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四次读书会
来源: 日期:2021-03-29 浏览:




会议时间:2021年3月28日19:00—22:00


参与人数:程红艳教授,卢旭副教授,季轩民博士,博士生8人,硕士生17人,科研助理5人


主持人:谢于静


主要议程


第一项:《教育管理学》深入解读


汇报人:陈金平(学校中的个体),刘晶(决策理论)


第二项:在职硕士李美松汇报毕业论文《幼儿财经素养的培育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第三项:董桂丽同学分享教育热点案例


详细记录:


第一项:《教育管理学》深入解读


汇报人:陈金平(学校中的个体),刘晶(决策理论)


陈金平师兄:教师情感研究的分析框架(用理论建构的角度与解释教师效能感)


经过查阅资料,发现目前教师情感研究日益趁热。在《教育管理学》中提到:没有什么比关于个体效能的信念更为重要。书中的赫兹伯格的保健—激励理论,认为激励因素对于教师的作用更大。另外还有一个分析学校教职工满意度(教职工情感)的理论,即JD-R Model,认为工作要求是给教职工带来压力的一方面,工作资源是带给教职工的一方面事物,如果工作资源多余工作要求,那么教职工的满意度相对而言会提升。但是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学校文化、教育制度等的因素,只关注了学校内部环境的因素,所以仍不充分。2017年提出的extended JD-R model作了改进,但是还是不够全面。在2020年,世界经合组织发布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分析框架Comprehensive framework,包括了教育制度政策层面等指标。目前来看,最全面的是2015年Price&McCallum基于Bronfenbrener在1979年提出的生态系统提出的框架,包括了五大系统,中间系统包括人际关系,外层系统指的是学校,这一系统包含了时序性的特点。


刘晶师姐:从先验理性到经验理性——对林德布洛姆“渐进主义”决策理论的解读


一、渐进决策理论核心观点


渐进决策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制定是一种永不止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蚕食”代替了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的“全盘解决”。


二、渐进决策理论核心观点


1.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由于时间、信息和成本的限制,决策者无法对所有政策选项及其后果进行充分的评估。


2.决策者一般都认同既有项目的合理性,对那些与现实环境相近的少数的、有限的备择方案进行持续不断的结果比较,同时同意延续原来的政策。


3.细微的变革不会给组织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


4.决策的主体由单一发展为多元,把决策的重点由目标转移到了过程。


三、渐进决策理论科学性分析


1.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渐进决策模式是其辩证统一规律的深刻体现和运用。


2. 从渐进决策模式与满意决策模式相比较的角度看,二者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四、渐进决策理论优缺点分析


优点:节约信息成本;有利于缓解矛盾冲突;适应人们追求平稳的心理;


缺点:反映的是最有权势的团体的利益;通常情况下理论被忽略,容易发生失误;堆积困难问题无法改革导致成为改革束缚;缺乏远见。


五、基于渐进决策理论的教育问题分析


1.教育问题分析


2.基于渐进决策理论分析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演进


利益分化程度决定了渐进决策理论在推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的局限性


卢迎丽师姐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1.透过需求理论去思考劳动教育的话,我们现在的劳动教育仍然是强调体力劳动的方面,我们现在可以做一些分析,把劳动教育转到学生的精神需求层面。2.我们国家处于一种强制度、高任务的环境之下。对于超级中学,如何去选取?


