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华中师大德育所2025届硕士生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来源: 日期:2025-05-21 浏览:

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25届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于2025年5月18日下午在田家炳楼909室顺利举行。本次毕业答辩会由华中科技大学刘长海教授任答辩主席,武汉纺织大学喻学林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程红艳教授、卢旭副教授、张添翼副教授和孙银光副教授任答辩组委员。德育所全体硕士生现场观摩学习。

1、龚丽冰:《争取进步:少先队组织生活口述史研究(1949-2016)》

龚丽冰从问题道德提出、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与发现、研究创新与不足等四个方面对论文展开阐述,她立足于新童年社会学的“织物”理论,选用口述史这一质性研究方法自下而上地考察不同历史阶段的少先队组织生活,展现了少先队员微观视角下少先队组织的历史发展变化,最后,她提出了“以面向全童的平等促进整体的生活政治启蒙优化”的美好展望。


针对龚丽冰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张添翼副教授对论文题目中“组织生活”能否作为“争取进步”的主语表达了疑问,指出文章对口述史“截止时间”的说明及论述不够有说服力,建议进一步精进。同时,他提出问题:口述史与访谈法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研究对象的选取是否有什么特别的程序?喻学林教授肯定了文章实证材料的丰富性,同时也指出文章中的部分措辞可以优化以提升表达的精准度。卢旭副教授则指出文章参考文献的划分过细的问题,并提问:该研究对解决“少先队员对少先队组织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不强”的现实问题有什么价值?孙银光副教授基于文章提及的影响组织生活的几种张力,追问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因素对组织生活产生影响?同时提出问题:一个好的少先队组织如何平衡组织政治化需求和儿童个性化发展的矛盾?刘长海教授首先肯定了该硕士论文的工作量,随后对研究提出了几点优化建议,一是目前研究选取的口述者多是高校学生,后续研究可扩大群体范围,选取不同背景对象以增强代表性;二是可将“组织生活的愿景”纳入组织生活的要素开展研究等。最后,他出问题:少先队的“微观政治生活”和“生活政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吴静仪:《“体知”视角下大学生闲暇生活研究——以H大学为例》

吴静仪从选题背景、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结果分析等六个方面对论文展开阐述,她基于闲暇基本理论和“体知”理念,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对大学生闲暇“知”与“行”的现状展开调查,发现大学生闲暇生活存在“知易行难”和“行而弗知”的困境,并从自我观念、社群文化和教育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大学生“体知闲暇生活的促发路径。


针对吴静仪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张添翼副教授对论文结构、章节标题和语言表述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同时提出两个问题:一是能否用更加通俗的语言阐释“体知”的概念?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否有某种“应然”的标准?程红艳教授建议对体知理念的综述部分进行适当调整并补充研究对象所在地H大学的相关说明,同时她提出问题:亚里士多德的闲暇观与体知视角下的闲暇观有什么区别?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闲暇生活有什么不同?喻学林教授提出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德性”之知在当代闲暇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并追问:“体知”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有什么关系?孙银光副教授则对闲暇生活的具体所指表达了疑问,建议明确“闲暇”与亚里士多德的“沉思活动”以及“非学业活动”的界限。刘长海教授就文章的标题和闲暇的概念界定提出修改建议,并提出问题:在内卷化的社会背景下,应如何有效开展闲暇教育?

3、王静:《校外少先队活动阵地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

王静从研究问题、研究思路、现状分析与困境审视、改进策略等四个方面对论文展开阐述,她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和场所符号学理论对“校外少先队活动阵地”进行学理性分析,探讨校外少先队活动阵地的教育功能,综合采用深度访谈法与现场观察法,考察校外少先队活动阵地的建设现状,进而分析其现实困境和原因,提出校外少先队阵地育人的优化路径。


