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十一次读书会
来源: 日期:2021-05-24 浏览:




时间2021年5月23日19:00—21:00


主持人吴女生


参与人数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博士生8人,硕士生17人,科研助理5人



一、博士生陈金平分享小论文《工作要求-资源理论视角下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一个基于全国民办高校外语教师的调查分析》


内容概要:


(一)问题的提出


1.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较高程度的职业倦怠和情绪衰竭,呈现出较高的离职倾向和职业不稳定性。但学界对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研究总体上比较缺乏。


2.两个研究问题:第一,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处于什么水平?具有什么特征?第二,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受哪些学校因素影响?具体影响程度如何?


(二)分析框架


1.教师幸福感概念框架:教师幸福感由四个维度组成——认知幸福感、主观幸福感、身心幸福感、社交幸福感


2.工作要求-资源理论模型:将工作环境分为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两大类(JD-R模型)


(三)研究设计


1.测量工具:采用“PISA-2021教师问卷”中关于教师幸福感和工作要求-资源的量表作为测量工具


2.参与对象:全国民办高校外语教师


3.数据分析: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四)研究发现


1. 幸福感水平与特征:民办高校教师在总体幸福感和四个维度方面均处于中等水平且倾向于幸福,所有均值都大于3


2. 幸福感影响因素:总体幸福感的显著影响因素有8个


(五)结论与讨论


1.工作要求:核评价、学生基础、科研压力是民办高校教师总体幸福感的显著负向影响因素,而课堂学生人数、每日工作时长、年教学时长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一发现与前述假设稍有差异


2.工作资源:社会支持、工作自主权、培训与发展机会、考评反馈指导等工作资源会显著影响教师幸福感,完全印证了前述假设


(六)启示与建议


1. 在学校管理方面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2. 在保障机制方面要确保足够的资金投入和民主专业的领导


改进建议:


刘晶:


1. 基于外语教师能否推理出民办高校教师的幸福感,逻辑不太顺畅


2.图1蓝色的箭头指向有一点歧义,可以适当调整


3.分析框架上,工作要求-资源理论模型框架与教师幸福感框架有些冲突;语言表述上可以调整一下,建议不用括号的方式


4.在研究假设的提出上,意思表述不是很清楚


卢迎丽:


研究方法上的问题(定量与定性)


罗艳华:


1.第四部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没有说清楚是如何影响的;工具和方法的解释不清楚,是否可以加一些文字说明,或解释一下字母的意思


2.结论与讨论上,二级标题较简略,可将该部分的论点进行提炼,二级标题应反映论点


刘志芳:


1.关键词的引出过于直接;一级标题到二级标题之间可加一些过渡语


2.调研过程中,有无发现中国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的构成要素上的独特性


季轩民博士:


1修改副标题,将1161位教师放进标题


2.疑问:外语教师与思政教师幸福感是否不同


3.分析框架上,应注意JD-R模型的四次演变,分析指标应跟随模型指标的变化而变化


4.摘要第一句话,建议将“目标”改成“指标”


5.参考文献上,23、24的表述有误,没有同几这样的表述


程老师:


1.理论假设上,是否将所有假设都完全考虑进去:学校的管理方式(民主式、参与式或专制式)很重要,而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都没有将其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放进去;收入水平算工作要求还是工作资源;工作要求上,除科研压力和工作任务量外,有无其他对教师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因素


2.数据处理上,得出的数据与日常经验不符的问题:老教师和新教师为什么幸福感最强、为什么职称越高幸福感越强等。后续研究应对其进行解释。教龄与职称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很关键,没有相关表格


3.图表表示方式上,表4的因素太多,未说清哪个因素最重要,以及哪个因素对幸福感影响最强;图2,用虚实线的方式表述不太精确,可做多元回归分析(可请教学院数据处理方面较好的老师)



二、董桂丽同学分享小论文《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成因分析和解决对策研究》


内容概要:


(一)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分析


1.公办学校择校:城乡差异显著


2.民办学校择校:竞争激烈


3.择校利弊分析


(二)择校行为成因分析


1.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2.择“优”逻辑导向


3.剧场效应:择校助推器


2.改革人才评价选拔机制


3.匡正家长教育观念


改进建议:


