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喜讯|我所六名博士生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来源: 日期:2025-06-04 浏览:


2025年5月27日至28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田家炳楼905会议室和909会议室分别举行了2025年春季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及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德育所刘志芳、刘潞、卢迎丽、廖思伦、朱胜祥、付东兵六名博士生参加答辩并顺利通过。


教育学原理专业


2025年5月27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田家炳楼905会议室举行了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毕业论文答辩会。教育学原理专业答辩会邀请了知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王坤庆教授、涂艳国教授、杜时忠教授、程红艳教授、岳伟教授、田友谊教授任答辩委员,校内外数十名师生旁听参加。

本次答辩会共分为答辩人毕业论文陈述、答辩委员评价并提问、答辩人回答问题、答辩委员会讨论答辩结果并由答辩主席宣读答辩决议、答辩人和答辩委员发表感言等五个环节。


1、刘志芳:《教师的道德伤害研究》

刘志芳的论文题目为《教师的道德伤害研究》,她分别从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内容和研究总结五个方面进行陈述。答辩委员会认为,该研究选题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立足于伤害的多元语境,探讨教师的道德伤害问题,拓展了已有教育伦理和教师职业生态的分析框架。论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论证了“教师道德伤害”作为独立概念成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阐明了教师道德伤害的类型和特点,运用教育民族志和教师疾痛叙事的方法,对现实中教师遭受的道德伤害进行了情境化探究,深描了教师道德伤害的多重症候及其不良影响,揭示了教师道德伤害的原因,提出了走向教师道德疗愈的多维路径。论文主题明确,层次清晰,方法得当,论证充分,文字表达较好,写作格式规范。


2、刘潞:《培养自主的社会人——涂尔干道德教育目的研究》

刘潞的论文题目为《培养自主的社会人——涂尔干道德教育目的研究》,她分别从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三个方面进行陈述。答辩委员会认为,该研究选题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论文在广泛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传统观点即认为涂尔干是社会本位论者,提出了有理有据的批判性反思,将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目的观界定为“培养自主的社会人”,探讨了该观点的理论源起和社会基础,从人性基础、生活秩序、价值诉求三个层面阐述了“自主的社会人”的理论内涵,梳理了涂尔干的道德教育实施框架,分析了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创新的启示及其限度。论文主题明确,结构合理,资料丰富,语言流畅。但在观点的陈述与总结方面有待加强。


3、卢迎丽:《地方基础教育制度创新研究》


卢迎丽的论文题目为《地方基础教育制度创新研究》,她分别从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内容和盲审意见回应四个方面进行陈述。答辩委员会认为,该研究选题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聚焦于地方教育制度创新这一具体的改革实践,致力于解答其何以运作的问题。论文采用理论分析、文本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阐释教育制度创新的内涵与价值,聚焦个案展开深入分析,眷注于制度结构、行动者等层面探寻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制度创新的核心要素、运作机制与路径选择。论文主题明确、结构清晰、方法得当、写作规范,具有一定创新性,但对教育制度创新内涵与类别的分析有待深入。


刘志芳、刘潞、卢迎丽在答辩过程中对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做了较为满意的回答。论文和答辩表明,作者掌握了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独立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经投票表决,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刘志芳、刘潞、卢迎丽的论文答辩,论文评定结果分别是良好、优秀、良好。随后,答辩人依次发表感言,对出席本次答辩的各位委员、求学路上的各位师友及家人表示了诚挚的谢意。

祝贺刘志芳、刘潞和卢迎丽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顺利通过答辩的还有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滕洋、孙瑞芳、闫领楠和杨雁茹。


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


2025年5月28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田家炳楼909会议室举行了2025年春季博士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答辩会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范国睿教授担任答辩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李太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杜时忠教授、田友谊教授、程红艳教授担任答辩委员,校内外数十名师生旁听参加。


本次答辩会共分为答辩人毕业论文陈述、答辩委员会评价提问、答辩人回答问题、答辩委员会讨论答辩结果并由答辩主席宣读答辩决议、答辩人和答辩委员发表感言等五个环节。


1、廖思伦:《学校治理中的信任机制研究》

廖思伦的论文题目为《学校治理中的信任机制研究》,他分别从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内容和盲审意见回应四个方面进行陈述。答辩委员会认为,该研究选题新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论文聚焦学校治理中的信任机制建构问题,选取湖南和广西两所学校为案例,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角,基于“家长—教师—校长—政府官员”四维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建立了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信任机制分析框架,遵循“生成-维持-修复”三位一体的动态演进逻辑,考察了家长与教师、教师与校长、校长与政府官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剖析了不同主体间的信任困境及其归因,提出了学校治理中优化信任机制的相关策略。论文观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结构较合理,论证较充分,研究方法得当,材料较丰富,语言流畅,工作饱满。


2、朱胜祥:《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朱胜祥的论文题目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他分别从研究主题、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结论、行动研究、研究不足七个方面进行陈述。答辩委员会认为,该研究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立足于新高考改革背景,以H省的两个不同类型中学的高中生为研究对象,聚焦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校组织变革的互动关系,将学校组织变革维度纳入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分析框架,在论证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生成机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分析了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实样态与问题,探讨了提升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校组织变革实践及其成效。论文观点明确,研究思路较清晰,论证较充分,研究方法得当,材料较丰富,语言流畅。


3、付东兵:《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学校与农村社会协同发展研究》

付东兵的论文题目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学校与农村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他分别从绪论、研究思路与方法、关键技术与难点、研究 成果与应用、建议五个方面进行陈述。答辩委员会认为,该研究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运用系统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从价值共识、主体协同、资源整合与制度共融四个维度构建了“乡镇学校与农村社会协同发展”分析框架,对乡镇学校与农村社会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剖析了两者协同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内在原因,构建了乡镇学校与农村社会协同发展模型,探讨了协同发展的机制、过程、路径与策略。论文研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资料翔实,表达流畅,格式规范。

廖思伦、朱胜祥、付东兵在答辩过程中对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做了较为满意的回答。论文和答辩表明,作者掌握了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独立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经投票表决,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廖思伦、朱胜祥、付东兵的论文答辩,评定结果皆为良好。随后,答辩人依次发表感言,对出席本次答辩的各位委员、求学路上的各位师友及家人表示了诚挚的谢意。


祝贺廖思伦、朱胜祥、付东兵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顺利通过答辩的还有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刘靖靖、郭顺峰。


“此去提衡霄汉上,鹏抟鲲运更论程”,愿前程似锦,以梦为马!


文字:叶贞莹、何展宏、何艳琴、

门子琪、尼珊瑜

图片:龚丽冰、邓诗弋、何艳琴

编辑/排版:陈晓雯

审核:程红艳

上一篇:沙龙|德育所2025年春季学期第六期学术沙龙简报
下一篇:华中师大德育所2025届硕士生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