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刘长海:新《守则》撬动学校管理综合改革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日期:2015-10-30 浏览:

 

 

 新《守则》撬动学校管理综合改革

 

《人民教育》本刊记者 冀晓萍

 

2015年版《中小学生守则》一出台,就迎来了校长、教师、家长、媒体以及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评议的热浪。

基于校长、教师、家长和专家的采访,我们发现:一方面,新《守则》的时代性和可操作性得到认可。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不解和迷茫。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刘长海全程参与了《守则》的前期调研和后期制订工作,本刊主要就一些“不解和迷茫”作请刘长海副教授进一步的解答。

 

设立学生言行边界,国家、地方和学校合理分权

《人民教育》:现在,每所学校都有校规。在国家层面,制订《守则》的意义是什么?

刘长海:国家层面的《守则》可以为校规校纪确定界限,减少越位和侵权。有些学校制订了女生不能留长头发、生日不能跟同学一起过等“雷人”校规,它们折射出当前校规的制订中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的合法权益在一线学生管理中没有得到保障。《守则》集聚教育界、法律界专家智慧,设立学生言行边界,能够对中小学校制订合理、合法的校规发挥指导作用。

《人民教育》:新《守则》基于旧《守则》在条目上做了加减法,“增”与“减”的原则是什么?

刘长海:新《守则》在条目的“增”与“减”上,遵循了继承性、时代性、针对性、操作性等原则。

保持继承性,保留了2004年守则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

体现时代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

突出针对性,如“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坚决远离毒品”很好地回应了当代社会出现的新问题。

强调操作性,每一条都提出了一些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有利于将有关要求落到实处,实现学生知行合一。

例如,“见义勇为”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永远不会过时,但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不太符合实际,所以在修订中这一条目淡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如何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持生态平衡,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是中国人民必须直面的难题,每位公民都要从我做起,提高环境意识,从小养成习惯,所以,与此相关的内容得到了强调;现代社会存在毒品问题,学校教育不应回避,而要积极面对并开展有效工作来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坚决远离毒品”的提法亦基于现实针对性。

《人民教育》:新《守则》在操作性方面有所增强,但不能涵盖学生管理的所有问题。地方、学校应该怎么用《守则》?

刘长海:此次《守则》修订一方面将2004年版《中小学生守则》以及与之配套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整合为一,化繁为简。但文件也明确指出“各地可依据修订后的《守则》,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提示我们,在用《守则》方面,学校要理顺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关系,在框架范围内,各地各校要在学生管理中发挥相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部鼓励各地、各校有创造性的学生管理创新。

《守则》努力用概括的语言提出具有操作性、易记易行的学生管理规定,在规定的“粗”与“细”上,综合考虑了国家和学校两个学生管理主体的关系。国家拥有学生管理的最高权力,同时,学生又在具体的学校中接受教育,需要遵守学校的相应管理规定。所谓“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就说明学生管理的主体是两个。教育部有权力和责任代表国家明确提出对中小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中小学生守则》应运而生;但是,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国家层面的《守则》宜粗不宜细,要将制订细则、具体实施学生管理的权利交给学校,以切实增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而,在《守则》落细、落小、落实的过程中,面向全国的《中小学生守则》是各地各校开展学生管理的基本纲领,为各地各校制订学生行为规范和校规提供基本准则和依据;各地、各校要以《守则》和相关法规为准绳,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制订更加细化、更具操作性的具体规章,形成国家、地方和学校合理分权的学生管理格局。

 

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尽可能做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人民教育》:新《守则》出台前后,舆论一直在做中小学生守则的中西对比,新《守则》在制订阶段是否也进行过国际比较?