卢迎丽:


1.了解择校背景、最新发展及其在新形势下择校的新特点


2.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脱节;第三部分,优缺点的分析不是重点,对其的分析应导向对原因的分析


3.原因分析上,应有自己的站位,可用金平师兄论文中的社会生态系统,从宏观(与政策切合)、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


孙永敏:


1. 文献积累不够,没有关于择校问题和义务教育的文献;且观点与以往观点重复


2.分为公办和民办不能涵盖所有现象;城市家长对子女的择校也是被动的结果;民办学校的参考数据应借鉴近两年的数据


3.择校利弊分析上,建议要么以一两句话简单带过,要么单独作为一部分,去分析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4.成因分析不够深刻,如没有说明怎么改人才选拔机制,匡正教育观念部分太空、虚、无针对性等


潘小芳:


1.建议将择校作为一种问题,可表明自己对该问题的态度,放在导言部分进行阐述


2.将择校现象分为公办与民办不太恰当,可将教育政策与教育热点结合


3.择校成因分析上,可想一个维度进行分析


杨宇轩:


1.择校本身是一种现象,择校热、大规模影子教育的开展等才是它引发的问题


2.应有一个独有视角,如制度视角下的、社会正义视角下的择校问题分析


3.定义的问题,主动择校和被动择校到底是心理上还是行为上的


4.成因分析部分,主要的原因是否是市场调控失灵导致人们追捧教育资源导致择校现象(有人概述为拉丁美洲效应)


杜佳慧:


题目和对策偏大,可细化为分析公办/民办择校问题


罗艳华:


对事实和价值的区分、对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有问题。择校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家长择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择校热”背后的原因才是值得批判的,如优质就资源分配不均等


季轩民:


1.论文的选题没有新意,可参考最新的研究方向


2.内容上,家长想法、剧场效应等观点不太新


程老师:


1.核心概念上,没弄清择校是现象还是问题:将择校定义为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就是一个现象;而在中国择校为什么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在教育系统中,家长不顾就近入学政策,各种以分、以权择校


2.中国的择校,主要指公立学校的择校。原因在于教育发展不均衡。应将分析的靶子打在教育发展非均衡上。可深入分析学校政策和声誉不同、政府的政绩观等


3.对策分析上,家长的观念是无法匡正的


4.未做充分的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



三、周仁美同学领读文章《“底层文化资本”是否可行——关于学校教育中的文化资本与社会流动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内容概要:


1.研究问题:“底层文化资本”是否可行?


2.研究方法:文献法


3.观点与论证:我国底层学生向上流动及其“背后”成功的原因;“底层文化资本”是否可能?;“底层文化是否可行”


4.评价与反思:观点创新;文章整体表述流畅,语言具有理论深刻性;研究问题明确,阐述深刻且层次清晰;作者的批判性思维


5.反思:未探讨底层文化资本如何生成;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实践证据的支撑;弱化教育的阶层再生产是否才是当务之急


讨论交流:


杜佳慧:


1.程猛:底层子弟可创生文化资本,但它有适用范围,大学以后对人生存在风险性。作者承认文化资本可实现阶层跨越,但在高等教育阶段有缺陷;底层实现阶层跨越不是一代就能成功的;底层文化资本有外在表现型和内在表现型,有局限性


季轩民:


1.同意底层文化资本可以成为一种可能,但不具有普遍性意义,其背后的本质在于教育公平公正等问题。


程老师:


1.以前:对底层文化资本是否存在存疑;在布迪厄看来,底层文化量少、单一稀薄,文化资本主要以精英文化资本形态存在为主


2.最近的看法:底层文化资本可能有,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已有的研究无法说服,有待进一步研究


底层社会资本比底层文化资本更加可行



相关文献/资料:


1.程猛,吕雨欣,杨扬.“底层文化资本”再审视[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04):52-59.


2.韩怀珠,韩志伟.从“底层文化资本”到“底层的文化资本”——基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1(03):90-95+102.


3.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D-R模型)的拓展资料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十二次读书会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十次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