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十二次读书会
来源: 日期:2021-05-31 浏览:






时间:2021年5月30日19:00—22:00


主持人:董桂丽


参与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博士生8人,硕士生16人,科研助理5人。(共32人)


第一项 共读《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武艳:

(一)《社会学的想象力》成书背景简介


《社会学的想像力》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像力”的重大意义。


(二)章节概要导读


(三)内容分享


第一章  承诺


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这种心智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


“源于周遭情境的个人困扰” 与“关乎社会结构的公共议题” 的区分是社会学想象力的基本工具,也是社会科学中所有经典研究的共有特征


我们在各式各样具体情境中的体验,往往是由结构性的变迁所导致的。要有能力透过纷繁多样的情境捕捉到这类关联。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就具备了社会学的想象力



第二章 宏大理论


米尔斯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讨论主题,主要集中在本书的第二章到第六章(五种偏向),也就是他所说得: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偏向


第一种偏向:宏大理论


作者以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为例,转述社会系统的主要内容,以示证明其语言长篇大论的晦涩和难懂。作者认为这只是对概念的组合和分解


由此作者提问:宏大理论是混乱不堪的繁文冗词还是其中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呢?答案是:有价值的东西有,不过埋藏得很深。我们可以从宏大理论中发现一些让我们有点迷惑的问题当社会均衡存在,以及与之匹配的社会化和控制手段齐全时,怎么还有人不守规矩呢?这是帕森斯没有回答的问题,原因在于他静止的看待问题,无法解释社会变迁,也就是说没有历史观的思维方式


迷惑二:是什么东西把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呢?答案不止一个,那是因为各种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程度和类型有深刻的差异。实际上,根据不同整合方式我们可以构想出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而在帕森斯的理论中,过分强调共享价值的单一效果,缺乏系统的经验研究,当我们把这种宏观理论放在历史的真实上,会发现该理论的概念是多么无关痛痒


总而言之,没有任何“宏大理论”,没有任何普遍图式可供我们作为出发点,以理解社会结构的一体性;对于老旧的社会秩序问题,并不存在唯一的答案。


附录 论治学之道


l 学术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相得益彰。


l 投身学术,既是选择一种职业生涯,也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l 你必须在学术工作中学会运用你的生命体验,并坚持不懈地加以审视和解释。



社会学家需要系统的思考→建立一份档案→记日记(许多有创造力的作者都记日记)

一名从事实际研究的社会科学家,应当定期评估“我的问题和计划的现状”。反对制定计划只是为了申请经费


激发社会学想象力的方法:


(1)重新梳理档案就是诱发想象力的一种方式


(2)在字典和专业书籍里逐一查找你的核心术语的同义词,以便了解它们的含义的全部范围


(3)新的分类方式通常就是富有成果的发展的开端。交互分类


(4)你往往能通过考虑极端状况,即思考你直接关注的东西的对立面,来获得最佳洞见


(5)有时候,有意颠倒你的比例感,能够成功释放出想象力。(微小→庞大)


(6)用比较的方式把握材料会很有帮助


(7)主题(theme)与话题(topic)的区别


所谓话题,就是研究内容。所谓主题,就是想法,通常反映某种显著趋势、主导观念,或是核心区别


劝告与警示:


(1)做一名巧匠:避免任何刻板的程序套路。力求培养并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避免对方法和技巧的盲目崇拜


(2)推动自己也推动别人养成简洁清晰的陈述风格。尽量少用比较繁复的术语


(3)只要你认为自己的工作需要,就尽量多做跨历史的建构,同时也深入历史内部的细节


(4)不要只是一个接一个地孤立研究小情境,要研究将其中的情境组织起来的社会结构


(5)要广为借鉴有关人与社会的任何明智通达的研究,吸收其中的各种视角与材料、观点与方法


(6)始终关注有关人的意象,即有关人性的整体观念


(7)要了解你所承继并发扬的经典社会分析传统


(8)公共议题与个人困扰相关联,与个体生活的问题相关联,才能揭示前者的人性意涵



二、卢迎丽

阅读思路:围绕补充知识展开阅读


第三章  抽象经验主义


抽象经验主义是什么:套用方法论对现实进行精细化的研究,最终产生平面化的结果

后果:1.与经典理论学说脱轨;2.研究者异化


为什么会兴起:

1.科学哲学的兴起(逻辑实证主义普遍的原理和规律都可以通过精确化的推导方式证明出来)

2.科层气质的渗透:科层化气质为什么会渗入到研究中?


