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研究成果 > 正文 基地研究成果

德育所成果89 | 卢旭:班级德育的四个维度
来源: 日期:2024-03-29 浏览:







卢旭: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载于《教学与管理》2024年第8期



摘要:班级德育是在班级中进行的德育。班级德育定位于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力量,班级是学校德育的基层阵地,也是联结和整合学校德育与其他德育领域的基本节点。班级德育的价值体现在班集体既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环境,同时又是一个道德主体,学生通过在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来发展与表现自身的道德品质。班级德育具有集体德育、组织德育、生活德育的特点,其在班集体中,通过班集体来实施。


关键词:班级德育;德育环境;德育主体;组织性;生活化



班级德育在德育理论和实践中拥有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联结各个德育领域和德育工作的基础节点。班级德育的价值在于班集体既是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环境,又是对学生直接施加影响的道德主体,学生通过在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来发展与表现自身的道德品质。本文尝试从确立班级德育在整个德育系统中的定位入手,通过发掘班级德育的特殊价值,展示班级德育的独特之处,运用现有的德育理论来阐释班级德育,将班级德育作为一个新的层次引入德育理论体系,以期用理性的思考来关照和指导班级德育实践,拓展德育理论体系的深度和广度。


一、班级德育的定位


班级德育,顾名思义是在班级中进行的德育,班级是德育发生的场域,赋予其独特的地位与性质。所谓班级德育的定位,是指确定班级德育在更大范围的德育体系,即学校德育以及整个德育体系中的地位,厘清班级德育与其他德育,如学科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等的关系,探明班级德育在体系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班级德育依其性质,成为学校德育的基本、基层和基础的力量和组织部分,并发挥着联结和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个德育领域和各类德育工作的作用。


1.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力量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二条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1]可以说班主任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主要的力量。相对于其他教师,班主任在学校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班主任对学生施加全面的德育影响。德育科任教师大多只是在德育课堂上与学生接触,而且他们主要也只是向学生传授杜威所说的“关于道德的知识”[2]。而班主任不仅实施学科德育,向学生传授“关于道德的知识”,还在班级当中促进学生获得真正的“道德知识”,或者说真实的道德经验,而且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和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第二,班主任对学生施加直接的德育影响。学校德育的履行者或领导者,如德育主任、政教主任、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等,虽然平时与学生也有接触和交流,但他们主要通过下达命令来对学生进行间接的管理,而直接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是班主任。通常,班主任的德育管理是“寓教于管”,即通过管理来实施德育。同时,班主任对学生的领导也是一种道德领导,即做学生的道德榜样和人生导师,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和教育学生。第三,班主任对学生施加深远的德育影响。班主任与学生长期学习和生活在一起,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深刻且持久,甚至可以持续一生。当问及大学生中小学时期对自己有重大影响,或者自己最喜欢的教师,他们大多都会选择自己的班主任,而班主任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更多是道德发展方面[3]。


2.班级是学校德育的基层阵地


学生的学校生活大多是在班级中度过,即使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也多是以班级为单位。班级是学校德育发生和开展的真实场景,是学校德育的基层阵地。第一,班级是开展学校德育的基层组织。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包括德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在班级中,除了德育课程教学、其他学科课程中的德育渗透之外,班级还会组织主题班会、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等专门的德育活动。班主任在个别教育之外,还会通过班集体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第二,班级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基本情境。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在不同的情境中赋予行为不同的意义,班级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各种行为发生的主要情境。因为班级情境是具体的、动态的、多变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遵守既有的班级规范,更重要的是不断地创生和实践班级规范,展现并强化自身的道德主体性。第三,班级是学生道德生活的基础部分。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是生活的道德,是为了幸福生活而产生的理想愿景和规范要求。学生进入学校后,学校生活,特别是班级生活就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其他生活,如家庭生活,都围绕着学校生活、班级生活而展开。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学习和实践道德,也通过道德实践不断完善班级生活,从而实现个人道德与集体生活的双向转化与共同提升。


3.班级是联结和整合各个德育领域的基础节点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群体、组织、部门和领域。通常德育被划分为三大领域,或者说三大德育,即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具体落实为班级德育,是联结和整合各种德育领域的核心节点。第一,班级是家校德育合作的节点。家庭德育的重要性无需赘述,家校合作的必要性也毋庸置疑,而班级就是家校德育合作、家校协同育人的关键。时代的发展对家校合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可以采取建立家长学校等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特点,定期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并及时联系、督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加。”[4]而落实这一要求的主力就是班主任。第二,班级也是校社合作的节点。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和家庭中,但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研究发现,“社会风气”被普遍认为是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第一位因素[5]。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更加深入。同时,学校生活也需要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准备。杜威说“学校即社会”,而班级就是一个个具体的小“社区”,要加强与各种社会教育力量的合作,通过各种社会途径和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班级德育的价值


