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24年秋季学期第5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601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博士生张晓轩主持,德育所全体硕博生参加。
本期沙龙共有两项议程。一是博士生王童谣就《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进行读书分享;二是交流讨论环节。
01 读书分享
博士生王童谣从作者介绍、书籍内容以及思考与困惑三个方面对本书进行了分享。
首先,她简要阐述了分享本书的原因并对作者和书籍内容进行了介绍。接着,她从压迫与解放、储蓄式教育、反对话行动理论与对话行动理论三个角度分享了书籍的具体内容。
在探讨压迫与解放时,王童谣深入分析了压迫者如何利用物质和精神手段对被压迫者施加影响。她详细剖析了压迫者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包括他们对金钱和权力的不懈追求,以及采用表面上的慷慨作为维持其统治地位的策略。随后,她分别阐述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角色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了这两者间的动态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着社会结构和个体自由的实现。
在储蓄式教育方面,她阐述了储蓄式教育的内涵,并且对储蓄式教育与提问式教育、储蓄式教育与应试教育进行了对比。储蓄式教育,亦称隐藏式教育,指的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模式,其中学生被视作被动的接收者,如同容器一般,任由教师进行信息的填充。这种教育模式具有三个显著特点:教师权威、学生异化、客体化的学习者。
在反对话行动理论与对话行动理论方面,王童瑶从目标、手段、文化行动形式、文化观、行为准则和结果方面对反对话行动理论与对话行动理论进行了对比。
最后,她总结了阅读的思考并提出问题:对话行动理论何以成为可能?如何在现有应试教育体系下融入更多的提问式教育?
02 交流讨论
与会师生就分享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博士生王琇在探讨对话行动理论如何实现的问题时,对弗莱雷在本书中的假设提出了见解:弗莱雷假设教师是以解放被压迫者的身份而存在的,这一假设引发了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究竟是压迫者还是被压迫者?以及如果教师是被压迫者,他们如何能够拯救自己所属的群体;而如果教师是压迫者,他们又如何在背叛自己群体的同时去拯救另一个群体?另外,在谈及如何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系中融入更多提问式教育时,王琇认为提问式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反思当前的处境并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
博士生陈嘉杰指出教师是压迫者还是被压迫者需要就具体情境考虑,在学校之外教师可能是被压迫者,但是在学校内部且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则可能是压迫者。
博士生刘艺琨认为压迫者被压迫者在政治上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这段关系是很难破除的。然而,就民主的实现而言,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合理限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权力,追求权力分配的平等,并建立有效的权力行使监督机制。
博士生张晓轩就如何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系下融入更多的提问式教育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竞争性的学习观是提问式教育发展的阻碍,师生处于民主的环境氛围中会更有利于提问式教育的发展。
至此,德育所2024秋季第五期学术沙龙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