何以渗透:经费的引入导致科层化的渗透


渗透何为:团队(管理者和研究技术专家);派系。派系产生之后,领导人会产生一种声望——权利——秩序的闭环,掩盖平庸,激化学术竞争;虚妄感。人们感觉自己可以控制和预测一切


第四章  各种实用取向


(1)为意识形态服务——尼采关于超人的思想

(2)为社会稳定服务——自由主义实用取向

(3)为管理实践服务——非自由主义实用取向(提倡干预)


经典风格社会研究:


u 建构独有的方法和理论(刘云杉)。从问题出发,方法和理论灵活运用

◆ 立足历史情境、寻找实质性问题、从经验材料中提炼问题

◆ 在问题之间做反复、融汇性的研究,寻求在宏观层次上解答问题

三、罗艳华

(一)章节概要导读


第七到第十章回答了三个问题:


第七章,第八章:应该如何做经典社会科学研究


第九章: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由和理性


第十章: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家的职责和任务——维护自由和理性的价值,建立民主社会


(二)内容分享


第七章 人的多样性


社会学的想象力要关注的点社会结构、人生历程、历史变迁


1.人的多样性的内涵


2.为什么要研究人类的多样性


米尔斯认为人类的多样性构成了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生活于其中的全部社会世界,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个人生活历程、历史和社会变迁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坐标系


3.如何研究人的多样性


有序——观点——问题——历史现实的层次——长期紧密的联系——社会类型比较——人看着历史行动者的视角、思想、材料和方法——民族国家——国家的社会结构——以问题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的——比较研究


第八章  历史的运用


要理解一个社会,就要理解有关他的历史的知识,问题在历史上的社会结构。历史即是研究视角也是研究方法


1.为什么要运用历史


社会科学探讨的是个人生活历程、历史和它们在社会结构中交织的问题。如果不运用历史,不具备心理事件的历史感,社会科学家就不可能对现在应成为研究定位点的那些问题进行完整的表述。人,究其根本是社会和历史中的行动者,必须通过他与社会与历史结构间的密切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来理解他


2.当前社会科学(历史学)的研究现状


(1)对之前和现在历史学家所作历史研究的批判,两种错误的历史研究者:事实编撰者和超越历史家


(2)对很多社会科学研究忽视或不做历史比较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批判: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确实要求挖掘细节,但它也鼓励人们开拓眼光,把握社会结构发展中时代的关键事件


3.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运用历史材料


(1)发现历史类型


(2)了就社会结构的动态性,历史多样性,历史变迁等于社会结构变迁


(3)问题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


(4)(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探究


(5)社会科学的观念、概念都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


4.历史运用的现状


第一,我认为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即我们经常是出于摆脱历史的目的而研究历史


第二,在对当代社会的研究中,我认为要尽量根据当代的特征在当代的功能来解释它们,这常常是个好的规则


个人生活历程:要想理解一个人的生活历程 , 我们就必须理解他已经及正在扮演的各个角色的重要性和意义;而要理解这些角色,我们又必须理解(这些角色所属的)各种制度


探究社会问题的历史变迁过程和人生历程的形成机制


第九章  论理性与自由


1.人的自由和理性受到严重威胁,面临危机


2.社会科学家应该梳理清楚自由和理性遭遇怎样的威胁


当下时代的现实:


