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吴非: 本名王栋生,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江苏省特级教师,著有《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等。
新时期,教师面临的诱惑变多了,职业态度出现了新变化,传统的“师道”遭遇种种冲击,不断有挑战师德底线的现象。
部分教师丧失职业自尊,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修养因素。教育应当展示社会先进文化,然而,社会依然存在实质上的等级制,教师往往无法维护职业尊严,教师自身的基本权利有时也无法得到尊重,在社会,在学校,往往表现为“人微言轻”。如果教师权益得不到保证,他就有可能忽略社会赋予的职责,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商业服务,产生简单的“交换”意识,无视师道约束,丧失自尊。如,官员视察学校,学校组织全校师生清扫,通知教师不要随意走动;企业家赞助学校,学校降分录取老板的子女,并编进最好的教学班;学生毕业搞房地产发财,学校以学生姓名设立“奖教金”,教师节让获奖老师披上印有老板姓名的红授带,上台和学生老板合影纪念……这些,在当今社会好像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大事,教育界也习以为常,但点点滴滴,却勾画出了教师的卑微地位。以这种不能直立的精神状态,教师就不可能成为一盏明亮的灯,他在学生面前无法起到精神表率作用。
社会宣传往往犯常识错误,误把“发展个性的教育”当作特殊权利,当作“教育消费”,认为学校可以“点菜吃饭”,对交钱“择校”,甚至交钱“择师”予以容忍,实则是对教育的贬低,对教师职业身份的贬低。经常听闻一些学校不惜一切代价,千方百计满足家长和学生要求,以换取家长的“满意”,以换取学校的“名声”,而没有深究这些举措是否符合教育法规和教育常识,不去思考这些眼前之“利”是否损害了师道,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是否会对教育产生错误认识。
师道衰退,有社会风气的影响,但主要在于教师自身缺乏追求。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都改变不了他的职业操守。真正的教师,沉潜于教育教学的探索,逐渐进入澄明之境,获得精神的愉悦,他有“热爱”,而不会认为这是苦工式的奉献,不会把从事教育当作忘我的牺牲。
教育是一种社会服务,但不等同于“服务业”。教师职业的社会性,决定了他首先有独立人格和职业操守。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性质,就不可能“传道授业解惑”。合格的教师是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标杆,学生走向学校,期待有智慧的精神引导者,他在这里从师学习,获得教养,获得生存的智慧,然后走向社会。如果小学和中学生活没有值得记忆的教育,没有形成优良习惯,他的前路也就很难有美好。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不良的社会风气中,教育非但难以独善其身,甚至有可能成为走向腐败的起点,未成年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体会不到人道精神和人性的美好,过早地、经常地看到常理被扭曲,常识被歪曲,他有可能从此失去道德判断,有可能形成巨大的社会灾难。因此,不管环境有多恶劣,教师不能把不良社会风气作为降低师德的理由。我也看到,很多中青年教师对有违职业准则的行为敢于拒绝,他们会说“我不破例”,因为如果一旦开了头,就有可能“顺流而下”,身不由己,而教师的一言一行,正影响着学生的未来。
恪守职业生命的底线,是为了自我心灵的解脱,为余生少一些耻辱感,所以,作为教师,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当然,在呼喊依法治国的同时,社会也应当审视教育文化,重铸师道,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
(本文刊登于《湖北教育·新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