班级德育的价值是指班级德育的存在对学校德育或者说学生的道德发展、对整个学校教育或者说学生的整体发展的积极作用。因为班级是一个由班、班集体、班级共同体组成的“教育复合体”,其中的功能实体是班集体,也就是说,只有形成了班集体之后才能完整地发挥出班级的各项功能[6],所以班级德育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班集体的德育价值。


1.班集体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环境


学生道德的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在与外在因素交织在一起,外在环境作为发展的条件必不可少。在教育中,我们往往通过创设良好的班集体环境来引导、规范和促进学生的发展[7]。第一,班集体是学生道德发展长期的直接的环境。道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在校期间都在具体的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班集体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直接的长期环境之一,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全面而深远的影响。第二,班集体是学生自主自为的道德环境。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作为一种道德环境,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由学生主动创建的。学生的道德水平决定着班集体的道德水平,反过来班集体的道德水平也对学生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可以说,班集体是学生自主建构的、为自身道德发展服务的环境,相对于家庭、社会乃至学校等环境,在班集体中,学生道德发展的自主性最高,也表现得最充分。第三,班集体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道德发展环境。学生自主地建构了班集体这一道德发展环境,同时,教师、学校、家庭、社会也参与其中,各方的德育影响被精心地组织起来用于推动学生的道德发展。这种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的德育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作用更大,效率更高,它统领其他教育目的,贯穿于班级教育的全过程


2.班集体是一个道德主体


班集体不仅是一种道德发展的环境,而且是一个道德主体,具有相对独立的道德品格和意志。第一,班集体具有独特的道德品格。班集体之所以是一个道德主体,首先在于班集体外在地表现出一种道德品格,它不同于个体的道德品格。品格就是道德品质的格调与水平,反映了各道德主体在道德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班集体有类型和层次的差异,典型的表现就是所谓的“班风”。不同的班有着不同的班风,班风是一个班整体的表现。而一个班的班风、学风对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对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第二,班集体具有独立的道德意志。班集体作为一个道德主体,它有着相对独立的道德意志,不同于班级中学生和教师的个人意志。班集体由学生组成和主导,学生个人的意志汇聚成班集体的意志,但这种意志不等于学生个体意志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高于和优于这一总和,是对这一总和的优化和提升。班集体的意志中不仅包含着学生的意志,也包含教师、班主任的意志,以及教师、班主任所代表的学校的意志。班集体的意志高于学生个体意志,它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着权威性的影响,起一种塑造和促进的作用。


3.学生通过在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来发展与表现自身的道德品质


班集体作为一种德育环境影响学生,作为一个道德主体与学生互动,这一切都是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有专门的教育活动,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第一,班集体中专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活动就是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学校是专门的教育组织,教学是专门的教育活动,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集体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教学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技能,也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此外,教学还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端正其道德态度,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第二,除了学习,学生在班集体中还有生活,而生活是学生表现和锤炼自身道德品质的真实场域。如果说学习需要遵守的主要是知识的逻辑和规律的话,那么生活主要遵循的则是道德的逻辑和规律。道德是规范人的行为的规则,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规则,这种规则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的人与人互动中表现出来。这种表现不仅能够展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且能够引发对一个人的道德评价,这种评价以及后果反馈给个体,可以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改变、改善。班集体是一个比较亲密的组织,其中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紧密,互动更加频繁,更加关注个体行为的道德性,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更能集中力量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三、班级德育的特点


班级德育的特点即班级德育区别于其他德育之处,这些特点使得班级德育具备其他德育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班级德育存在的意义之所在。


1.班级德育是一种集体德育


班级只有形成一个班集体才能全面发挥班级的功能[8],包括德育功能。班级德育是一种集体教育,是为了班集体和通过班集体进行的德育。班级德育具有集体性。集体性是指若干人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目标、严密结构、规范行动的集体所具有的属性,它对集体成员的个体发展具有特殊的影响。班级德育不同于自我德育、个别德育、家庭德育等德育活动,因为自我、少数个体以及家庭都不是一个群体,缺乏群体一致性压力、群体亚文化、集体无意识等影响个体发展的手段和方式。班级德育也不同于同辈群体等的德育,因为班集体是一种正式组织,它的组织结构的严密性,或者说制度化水平要高于同辈群体等非正式组织。学校德育也是一种集体德育,班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中与学生有直接接触的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的集体,对学生具有长期、全面、深远的道德影响。


