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九次读书会
来源: 日期:2021-05-10 浏览:




时间20215919:00—21:00


主持人:孙文静


参与人数:程老师,季轩民博士,博士生8人,硕士生17人,科研助理5


一、硕士生彭予曦分享小论文《中国内地补救教学模式实践路径探索》


内容概览:


(一)补救对象的确立:以罗尔斯正义论为基础,以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公平


(二)补救内容及方式:补救内容主要针对学校课堂的学习内容做练习检测,防止学困生在课堂中出现滞后于正常教学进度等问题;补救方式包括直接教学、精熟教学、合作教学、个别化教学模式与网络辅助教学模式


(三)评价与反馈:补救教学系统、师资培训、教育合力


改进建议:


刘晶:


1.文中补救内容及方式是否得到实际执行,文中表述存疑;


2.类似于汇报,缺少自己的思考;


3.问题指向不明显,策略不够聚焦


潘小芳:


1.缺少各位学者针对补救教学的文献综述,建议综述后再定义;综述集中于国家政策,建议增加台湾、美国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的综述


2.理论基础建议增加罗尔斯外的其他学者


3.补救方式应该结合我国补救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再提对策


4.标题简单,概括性不强


孙永敏:


1.建议修改标题“补救对象的确立”


2.教育公平阐述不足,建议引用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对教育公平的论述;建立举例说明台湾、美国的做法


3.对策缺少针对问题,建议补充问题部分


4.建议单列人工智能在补救教学中的作用


杜佳慧:


1.对策部分缺少依据,缺少对台湾、美国的案例分析,结合国情提出路径


2.补习教育的提出是否有必要存疑


3.引用较少


罗艳华:


1.不建议增加台湾、美国的介绍,建议增加内地补救教学对象——弱势群体学习现状,凸显补救教学的意义价值


2.类似于汇报,没有转换到问题-原因-对策的思维模式


陈金平:


类似于理论探索,建议通过问卷调查或者文献增加内地补救教学的状况


程老师:


论文应首先论证补救教学的必要性:补偿正义+现实论证,层层推进到从国际来讲补救的价值,台湾或者其他地区开展补救教学的经验,进而提出建议我国的补救应该怎么做,教学应该怎么教


二、博士生陈金平汇报论文选题《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基于W学院的个案研究》


内容概览:


(一)研究缘起:追求幸福是根本的人性,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追求幸福已成为国内外共识和中心发展目标;提升教师幸福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方面;教师幸福感对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促进教师幸福感的提升,丰富理论意义,提供实践指导


(三)文献综述:教师幸福感研究;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教师幸福感的提升策略;私立/民办教师幸福感的研究;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四)理论基础:OECD教师幸福感概念框架;生态系统理论;


(五)研究方法:


研究模式:个案研究


研究方法: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六)技术路线


(七)创新点:研究内容上首次系统研究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分析框架上首次将OECD模式本土化


(八)论文结构


改进建议:


杜佳慧:


个案研究教师幸福感是否趋同存疑


罗艳华:


提出疑问论文目的是否要与公办学校教师幸福感作对比;选取案例代表性在哪里;论文的问题意识是什么


刘晶:


OECD框架研究幸福感的支撑力度如何以及论证思路;从什么维度衡量教师幸福感;如何协调已有研究不足与研究难以出新的矛盾


刘志芳:

幸福感是主观上的感受,是否有时间上的延续;以生态理论衡量教师幸福感是否存在程度上的区别?除开影响因素,可以延伸到教师幸福感的生成,研究者想法是教师应该有幸福感,建议凸显有幸福感的教师与没有幸福感的教师的区别


程老师:


1.建议题目增加理论视角《生态系统下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基于W学院的个案研究》


2.研究创新点第三个首次建议保守一些


3.建议全员调查(600+)修改为学校院系的随机抽样调查


4.建议重点研究幸福感高、中、低院系教师的访谈,并对其幸福感高低与院系(微观系统)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5.个案研究与生态系统研究模式的结合需要有初步假设,并有意识围绕研究圈层设计问题,通过访谈验证圈层中未发现的因素


6.OECD指标是多维的,质性研究聚焦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教师职业幸福感要素


三、硕士生管亚玲领读论文《“物或损之而益”——关于底层文化资本的另一种言说》


内容概览:


(一)研究问题:处于社会底层的学子们为什么能够取得高学业成就


理论基础: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


(二)研究方法:文本分析(46篇教育自传);访谈法


(三)观点与论证: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性品质


(四)评价:问题明确、对象明确;立足本土;聚焦微小;学术化、理论化思维;解释局限于某一群体或者某一群体中的一部分人群,底层同样的环境为什么有些人没有习得


(五)思考:追踪研究


随着时代变化,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学生的心态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


对同一文化大背景下相似的其他群体的研究:进入非重点大学的底层学生;进入大专的底层学生;学业失败的底层学生


对不同文化大背景下的相似群体的差异性的对比研究


讨论交流:


杜佳慧:


1.程猛的研究给出了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能给予底层子弟上升的途径值得研究


2.“不是读书的料”涉及的群体值得研究


3.肯定对学生给予精神的教育


程老师:


研究不能兼顾所有群体不是一种错误,而是研究本身的特征,关键在于中心问题是否完成


卢迎丽:


1.选题的切入点发现布迪厄理论的空缺,将文化生产和文化再生产进行并行解读的思路很有启发性


2.赞同我国“小子们”是在“读书有用论”的环境下慢慢放弃


潘小芳:


1.农村子弟并非是被动习得关系而是主动建构的惯习,有创新性


2.可以再补充群体,形成四类群体:获得高学业成就的中产阶级子女;没有获得高学业成就的中产阶级子女


季轩民:


推荐杜亮《底层文化资本是否可行》,可以作为依据研究其他现象,认为没有必要研究没有获得高学业成就的对象


程老师:


1.今年布迪厄理论大行其道,论文反其道而行之,研究底层子弟如何出奇制胜,选题新颖。不是对布迪厄理论的颠覆


2.当下许多研究处于探索阶段,不能很好建构概念,需要深入研究。此篇文章提出的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性品质源于十几个学生的教育自传,属于个人行为模式及学校行为方式,是否可以构成底层文化存疑,缺少价值观、群体特质的研究


四、涉及资料


[1] 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1-4.

[2] 程猛,史薇,沈子仪.文化穿梭与感情定向——对进入精英大学的农家子弟情感体验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07):30-37.

[3] 程猛.向上流动的文化代价——作为阶层旅行者的“凤凰男”[J].中国青年研究,2016(12):91-97.

[4] 程猛,陈娴.“读书的料”及其文化意蕴[J].基础教育,2018(04):22-28.

[5] 程猛,康永久.从农家走进精英大学的年轻人:“懂事”及其命运[J].中国青年研究,2018(05):68-75.

[6] 程猛,陈娴.“循规者”的文化生产[J].青年研究,2016(02):58-67+95-96.

[7] 熊春文,刘慧娟.制度性自我选择与自我放弃的历程——对农民工子弟学校文化的个案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04):48-71+184.

[8] 杜亮,刘宇.“底层文化资本”是否可行——关于学校教育中的文化资本与社会流动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20(05):36-42.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十次读书会
下一篇:专访 | 杜时忠谈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