好的经验——本土生发的可能性——构想未来教育的理想场景是什么样,但本身存在结构性阻滞为何还要用,内容或标题上进行调整。

7.建议部分,主要是进行理论建构。去中心化的赋权机制,比较理想。主要是从上至下的,中心是指中央教育管理部门、治理权力,要分散到哪里?中心究竟是什么?中心化去到什么程度?去中心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什么样子的?

8.哈耶克的自由,太过自由,需要一些更为基础的民主意识,在何种程度上可行。

博士生付东兵:

1.逻辑很清晰,但四个方面之间的联系少,有点独立。建议在自生自发秩序的理论阐释中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状况,自生自发秩序与我国教育改革的契合性不够。

2.生态重塑,太全面、太广、太泛。策略、解决的问题与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对应,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教育改革或者某项教育政策经历自生自发秩序的过程。

博士生娄琳琳:

1.题目。1)缺少方法论方面的论述;2)题目涵盖不了所有的内容。

2.文章内容太多,举例多,论述散。没有抓住核心的本质/核心问题/本质问题。

3.需要深入探讨:自生自发秩序与理性建构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自生自发秩序的限度在哪里,如何很好的结合。

博士生卢迎丽:

1.自生自发秩序理论不适合国家的国情,建议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是否要全然推崇自生自发秩序?

2.内涵界定不够清晰,不局限于哈耶克。思想根基要做扩展,如亚当斯密、大卫休谟、奥斯特罗姆等,实践层面围绕具体的例子。

3. 框架调整:四个部分比较割裂,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有点割裂。

4.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的案例,着重把握几个案例,把来龙去脉讲清楚,回应自生自发秩序

程老师做出如下回应:

1.1)题目需要调整;2)历史经验部分有无必要需要保留,四个部分改为三个部分。

2.加深自生自发秩序的理解与阐释。1)当前较为分散,特点阐释得不够,认识需要更加深入。2)自生自发秩序与理性建构的互动,哪些地方用理性建构,哪些地方保留自生自发秩序。

3.教育改革本身的理解,缺乏分析与提炼,教育改革的整体特征,教育改革的整体问题、单向问题要有深入的理解。断裂、跳跃,内部逻辑不够丝滑。

4.现实考量。结构性阻滞放在这个位置不太好,与前面有重合,没有进一步围绕着需要什么样的方法论。

5.建议有些太全,自生自发秩序运用到教育改革中,比较有特色的部分,要么围绕三要素,要么提出几个教育改革方法论里面比较重要的东西,规则到赋权,繁琐到简约。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十次学术小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5年德育所春季第八次学术小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