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教育学院知名院友回归计划系列讲座 | 扈中平:批判精神与问题意识的养成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日期:2021-10-13 浏览: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学院硕博研究生学术思维,10月12日,教育学院于田家炳楼J502教室成功举办了知名院友回归计划系列讲座之二,由扈中平教授主讲,主题为“批判精神与问题意识的养成”。讲座由院长雷万鹏主持,教育学院部分教师代表、硕博研究生参与。会场座无虚席,人气爆满。



讲座伊始,院长雷万鹏向在座师生隆重介绍了扈中平教授并对扈中平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


扈教授开宗明义,就“批判”、“批判精神”、“问题”、“问题意识”及“养成”提出独到的见解。扈教授指出,“批判”是相对于认同而言的一种否定性思考,是对某一观点、理论和派别的再审视,其要义是质疑和颠覆。“批判性精神”要求有一种敢于否定、敢于质疑的意识和勇气。就“问题”而言,扈教授认为其是只有需要开展研究的,并通过深入讨论和思考从而加以解决的矛盾性、疑难性题目,此类问题具有挑战性、反思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问题意识”的核心在于对知识不可泛泛接受,而要多问并善问为什么。对于“养成”的理解,扈教授认为,它具有内在性、隐含性的特征,强调熏陶、渗透、滋养、生成,关注主体本身。



随后,扈教授就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的价值做出深刻阐述。扈教授旁征博引,结合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大争论、教育教学问题和自身的学术经历,指出批判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价值就在于铸造了众多学者的精神灵魂,正如扈教授所说的,“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是知识分子最高贵的灵魂,也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此外,扈教授指出,具有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的学者需坚守三准则。一是理性,以客观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二为尊重,可以尖锐但要平等待人;三要慎重,可以大胆怀疑但要小心求证。


接着,扈教授引用“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难题”等实例将假问题的产生原因分为三类,帮助学生提出真问题,规避假问题。一是不恰当的因果关系,把非主要原因当主要原因;二是考察问题提出的前提是否成立、正确;三是概念的置换,例如“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较量。


最后,扈教授通过列举教育学相关问题,就如何形成批判思维和问题意识给出建议。一是深入思考教育实践与教育理想间的巨大差距;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反向思考;三是对已有教育表述进行逐字逐句的思考与斟酌;四是转变价值立场,冲破思维定势。


扈教授用极具说服力的论据佐证自己的观点,用诙谐幽默的话语讲授报告内容。持续三小时的报告令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激情澎湃,回味无穷。扈教授最后寄语教院人“青年人要敢于发现问题,做好研究,在学术上发光发热。”





讲座末尾,杜时忠教授用四个关键词分享此次学习体会。一是魅力,三小时讲座酣畅淋漓,听众聚精会神,无人离席;二是责任,扈教授关注的问题极具社会责任与公共精神;三是能力,扈教授从青年时期至今,在教育学界研究都卓有建树;四是榜样,扈教授从自身经历出发,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给师生树立做学问的榜样。


讲座虽拉下帷幕,但激起的思考仍余音绕梁。相信此次扈教授关于“批判精神与问题意识的养成”的报告能激发教院同学独立思考和精神自由的信心和勇气,更好地踏上学术之旅。




上一篇:沙龙 | 德育所2021年第十三期学术沙龙简报
下一篇:沙龙 | 德育所2021年迎新沙龙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