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团队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参加学术研讨活动
来源: 日期:2024-10-30 浏览:







20241028日下午三点,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团队赴武汉大学参加何怀宏教授讲座,主题为“正义、人性与道德——一份对康德的个人认识史”。参加本次活动的有程红艳教授、喻学林教授、姜子豪博士、潘小芳博士,德育所博士生刘潞、娄琳琳、陈珊珊、陈婷丽、王琇、母志蕊、刘艺琨、王童谣和陈嘉杰到场学习。




此次讲座主要讲的是何怀宏教授对康德的一个个人认识的学术回顾。何怀宏教授对康德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翻译霍布斯、洛克、卢梭、罗尔斯的原著,他发现社会契约论的发展遵循“保存生命-维护自由-追求平等”的逻辑次序,并引入康德的绝对命令进行论证,形成了博士论文《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历史与理性》。20世纪90年代,何怀宏教授转向关注中国传统思想和阅读中国古籍,并以中国的思想资源、传统伦理为基础,尝试用康德的思想将中国传统思想进行现代性转化,并形成了专著《良心论》。21世纪初,何怀宏教授认为康德的义务论并非高调义务,而偏向于普世性的底线伦理。到了康德诞辰300周年的2024年,何怀宏教授开始重新思考康德所提出的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在他看来,康德眼中的人是一种有限的存在,这种有限性体现在人对于“人的自由的根据究竟何在”等诸多问题的认识是不可知的。


何怀宏教授认为研究康德使其获益良多。一是使他对正义的思考转向了实质性正义,从非理性主义转向理性主义;二是实现了从传统伦理向现代伦理的转型;三是认识到人的有限性或两面性。最后,何怀宏教授就如何研究康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名非专门研究康德的研究者,没必要去纠结康德提出的每一个概念,而应从大的方向去把握他的思想。



在交流讨论环节,程红艳教授提出了四个问题:一是当代伦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是什么?二是当下道德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伦理学者和教育学者能够如何合作?三是在罗尔斯之后,西方社会对于正义的认识有何进展?四是如何看待中国伦理学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喻学林教授提问,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核心能力原则或道德原则会不会出现新的变化?




何怀宏老师逐一回应了这些问题。何怀宏老师首先肯定研究中具有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但前沿问题并非是他关注的重点。他所关注的是一些让他寝食难安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如高科技对人的精神、道德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世界各地为何会屡屡出现恶性事件和冲突事件?对于德育的问题,他认为德育的失效或许是因为道德并不是通过教育、说辞或者理论形成的,而主要受到社会舆论、社会风俗的影响。但有些道德仍可以通过理论探究而得到改进,如元伦理学对概念的澄清,可以减少一些无意义的争论。对于第三个问题,何怀宏教授认为从影响力、体系完整性来看,罗尔斯并未被超越,但他们都在罗尔斯的体系下,部分地推进了罗尔斯的研究,并取得了局部的突破性成果。对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何怀宏教授认为“自主知识体系”本身的意义是模糊的,但无论古今中外,人类所碰到的问题具有一致性,中西方对于社会资源、权利地位、名望、财富如何分配的问题都有着同样的表述。最后是对人工智能问题的回复。何怀宏教授认为这是不可预测的,在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后,其思维模式和行为结果对人类而言是一个黑箱。



在活动结束后,何怀宏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师与德育所师生合影留念。

上一篇:沙龙 | 德育所2024年秋季学期第五期学术沙龙简报
下一篇:华中师范大学德育所团队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