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6日,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25年春季学期第3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601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博士生王童谣主持,德育所全体硕博生参加。
本期沙龙共有两项议程。一是博士生王梦桐就《野兽正义——动物的道德生活》一书进行读书分享;二是交流讨论环节。

博士生王梦桐从书籍介绍、书籍内容以及总结与思考三个方面对本书进行了分享。
首先,她简要介绍了该书并对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动物是否拥有道德的核心论点展开论述。其次,她从三簇核心道德行为及其实证研究的角度分享了书籍的主要内容。三簇核心道德行为包括合作行为簇、共情行为簇、正义行为簇。合作行为簇包括利他、互惠、诚实和信任;共情行为簇包括同情、怜悯、悲伤和安慰;正义行为簇包括分享、平等、公平、原谅。三个行为簇的关系是彼此交织、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道德行为系统。接着,她从道德并非人类独有、物种相对主义立场以及重构道德定义三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本书带来的启示。最后她总结了阅读的思考:《野兽正义》以跨学科视角揭示动物道德行为的演化基础与规范意义,对当代道德提出诸多启发;并提出问题:将那些遵守或违反了特定动物社群规则的行为冠以“道德”二字是否合适?这本书的观点实质上是通过放松“道德”的标准来容纳动物?
与会师生就该书分享展开交流讨论。
博士生陈嘉杰提出为什么要讨论动物有没有道德?他举例在极端情况下一只狗和一个小孩都陷入困境,作为人类只能救其中一个,这个人应该救谁?并就此提出思考:我们在说动物有道德感的时候,是否是在将人类的道德谱系强加到动物身上?
博士生王童谣就《野兽正义》这本书提到动物道德的三个起源性机制展开讨论:1.共情——道德情感的生物基础。共情是动物道德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起源机制。它指的是动物对他者的感受产生共鸣、模仿与回应的能力。2.公平与互惠。这是第二个起源机制,表现为动物之间遵循某种“合作—互利”的非正式规则。3.社会合作与惩罚。并回应博士生陈嘉杰关于本书对教育学领域的延伸,她认为道德教育不能只靠规则灌输,还需要共情体验、协作实践。
博士生王梦桐总结动物行为中展现的道德情感为德育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跨物种行为实证表明:道德情感中的共情能力和互助倾向并非人类独有,而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机制。传统德育偏重理性规约和道德认知训练,而动物行为研究揭示了情感本能对道德实践的原发性驱动作用。教育实践我们关注到人与动物共同的道德起源,关注这种基于生物共性的情感唤醒机制,比抽象说教更有效触发实际助人行为。通过整合自然界的道德情感实证,德育得以在理性规范与情感驱动之间建立更完整的培养路径。
至此,德育所2024秋季第五期学术沙龙圆满结束。
文字:王晶
图片:邓诗弋
编辑/排版:陈晓雯
审核:程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