卢旭副教授回应:陈金平师兄的激励理论的介绍很详细,但是没有联系中国的实际。刘晶师姐联系了中国的学徒制,但是要主义学徒制是否运用了渐进决策理论还不确定。当我们运用理论分析的时候,需要思考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哪些调整。对于迎丽师姐的发言,认为提出劳动教育的一些人都是较年长的人,提出劳动教育的政策主要是基于他们年轻时的经验,因此必然强调生存和体力劳动。这是一种政策错位,双方都无法理解,少年儿童无法感知农业劳动,政策制定者无法理解缺乏农业生产的知识和生存技能的少年儿童却又对劳动教育不感兴趣。第二,对于超级中学的选取,我们需要思考是否有价值,首先超级中学并不普遍,它的出现是有其特殊性的,其次我们的立场是鼓励还是消解超级中学?这需要我们去做选择,但没有必要我们选择一个方面就与另一个方面争锋相对。


季轩民师兄回应:关于教师情感的作用的问题:内心活动世界和外部环境带来的影响。两件事:我们现在都在提倡提高教师地位;分开统计公务员缺考的男女性人数:就业困难。从儿童到青少年到大学毕业生都在这种压力之下,在这一大环境下,我们国家在这一阶段很难继续飞速发展了,需要打牢农业等基础教育。


易欢欢师姐回应:对于陈老师的汇报,前段时间发布了义务教育评价指南,一定要注重学校的发展质量评价等等,突出县级党委的责任等等的措施,和这本书也有很大的关联,更加注重学生和老师的自我提升。


周仁美回应:联想到自己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韩其昌回应:大学学生会的官僚化:学生会的官僚主义为什么这么严重,污染下一代?联系自己的工作经历,在研究学校群体的时候,有一个群体经常被忽略,就是学生干部。学生干部的自我效能感得不到满足,在某种程度上有学生干部官僚主义的原因,学生干部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我们能不能从培养下一代的方向进行一个尝试,从根源上减少各种可能产生官僚主义的因素。


卢副教授回应韩其昌:联系自己的经历“小大人的现象”,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发言也是一板一眼的,现在的官僚风气已经渗透在小学中甚至更深。反思:这些小学生在这种正式严肃的场合,是要像大人那样去表达的。这是很无奈和奇怪的事情,但是我们要思考这种别扭和奇怪不是不是就是一种常态,并且这种问题由来已久。


程红艳教授回应: 我们怎么去解释“小大人现象”和“官僚化”?我们不应该去容忍这种现象,而是可以去理论上解释它,才有可以改变的可能性。这是关于任务环境和制度环境的问题。在制度环境中,人们遵从制度逻辑,即合法性,我们中国的合法性来源于政治官僚的那一套文化。这种文化造成了我们思想的同构性,是需要去批评的。



第二项:在职硕士李美松汇报毕业论文《幼儿财经素养的培育研究——以成都市10所幼儿园为例》


一、论文主体框架


二、论文主体


研究缘起


核心问题及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第一章:幼儿财经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

理论基础:小原国芳的“富育”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章:幼儿财经素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第四章:开展幼儿财经素养教育的对策建议


潘小芳师姐的建议:1.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部分,小原国芳的富育理论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如何与幼儿财经教育结合的,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展现,要体现理论与研究主题的结合。2.P21:金融教育和经济教育与财经素养教育是包含关系还是什么关系,以及财经素养教育与语文教育、数学教育是否是并列地位,需要再查权威的资料确定一下。3.注释的格式还有不正确的,参考文献的数量比较少,对于核心问题的权威文献比较少。4.财经素养教育的问题因该展现在学生层面,因此是否可以做一些学生的问卷或者访谈?


杜佳慧师姐的建议:1.在研究意义方面可以进行分层次进行论述,这样看起来不会分散。2.在研究综述中提到了英美两国的财经素养,而参考文献都是二手资料,应该引用几篇一手资料。3.理论和文章没有很大的衔接。4.在第二章中,要把问题在小标题中表述出来。5.对于行动研究方面,缺乏一个课程评价,以及要说明课程设计的理由。


罗艳华师姐的建议:1.摘要没有发核心观点进行简单的总结。2.标题的格式不对。


卢旭副教授的建议:1.硕士论文不应过于丰富,而应该聚焦,否则就会不够深入,对材料没有进行全面的挖掘。


季轩民老师的建议:1.同意卢老师的观点。硕士论文一般不超过三级标题。2.论文大标题存在问题。3.教育和培育的混用问题。4.有没有基础互联网视域,对于幼儿财经素养的培育问题,是否考虑过培育过度的问题,是否会引起拜金等后果?