刘长海:为了做好此次《守则》修订,课题组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工作,一方面对各地中小学生管理情况进行摸底,另一方面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尽可能做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我们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教育文件进行了详细梳理,咨询了外交部驻外官员及以上国家的教育研究人员,并对网上流传的所谓“守则”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系统追踪,确认美国、英国、日本三国均未制订过国家层面的中小学生守则,所谓的外国“守则”来自网民杜撰,不能作为我国守则修订的依据。

据考证,“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等所谓“美国学生守则”出自一本英语学习读物,是该书作者对在美国学校读书的中小学生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小秘密要告诉妈妈”等所谓“英国学生守则”在英国各教育文件中均未找到出处,极有可能是儿童福利机构给家长提出的家庭教育建议的变体,这十条“守则”最初以“英国儿童安全十大宣言”的名义传入中国,紧扣安全主题,只字未涉及学习和同伴交往。“在走廊和楼梯上保持安静,靠右行”等所谓“日本学生守则”最初是以日本一所初中学生守则的名义在中国网站上出现的,该校守则很长,在流传过程中被简化为九条。

我认为,以上澄清是必要的,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加强国际比较和借鉴,但这种比较一定要基于真实的国外资料而进行。

《人民教育》:那么,西方学校是如何维护学生安全与受教育权利,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

刘长海:课题组也对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学生管理规章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研究发现,英国、美国对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维护学生安全与受教育权益等均有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体现如下特点:

从保障教育秩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出发,重视学生管理。如英国教育部文件指出,政府要赋予学校必要的权力,依据相关法规制订本校行为准则,以促进校园内的良好行为、自律和相互尊重,防止欺负事件,确保学生完成规定作业,有力地规范了学生行为。

学生管理规定注重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底线。英国、美国的学生管理规定专注于如下内容:按时出勤,独立完成作业并按时上交,确保教学秩序,确保学生对教师劳动的尊重;禁止学生携带违禁品进入校园,确保校园秩序;禁止学生携带武器进入校园,确保所有师生的人身安全;禁止学生穿着暴露,禁止学生在校内做出过分亲密的行为。

学生管理规定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在英国教育部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互联网安全》《1989年儿童保护法》《应对儿童性骚扰》《保障和促进儿童的福利》等文件,体现了政府对学生安全的重视。英美学生管理的若干规定,如对违禁品的零容忍政策,初看起来是对学生行为的限制,实则是为了保障全体学生的安全,确保安全有序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纽约市教育局制定了详细的纪律手册,在列举学生在学校所应履行的义务之前,首先详细地列举了学生在学校期间享有的各种权利以及权利的救济手段。这也体现了对学生权益的保护。

赋予教师和校长相应的惩戒权,对于学生违反规定的行为给予处分。英国教育部规定,当学生破坏了学校规章或不能听从合理的指导时,教师、助理教师以及其他员工有权对学生进行惩罚,校长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停学以至永久的开除。处分的轻重,要依据学生违纪的严重程度而定。纽约市教育局纪律手册将学生的不当行为分为五类,对处理不同行为可以采取的处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对学生的处分要遵循严格而细致的程序,以切实保护学生和家长的权益。英国教育部规定,每所学校必须制订本校的行为准则,校长必须每年至少一次以书面形式向员工、家长和学生公布本校的行为准则。父母亲要了解学校对于学生行为表现和出勤的相关规定,在家校协议书上签字。校长对学生实施停学乃至开除等处分,必须符合相应法律规定,遵循程序。父母亲有权利就停学、开除提出申诉。纽约市教育局规定,如果教师将学生逐出教室,学校必须为学生安排包括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在内的教育服务;校长、学监有权对学生处以时间不等的停学,而家长可以对停学决定提出上诉。

对英美国家当前推行的学生管理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开阔我国学生管理视野,优化学生管理。其中,细化各项规定以提升《守则》的指导意义和操作性、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保护等已经在新版《守则》中有所体现。未来,我国学生管理还有必要重视学生行为规范和权利保障的平衡,将规训与教导有机结合,既不能因为加强管理而侵犯学生权益,也不能失于放任而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侵害全体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权益。

 

学校要丰富和创新学生管理手段,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系统

《人民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管理来说,《守则》的修订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贯彻。如何有效地落实新《守则》?