2.班级德育是一种组织德育


组织是一种群体,特指高度制度化的正式群体[9]。制度化是指将人严密地组织起来,形成相对固定的结构,从事相对稳定的活动,以完成特定的功能。组织越严密,结构和功能越稳定,组织能够持续的时间越长,这样的组织制度化程度就越高。制度化程度也可以通过群体中制定和奉行的规则来判断,规则越多、越完善、执行越严格越持久,制度化程度也就越高。班级是一个高度制度化的组织,班级德育主要是通过“定规矩”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班级规则包括班级目标、班级职责分工、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等等。学生长期在班级中学习和生活,主动地或被动地、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都要遵守这些班级规则,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与规则要求一致的行为及一致的意识。


3.班级德育是一种生活德育


从生活的角度来看,班级德育是以一种自然的、日常的视角来进行德育的过程。通常把学生在班级中的活动分为学习和生活两个部分,但这里的“生活”是一种狭义的说法。从广义的视角看,学生在班级里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看成生活。班级生活是学生从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向更高层次的、更加制度化的正式组织生活过渡的阶段,是对学生参与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的引导和试炼。例如,学生在班级中担任班干部,班干部并不是学校“真正的”干部,但它可以使学生了解何为干部,如何当干部[10]。


四、班级德育的实施


班级德育的实施即根据班级德育的定位,通过一定的方法充分地展现班级德育的特点,以实现班级德育应有的价值的过程。班级德育的有效性取决于能否落实“在班集体中”和“通过班集体”的要求。


1. 在班集体中实施德育


在班集体中实施德育是将班集体作为实施德育的具体环境,任何德育方法都要考虑这一环境的实际要求。常见的德育方法有说理、奖惩、榜样、陶冶、修养、锻炼等,它们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个别教育的方法。在班集体中运用这些方法,要将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利用个别教育机遇开展集体教育[11]。如两个学生发生争执,通常的做法是班主任把两人叫到一旁,进行说理和调解,这种做法的教育效果只限于当事人之间。而放到班集体中,则可以让两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将冲突进行“情景再现”,让大家来评评理。将私下的说理变成当众的评理,一方面增强了事件处理的公正性,因为公正首先意味着公开,由众人来指正;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教育的受众和影响,使更多的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并且消弭了集体中潜藏的隐患,推动了班集体的发展。


2.通过班集体实施德育


通过班集体实施德育,不仅是将班集体作为中介或途径开展德育,更是将班集体作为一个道德主体,主动积极地对其成员施加道德影响。通过班集体实施德育的方法包括班级制度建设、班级主题活动开展、班本课程开发、班级舆论引导、班级文化建设等。以班级制度建设为例,班级制度的制定要以学生自主协商为主,学生在学习和遵守规矩的同时学习如何“定规矩”也是重要的德育内容;班级制度执行的关键在于一视同仁,规范面前人人平等,涉及教师、班主任的规范,教师们也必须自觉遵行,以身作则;班级制度建设中要处理好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的关系,以合理的非正式规范来补充正式规范。



班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构件”,也是学校德育联系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等其他德育领域和活动的“基本节点”。班级既是一种重要的德育环境,又是一个具有直接权威性影响的德育主体,学生们通过在班级中的自主学习、交往和活动,有意识地、同时又生活化地获得道德成长。因此,班级德育的实施应该在班集体中,通过班集体来进行,应充分尊重班集体的道德主体性,发挥班集体的道德引领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DB/OL].(2009-08-12)[2023-09-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0908/t20090812_81878.html.

[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6.

[3]杨晓峰.过客记忆:大学生眼中的班主任形象[J].中国德育,2015(02):64-6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DB/OL].(2021-10-25)[2023-11-25].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

[5]杜时忠,杨炎轩,卢旭.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转型期中小学德育实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51.

[6][8]卢旭.中国班级:多维视角中的教育“复合体”[J].中国教育学刊,2019(09):48-52.

[7]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9.

[9]于显洋.组织社会学[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4.

[10]卢旭.权力微生态:班级研究的政治学视角[J].教育评论,2019(02):13-16.[11]卢旭.在集体中教育——班主任制度的意义、价值与未来可能[J].班主任,2018(11): 5-8


上一篇:德育所成果90 | 刘长海 李傲寒:文化取向的薄弱学校改进路径探论
下一篇:德育所成果88 | 杜时忠: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德育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