针对王静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张添翼副教授对论文的摘要部分以及阵地要素的概念澄清等方面提出修改建议,并提出问题:区别于校内的少先队教育,校外的少先队教育最独特的功能是什么?在人的培育过程中,哪些方面亟需校外阵地的参与?程红艳教授针对论文第三章内容提出优化方向,认为应进一步聚焦于阵地的育人成效,突出校外阵地在价值传递、人格培育等方面的作用,并追问:校外活动阵地如何实现与学校的高效协同?喻学林教授则指出文中的部分措辞需修改以提升表达的精确度,并强调要注意区分“校外少先队活动阵地”与“少年儿童校外活动阵地”,说明二者的联系。卢旭副教授建议将“现场观察法”写入研究方法,并对观察的内容进行说明,同时希望论文能提炼出校外阵地在实践体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刘长海教授着眼于论文细节,就关键词表述的统一性、文章的逻辑衔接流畅性等方面提出建议。

4、鲍俊仿《中小学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现状调查与问题改进》

鲍俊仿从研究背景与意义、内容方法、研究结论以及总结与展望四个方面对论文展开阐述,她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法进行研究,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在情绪调节能力、开放思维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并从社会、组织以及个体三个层面分析其现实原因,进而提出健全社会支持机制、优化学校组织模式以及推动教师自主赋能的三维提升路径。


针对鲍俊仿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孙银光副教授指出研究缺乏对高中教师的调查,论文题目应是义务教育教师而不是中小学教师,并提出问题: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水平的理想标准应如何界定?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达到何种程度可被视为良好?卢旭副教授提出问题: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对学生有什么影响?能不能满足育人的需要?喻学林教授指出论文缺少对教师的道德情感研究,对于论文的标题,文中的符号、文字等还需修改,并提出问题:研究从五个维度展开,但为什么审视时只阐述了三个维度?程红艳教授指出论文的选题相对平淡,社会情感能力的五个构成要素不足以体现其独特性,论文结论不够具体,并提出问题:一是教师的家庭体系和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之间有没有关系?二是学校文化以及同事关系等对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刘长海教授提出问题:社会情感能力表现比较优异的教师在处理压力时有什么好的做法?

5、罗可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道德素养与学校德育质量状况研究——基于H省J市四、八年级学生的实证调研》

罗可雯从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研究结论以及研究不足展开论文的阐述。她采用问卷法以及访谈法对H省J市的学生及教师进行了调研,发现学生品德发展存在不足、学校德育课程效果亟待加强及学校协同育人工作明显缺位等问题,并从学生自身、学校德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四个方面分析其成因,进一步提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推动学校德育要素融合、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及优化社会共同育人氛围的整合路径。


针对罗可雯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张添翼副教授针对论文标题、数据分析以及文中表述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程红艳教授指出要厘清学生道德素养与学校德育质量这两个主线之间的关系,对道德素养的外延可以进一步阐述。喻学林教授就论文标题及行文表述给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如“要素融合”改为“要素合力”等。卢旭副教授提出问题:学生道德素养与学校德育质量是什么关系?刘长海教授指出要针对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深入讨论。

6、王健怡:《学校制度之善及其实现》

王健怡从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设计与方法、研究内容与结论、研究创新及不足四个方面对论文展开阐述。她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以及参与式观察法进行研究,发现了当前学校制度存在的激励失衡、取向狭隘、运行黑箱与执行偏颇等问题,从制度主体、组织内部以及外部环境三因素剖析了学校制度乏善的成因,最后提出培育伦理型校长与变革型教师、建立“文化-制度”耦合的长效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等策略。


针对王健怡的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评价与提问。孙银光副教授就行文表述、相关概念界定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并提出问题:学校制度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卢旭副教授指出论文主题过于宏大,并提出问题:实现学校制度之善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喻学林教授就行文表述、论文标题、文章的逻辑结构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并提出问题:制度越差的学校越能反映制度之恶?为什么不考察差的学校制度?张添翼副教授指出应在一个统一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就相关概念的界定提出了修改建议。刘长海教授指出论文要保持首尾一致。


针对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的问题,答辩人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解。


最后,喻学林教授宣读了答辩组成员商议结果,一致同意通过研三同学的毕业论文答辩,并期望他们能够针对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做出进一步修改,为自己三年的研究生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至此,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25届硕士研究生答辩圆满结束。

文字:李喆  何艳琴

图片:王伦琪

编辑/排版:陈晓雯

审核:程红艳


上一篇:喜讯|我所六名博士生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下一篇:沙龙| 德育所2025年春季学期第五期学术沙龙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