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沙龙|18级教育学原理方向硕士生论文和读书汇报
来源: 日期:2019-10-26 浏览:


2019年10月25日下午,德育所学术沙龙在田家炳楼624会议室如期举行。杜时忠教授、程红艳教授、杨炎轩教授、卢旭副教授、孙银光博士以及德育所全体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沙龙。本次沙龙由孙银光博士主持,主要围绕七个主题进行:一是由硕士生杨宇轩报告论文 《学生双性化德性培育:公正伦理与关怀伦理的有机结合》;二是由硕士生武艳报告论文《教育场域中人工智能对人主体性的影响》;三是由硕士生白斯琴报告论文《试论存在主义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四是由硕士生罗霄雁报告论文《关心伦理视域下的师德建设》;五是由硕士生刘志芳报告论文《论民主生活共同体与类主体的生成》;六是由硕士生史若琳进行《我们的孩子》读书汇报;七是硕士生王亚文进行毕业论文预选题《同辈群体对初中生道德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的报告。


沙龙第一部分由硕士生杨宇轩汇报论文《学生双性化德性培育:公正伦理与关怀伦理的有机结合》。论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学生双性化德性培育研究问题的提出、学生双性化德性培育的极端伦理以及解决策略。汇报结束后各位老师和同学分别从论文理论应用的合理性、概念界定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程红艳教授肯定了论文的理论敏感性但同时也指出论文对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并建议着眼于学生德性培育,深入剖析公正伦理,去掉复杂概念。卢旭副教授认为文章本身存在内在的矛盾,指向的批判靶子较多,应该简化理论基础,深入思考公正和关怀是否对立这一核心问题,重新审视论文题目的合理性。同时指出,在将理论引入教育学的过程中,要清楚所引理论针对的是什么问题,反思自己借用的理论是否适合分析所研究的问题,把理论和问题联系起来。杨炎轩教授指出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两种理论是多元框架,难以把握。博士生潘小芳认为论文的关键词太多、双性化伦理缺少呈现,应将其作为核心内容进行呈现。

沙龙第二部分由硕士生武艳报告论文《教育场域中人工智能对人主体性的影响》。武艳在简要介绍研究背景之后,分别从人工智能与人的主体性的概念、人工智能对人主体性的积极影响、人工智能对人主体性的威胁以及应对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汇报结束后各位老师分别从论文的选题、行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点评和建议。程红艳教授指出论文观念不够新颖,并建议可在斯宾塞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以研究在人工智能时代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能力最有价值,切换提问方式、提出创新的观点。卢旭副教授指出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应该有明确的态度,旗帜鲜明,研究结束后要有自己的立场。孙银光认为论文应增强内在逻辑性。

EE30

沙龙的第三部分是由硕士生白斯琴报告论文《试论存在主义学生主体性教育观》。硕士生白斯琴先介绍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脉络,接着从存在主义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及其局限性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论文的主要内容。汇报结束后程红艳教授和博士生潘小芳分别对论文提出了修改建议。程红艳老师首先对以读书汇报的形式呈现论文做出了肯定,但同时也指出,应该对内容有更充分、更具逻辑性的展现。潘小芳博士认为论文框架较好,但应增加现实性关注。

沙龙的第四部分是由硕士生罗霄雁报告论文《关心伦理视域下的师德建设》。汇报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师德建设、关心伦理对于师德的要求、将关心伦理融入师德建设。论文汇报后老师和同学分别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程红艳教授强调不应简单指出关心的缺失是因为师德建设,应指出师生之间的关心关系如何建设,还须在提问方式、聚焦程度等方面进行改进。博士生沈艳艳指出,论文首先应明确师德问题是否是因为缺失关怀,其次应该提出观点并进一步解释。潘小芳博士认为论文的摘要部分应该改为背景,其次,论文的写作,应该首先提出师德建设中有什么问题,然后引入关心伦理,最后进行理论的建设。

沙龙的第五部分是由硕士生刘志芳报告论文《论民主生活共同体与类主体的生成》。论文主要由民主生活共同体的涵义、类主体的涵义与特性、民主生活共同体为何可以促进类主体的生成与培养三个部分组成。汇报完毕后,各位老师给予了论文修改意见。程红艳教授建议去掉复杂的概念,突出核心概念,建议不要使用类主体概念,其概念更接近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卢旭副教授认为小论文只适合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或者有限的理论问题,这篇论文主题过大,主要关键词还应体现在标题里。博士生沈艳艳肯定了此篇论文的内在逻辑延展性。

11CA6


沙龙的第六部分是由硕士生史若琳进行《我们的孩子》读书汇报。史若琳首先对本书作者罗伯特·帕特南以及写作背景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汇报。汇报结束后,程红艳教授对此次读书汇报做出了肯定,指出此次汇报逻辑性比较严谨,对于书本内容的掌握也比较透彻,框架结构比较清晰。同时,程红艳教授指出,读书笔记的主要特点是整理知识、呈现知识,但同时也不应只停留在读书笔记上,要去研究一些自身学习在发展中、转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理论大而不当、现实问题不聚焦、读书笔记式的整理学习内容、研究意识薄弱等。

沙龙的第七部分是由硕士生王亚文进行毕业论文预选题《同辈群体对初中生道德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的报告。硕士生王亚文分别从选题的缘由、国内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三个方面进行报告。针对此次汇报各位老师分别从研究观点、框架等方面提出了修改建议。程红艳教授认为,选题概念过于陈旧,建议从同辈群体中欺侮现象或道德冷漠上来进行选题,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聚焦农村学校或城市重点班级等。杨炎轩教授认为报告中只有其他学者的理论介绍,缺乏自身框架,还应充分提炼。

汇报结束后杨炎轩教授对此次沙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提出写论文要把思考和表达区分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写论文的三个要点:其一,研究的主题框架。框架来源于研究的工具和理论,或对别人框架进行整合。框架的本质就是对于问题和主题的思考,无框架就无论文;其二,研究主题和问题的现状。要看大量文献,文献是对现实的解读;其三,要有对理论状况的介绍和了解。

18141

沙龙最后,孙银光博士对本次沙龙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汇报的论文还需增强规范性,建议同学们以后进行写作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其一,概念是否清晰,内涵和边界是否清晰;其二,思路是否清晰,究竟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其三,读者是否能够理解文章想要传递的意义。












上一篇:“构建学校制度生活”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下一篇:沙龙|博士生 姜子豪,潘小芳,陈金平读书和学习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