刘长海:为了促使各校将《守则》的落实,教育部特别邀请专家谱了曲,便于传唱,并组织相关人员对《守则》内容及其实施进行深度解读,加强典型案例的遴选和推介,提供政策、理论、实践层面的指导,这些工作必将对贯彻落实学生《守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优化教师德育素养、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一步要充分发挥《守则》促进学校德育的功能,学校应该丰富和创新学生管理手段,完善学生管理系统。从积极方面来看,《守则》努力概括和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学校不应孤立地看待《守则》,而应该将贯彻《守则》及相应校规看作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宣传贯彻《守则》、依据《守则》制订合乎校情的学生行为规范等看作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时机,充分吸收当代德育研究成果,开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工作,综合通过德育课程、班团队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良好品德,彰显学校德育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学校要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综合运用生活体验、行为强化、榜样示范、虚拟情境体验、说理讨论、自主实践等方法,主动开拓网络德育平台,确保《守则》入脑入心,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要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认同和内化《守则》,成为守则的自觉践行者。

《人民教育》:要落实好新《守则》,您认为要注意哪些事项?

刘长海:基于国内国际经验,各地、各校贯彻《守则》,需要重点处理好四方面关系。

处理好加强学生管理和优化学校治理的关系,将加强学生管理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相结合。

遵守校纪校规,是学生法定义务的重要内容,然而,侵犯学生基本权益的“雷人”校规如何遵守?加强和优化学生管理任重道远,而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更具紧迫性。

从生活德育的理念来看,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其实质就是学校遵循法治和道德规范,以活生生的学校生活来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学校办学行为的持续规范,是切实开展学生管理和有效德育的必要前提。从法理和道义的角度来审视,如果学校违规在先,学生管理规章的合法性就不复存在。如果学校过分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布置过量作业,我们就没有理由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不抄袭不作弊。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管理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是紧密相联的。

处理好德育和师德建设的关系,将加强德育与提升师德素质相结合。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身示范,然后才能充分地承担育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好教师要有道德情操,见贤思齐,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好教师要有扎实学识,始终处于学习状态,努力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教师的“为人师表”体现在,教师敬重和珍惜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愿意承担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新人的责任,依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扎实投身育人工作,准备好相应的学识、能力和态度,和同事通力合作,尊重学生,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学生很好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素质,杜绝体罚学生等不当行为。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最终会导向学校德育的成功,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校生活中习得相应的道德品性。

处理好学生义务与学生权益的关系,努力构建引导手段和惩戒手段相互支持的完整教育系统。中小学生既有其合法权益,又有其应尽的义务,两者不可偏废。新《守则》要求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体现了学生管理思维的进步,但作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守则》的核心意义在于清晰界定中小学生的义务和责任,以保障学校正常教育秩序。

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对违纪学生的适度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一些中学生拒不遵守规章的行为使学校教育教学秩序难以得到保障,广大学生的受教育权益也无法充分实现,甚至师生的人身安全也被威胁。英美等国关于学生惩戒(如停学、开除、零容忍)的规定、做法和经验也在提示我们,在程序得当、程度适宜的前提下对违规学生实施一定的惩戒是必要的,也是合理、合法的。全面、合理的学生管理系统应该坚持以引导和鼓励为主,以规训和惩戒为辅,努力表扬和强化良好行为,尽可能建设性地使用各种惩戒手段。

处理好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学校在立德树人中应承担主要责任,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均应积极有为,有机配合。同时,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也不容忽视。家庭是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导师,立德树人的根只有牢牢扎在家庭,才能使青少年如根深树木般茁壮成长。就当代国情而言,学校班级规模较大,在家庭中开展德育有着独特的优势,家长有机会发现孩子细微的良好或不良表现,进行及时的应对。在时间、精力、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父母亲应当尽可能地反思和改进家庭德育。

学生是社会中的人,社会变迁、传媒时刻影响学生成长。当前,我国政府正在逐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用国家机器的强制力量来优化社会环境。就社会德育的各种机制而言,政府正在努力做好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对品德高尚者的褒奖,加强主流媒体的道德引导力度。就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社会生活有望全面支持公民道德成长,公民道德水平提升与社会进步有望达成良性互动。

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主动联系综治、公安、民政、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尤其要加强对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大力推动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观念,运用良好家风,促进子女成长、成才;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统整社会资源,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发挥正能量。

 

 

上一篇:周保松: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重塑中国大学的价值教育
下一篇:杜时忠:别总拿人性说事——从“范跑跑”到“李跑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