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24年秋季学期第6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楼601教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博士生石欣雨主持,德育所全体硕博生参加。
本期沙龙共有两个议程。一是博士生陈嘉杰就“国家何以繁荣?——《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利与进步》与《变革中国》”这一主题进行分享;二是博士生王梦桐就《寻找有尊严的生活——正义的能力理论》一书进行读书分享,最后师生进行交流讨论。
01 读书分享
博士生陈嘉杰从作者简介、主要内容以及阅读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读书分享。
首先,他简要介绍了作者的基本情况,三本书的作者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且都认为政治是影响国家繁荣的主要因素。
在主要内容部分,他对三本书依次进行了分享。
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富裕与贫困的根源》部分,他对榨取式制度与广纳式制度的含义、出现原因、持续原因以及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正是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制度造成了国家的富裕与贫穷。国家的繁荣离不开某种程度的中央集权、政治的多元化、协调民意的民间社会机构以及传播信息的自由媒体。
在《权利与进步:科技变革与共享繁荣之间的千年辩证》部分,他认同生产力便车假设的观点:生产力便车不会自然发生,而需要劳工阶层共享政治权力。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精英阶层往往会垄断社会权力,掌控技术发展方向和剥夺新增生产力红利,如今更是推动科技扼杀民主、加强专制。而要对科技的发展进行重新导向,则需要重塑数位技术、重建制衡力量、重新制定政府政策,在教育界,则应恢复学术界的独立性与自主权,降低学界对业界的依赖等。
在《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部分,他详细介绍了本书的核心概念:边缘改革。在作者看来,引发社会变革有两股力量:国家主导的改革力量和草根主导的边缘改革力量,后者即边缘改革。边缘革命因政治成本与风险较低、能创新激励机制与技术与高容错率,若在局部取得巨大成效,将迅速得到国家主导力量的支持,从而得以实现社会变革。他认为边缘革命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中国教育界,如杜郎口中学模式、县管校聘制度改革等教育变革也是发生在边缘地区,能够用边缘革命理论较好地解释此类现象。此外,他还强调了自由的思想市场的重要性,缺乏自主性的中国大学难以提供创造性的成果,而创新乏力也使得中国难以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
最后,在阅读反思部分,他对本次分享的内容进行了简明的总结。他认为自由的思想市场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国家繁荣与教育的关系,边缘革命理论和信息与决策悖论理解中国的教育问题,而《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与《权力与进步》则通过新的历史视角,帮助我们梳理清楚当前的教育何以如此的问题。
与会师生就分享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张添翼副教授指出汇报或阅读的内容应与教育学或是德育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让听众将汇报内容同自己的知识储备建立起联系。接着他提出,在时间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可以从书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延展性、能够迁移的理论体系或概念工具,用来分析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最后他从教育暴力角度出发,认为可以就现今教育暴力是否存在以及教育暴力的新特点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
博士生石欣雨用“熟悉”和“难以发表”来概括自己的感受,“熟悉”,是指汇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诠释生活中经历,使之焕发新意;而“难以言表”,则在于未经周密语言梳理之前,个人的感触难以完全表达。此外,她从“思想的开放市场”这一概念引申到《观念的跃迁》一书,认为想象力是创造的重要来源,但现今的教育却与之背道而驰,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将想象力让渡给了记忆力。
02 读书分享
博士生王梦桐从作者简介和书籍概况、研究缘起、主要内容以及思考疑惑四个方面进行了读书分享。
王梦桐首先概述了作者的学术背景与成就。努斯鲍姆,是美国当代杰出的政治学家与道德哲学家,不仅是人文与科学学院的院士,亦是芝加哥大学法学与伦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教授。
接着,她简要介绍了书籍内容,即批判传统发展指标——过度侧重于收入和财富的衡量方式,并提出了一套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新指标体系。同时指出能力理论主要是通过对阿玛蒂亚森能力理论的发展以及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构建的。
随后,她从能力理论的概述、能力的分类、能力的实现以及理论特点这四个方面对书籍核心内容进行了阐述。能力理论将个体作为目的,以尊严为逻辑起点,以能力的实现作为核心手段,强调政府需构建一个有利环境,以促进个体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有效运作,使每个人都能过上符合人性尊严的生活,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最低标准。此外,能力理论还具有清晰性和可操作性、多元性和开放性以及全面性和包容性等特点。
最后,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一是关于尊严这一概念的界定与理解,二是能力理论是否充分考量了在高度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中,既得利益群体可能对个体能力实现构成的系统性障碍与潜在威胁。
与会师生就分享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博士生徐芷菡认为贡献正义是结果导向,即最终的结果是根据贡献进行分配;而能力正义则是过程导向,即在过程中去培养能力,最后的结果反而是开放的。此外,她还提到了柏林提及的多元价值的不可公度性,即尊严、自由、公平以及人道等是不可通约、不可划分的,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追求自由的生活也可以选择追求公平的生活,但作者认为尊严的生活是第一性的。
孙银光副教授认为有尊严的生活和自由的生活或公正的生活没有冲突,并以此为基础延伸思考能力理论对学生发展的启示意义,如当前的教育是否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否真的在引导学生过一个有尊严的生活。最后,他指出理论是为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服务的,应将所读的书有意识地迁移到教育问题中并朝着这个方向做进一步的思考。
杜时忠教授针对分享内容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核心能力是不是能力分类之一?二是能力如何实现?
至此,德育所2024年秋季学期第6期学术沙龙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