程红艳副教授的建议:1.改题目。2.目录上不在上三级标题了。3.摘要要改。4.错字的问题。5.第三章要改得通顺一点、理论化一点,和第二章要有联系。6.思考教育过度问题。


第三项:董桂丽同学分享教育热点案例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李昕燚:美国用教育惩戒来解决学校安全和学校暴力的问题,发现没有提高学校环境的安全,惩罚的学校并不能帮助提高学校环境的安全。我国的手段是更温和的手段。


程老师:美国中小学的惩戒,是以学区为单位的,制定了厚厚的120多页的。而我们的教育部制定的是一些原则,其共性是惩罚的力度和行为的程度是成正比的。美国的惩罚手段是遵循程序正义的,给学生申辩的机会。


吴女生师姐:1.惩戒权的效果问题:惩戒权对违纪的行为分了三类,其中罚站可能起不到遏制学生不良行为的效果。2.有些家长对于惩戒的不认同问题,要控制家长的投诉权的问题,否则教师的惩戒可能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3.要反思惩罚的度。


武艳师姐: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过度惩戒,也可能存在老师不敢惩戒的现象。这个文件就规定了惩戒的限度。但是现实中的情况更加复杂,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把握教师惩戒的自由和规则的度的问题。


刘志芳师姐:规则的制定是给了教师赋权。但是如果只靠这项制度去改变现实的问题是不够的,比如涉及到教师考评等等,可能还需要搭配其他制度、提高家长认知等等。


罗艳华师姐:总体来说是一个进步。教师惩戒自古有之,现在也很普遍,尤其是在乡村,家长缺乏管教的能力而全部依赖老师,孩子也是需要惩戒的。这个制度就给了老师惩戒的合法性和依据。由于制度还不够具体,还需要老师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原则去进行智慧地运用。


季轩民老师:1.举例子。两面性:教师有惩罚的权力,家长也有申诉和举报的权力,这两者之间的边界很模糊,于是就会出现宁可不做也不做错的做法。我们中国的环境,遇到问题用的是柔性的解决方法,不是刚性的解决方法,比如《乡土中国》的乡贤。回到教育,家长参与比法律参与惩罚更重要,教育和老师达成共识。2.教师的能力是教书育人,是可以在班级里形成一定影响力的,可以达成一种非正式的制度约定,从而不需要这种政策了。3.文件是无法澄清教育惩戒的边界问题的。我们需要的是教师本身的教育良心和第三方监管,而不需要这种政策。


卢旭副教授:同意罗艳华师姐和季轩民老师的观点,政策虽好但效果甚微,前景不太乐观。文件的效力值得怀疑,国家颁布的是政策不如法律有效力,更多的是劝戒性的效力。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要将其法则化,第二很多时候是师生之间的冲突,可以用个人生活的方式去解决。


程红艳教授:1.对于“有没有出台教育政策的必要?”。对于教育的权力的范围是应该有一个规范的,一方面教师权利需要保护,另一方面教师的权力也有可能滥用,我们需要对教师的权力进行说明、解释和限制的。但是由教育部还是地方来出台是值得讨论的。2.对于出台惩戒权的后果,这个政策的出台的目的就是给教师的行为给予了合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在农村地区,老师更可能去滥用惩戒权。这一后果还取决于教育局的立场,如果教育局比较支撑教师惩戒,也出台了实施细则,那么教师自然就敢惩戒了。总的来说,大体局势不容乐观。3.对于其他利益相关人,比如家长的诉求就被忽略了,之后再矫枉过正都有可能。整体来说,有必要但不乐观。




上一篇:杜时忠:清明思亲,向死而生
下一篇:杜时忠:渐行渐远的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