(1)人无法给自己定位


(2)从现代生发而来的第四纪元的意识形态的标志 , 是自由与理性的观念变得不那么确定了,是理性的增进并不必然伴随自由的增进了


(3)自由与理性受到威胁,人在庞大的组织中丧失理性,日渐成为快乐的机器人


庞大的理性组织(简言之,科层体制)确实增多了:但是就整体而言,个人的实质理性却没有增加


现实问题:当代自由与理性问题的最重要方面,就是人们还没有认清自由与理性问题的实质,并将其明确地表述出来


自由和理性受到威胁的后果没有明确的论题,人们对自由与理性的论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反而对之漠不关心


如何阐明:要阐述它们,我们必须使用人类演化进程和纪元历史的经典术语。只有通过这些术语 , 我们才能搜寻到形成今天这些价值的结构与环境的联系点,并进行因果允析


为什么要阐明:我们研究历史上社会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在其中找出控制这些社会结构的手段,我们才能逐渐地理解人类自由的限制及其涵义


(1)阐明自由的内涵和价值


(2)阐明自由的问题,人的根本价值问题


要把问题表述清楚,我们需要闸明它所包含的价值和这些价值所受到的威胁,因为,正是这些对人们所珍视价值——比如自由和理性——的威胁,才是一切对社会的有意义探讨所必需的道德主旨,同时也是大众问题和私人困扰的道德主旨


(3)阐明自由与理性的价值


第十章  论政治


1.社会问题研究的价值性,政治问题,道德问题


2.社会科学传统中的三种主导性的政治理念


3.社会科学家的政治使命,角色与职责


三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导价值理念:事实的价值、理性的价值、自由的价值


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三种政治角色:哲学王、国王的幕僚、社会科学家


现代社会的三类人:


(1)有些人有权力展开颇具结构相关性的行事,并清楚意识到自己行动的后果;


(2)另一些人虽然拥有这样的权力,但并没有意识到它的有效范围;


(3)还有许多人,既不能借助自己对于结构的意识来超越其所处的日常情境,也无法通过自己可用的任何行动手段来影响结构性变迁


社会科学家的如何对待三种不同类型的人


社会科学家的政治任务


社会科学家的职责


社会科学家的政治角色



小结


社会学想象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直觉感悟能力,是来自于长期参与、观察、体验、感悟的结果。它更多是一种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更多是一种文字表达能力,而不是数学计算能力,社会学想象力包括个人洞察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尤指对社会趋势的洞见能力。指一种心智,即在微观经验材料与宏观历史之间的穿梭能力。


(1)研究社会现象要运用历史的视角 要把社会现象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理解;(正面建构)


(2)做论文时切忌玩弄概念脱离现实‚使用无实际意义的术语;(批判宏大理论)


(3)社会研究切忌把研究过程当作机械的、一成不变的过程;(批判抽象经验主义)


(4)社会研究不宜有科层制力量介入


(5)社会研究要注意人类多样性


个人读书收获与感悟:


(1)重新认识自己的认识(观念)(心智能力+外在文化塑造)


(2)试着开始认识社会


(3)注重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


(4)旁观者的视角


(5)尝试建立自己的学术档案


《社会学的想象力》讨论——


程老师:


作为研究者的感受:对于理解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作为学者怎么做教育学研究,采取什么方法?追求什么价值,应该具备怎样的学科知识基础,学者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研究能力,为学研究之道?同学们作为学习者,可以分享米尔斯对于大家的启发


王贻婷:


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教育学:从看待社会的角度去研究教育,历史研究的方法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孙文静:


读书之后,思考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这本书是作者应用社会学的观点结合自己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各种研究经验来批判传统学科的僵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作者以一种方法论的视角对自己以及对后人的警示,要基于时代格局把握命运与机遇,提高公众文化的素质,参与到社会公众问题的讨论中去。这本书最主要的是关于社会学的使命是什么的讨论


刘志芳:


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对于如何做研究的思考。1.个体和历史和社会是关联在一起的,个体的体验要和学术联系在一起,不能割裂。2.教育学方面的研究,不能抛离历史的维度。在历史方面的研究,教育学比较薄弱,更侧重于对于理论问题的研究,而忽视了整个问题产生的脉络,对于问题的把握不全面和深入,在后面研究中,不能脱离历史维度,横向的结构剖析和纵向的历史梳理要相结合,更有兴趣我们理解教育性的问题。3.作者所批判的宏大理论和抽象经验主义,在现在的研究中仍然普遍存在。4.关于建立自己的学术档案、写日记等操作性建议,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具有借鉴性


程老师:


1.研究视角。要重视历史研究,研究教育问题要搞清楚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阶段划分,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2.学科知识基础中加入教育发展史,建构深厚的知识体系。如何增加历史研究?不要着急写文章,教育是经验的累计,不只是价值的建构。先把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关键问题搞清楚,在知识结构中加入历史的视角,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写出高水平的文章。要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历史研究学习


杜佳慧:


1.整体是社会学视角,前半部分围绕几个偏向进行批判,涉及的理论比较多,所批判理论会延伸到社会学的其他理论。后边是关于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做研究要有理性与自由的精神。即使是做细小的研究,也要涉及到很宏观的历史问题


2.理性与自由中谈到了人的异化,是历史发展阶段的结果,还是个人生活经历的问题,还是各种社会环境影响的,做研究多层面都考虑到是很困难的


程老师:


米尔斯所构建的把人的生活历程、历史、社会变迁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多方面的知识基础,对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三方面发生的问题可以作为研究的着眼点,可以开拓自己的研究思路


刘晶:


有时候对历史的运用是很普遍的,但是并非真正的应用,而是把历史事实和制度的变迁零碎的拼凑。要对机制、结构和人性的心理进行分析。对历史制度主义有疑问,历史制度主义有没有理论的来源?进行历史的分析的时候,如何分析的深刻,在实际操作中写起来困难比较大


这本书对于做社会学研究启发比较大:运用历史视角、开阔性的眼界,批判具有启发意义。作者对于社会科学家的职责方面的说法,把社会上的人分成三种人,社会科学家如何对待不同人,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是在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是我们做社会科学研究的努力方向


程老师:


大家要认真研读附录部分论治学之道,对于初学者如何找到做研究的门路比较具有指导性,这部分内容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社会学的简明的总结,对研究教育学具有指导意义


历史制度主义怎么用,还是对于学徒制的历史事实把握不好。有视角,但是没有足够的事实作为支撑所以做起来比较难。要在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建构上留更多时间学习,打牢学科基础


陈金平:


1.做研究特别注重历史的考查。注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历史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对于一个现象,要考查其社会历史变迁


2.在社会经济背景中考察问题。要把看起来比较个体的事情也要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考察。社会学的视角比较宏大


潘小芳:


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疑问:第七章在人的多样性中,米尔斯讲到要用多学科的视角去研究问题。在看关于政治哲学的书时,如何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教育学的思考时感觉比较困难,进行学科的转换和视角的转换比较困难


程老师:


思考对于研究义务教育制度的变迁以及对于多元价值、多元正义的启示


季轩民:


从批判的到重构的过程中关注人的多样性和理性自由,这可能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并非探求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本质,更多是是想要追求一种路径和方法,塑造理想中的知识分子,探求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做研究,在此背景上批判在科层制影响下的研究


区分方式:是否从环境中的个人困扰转向为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议题。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应该应用自由和理性,这是民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学术是自由的状态,但是目前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达到了疯狂的状态。教育领域的一些成果很多时候都是被科层制引导的,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研究产生价值便不得不追寻热点,知识分子便失去了独立性和自由自主性,对于我个人来说,做思辨性研究正在面临挑战


卢旭:


1.真正想要有社会学的想象力首先要有想象力。想象力两个维度:历史的维度,有很宏大的历史图景、历史感、历史观。对于研究学徒制而言,考察历史不仅是要考察学徒制的历史,要把其放入整个历史中去,而不仅限于对于问题本身的历史的考察。把学徒制与宗法制联系起来,考察行会制等,以及东西方的各种文化和历史。要有宏大的历史观,把具体的问题放到宏大的历史中去


2.米尔斯强调批判性意识。对于自由和民主都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之上的。米尔斯本身不一定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但他本身是可以以一个批判的身份来面对。在我们的社会政治背景之下,要有独立的批判性态度,发扬自由民主的精神。在学术研究中,要有自己的观点


程老师:


学术的生态、学术评价、知识和课题等级化,管理科层化,作为教育学者该如何研究,作为学生也面临转型,面临实证和思辨,宏大和具体、新与旧的研究困惑。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式的转变,实证成为主流,思辨逐渐边缘化。学术考核和学术生态体系的恶化,导致大家在做教育研究中面临诸多困惑,在此背景下,米尔斯的书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比较相近的,快乐的机器人和单向度的人相似,都是指人为适应体制的要求以自由换取舒适的生活状态。在异化状态下,做的研究的价值也被异化了


这本书更多的唤起的是我对于教育学的研究方法重构进行的反思。社会学的想象力对教育是通用的,研究社会学科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是共通的,具体建构研究教育学的想象力可以更深入。对教育学研究最大的启发:把个人的人生生活经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整合起来的研究,需要视角的转化,不仅要关注私人的话题,更要关注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和个人的互动是社会学家关注的问题。个人层面的情绪、私人生活和私人困扰。三方面联系起来,对教育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解释


1.研究教育学的视角转变。从私人困扰的问题如何变成社会议题?大家可以从个人成长中最困扰的问题出发开展研究,可以从制度建构和社会结构的知识传播体系进行思考。个人——社会结构——历史发展。把具体研究的教育问题放入到嵌套的社会结构和的链条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理解,具有教育学想象力的人可以将三方面结合起来,用综合性的解释框架将其建构起来。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把微观问题和宏观社会现象和宏大的理论结合起来,是非常核心的学术能力


2.教育学的想象力。个人角度: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可以与三个读者对话,想象与教育实践者、政策制定者以及自身对话,提供新视角、实践意义的框架。教育学的想象力体现在与历史上的教育的研究者之间的对话。从历史研究者的角度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批判。把自己想象成一线的教师,思考研究对自己是否有启发


3.我们要思考教育学的研究应该如何做?教育学的核心能力和知识体系是什么?研究方法究竟是什么?从研究方法上讲,不要迷信抽象晦涩的宏大理论和实证数字的研究,而是要采取更完整的对人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的多样性有更多体悟的富有想象力的整全的研究


学科基础上来讲,需要更多社会学、历史学上的知识以及理解个人行为的知识


研究方法上,社会学的想象力可以迁移到教育学中来。建构过程比较困难,对于教育问题的理解更多的去综合社会的视角、个人的视角和历史变迁的视角,朝此方向迈进


第二项 “公民同招”教育热点分享

一、什么是“公民同招”


公民同招: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人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提出背景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往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时通常会遵循类似“择校到民办学校,公办学校保底”这样的规则。换言之,相对于公办学校,民办中小学在事实上享有了优先招生的待遇。因此,民办学校在生源选择上就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就是所谓的“掐尖”现象。这些学校不仅学费较高,而且往往还会通过校外培训机构考试或各种“密考”对学生进行选拔,甚至还有设定家长学历、收入门槛的情况,成为社会舆论争议的话题


核心要素招生纳入审批地管理;公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民办学校超额摇号;补充性规定


配套措施:加强招生过程监督;适度扩大招生范围;划定特殊招生类别;加大违规惩处力度


二、实施情况

民办学校——生源减少


观点:


1.此举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遏制民办学校跨区掐尖招生的现象


2.电脑“摇号”招生使学生进入“好学校”不凭实力全凭运气,实际上造成了另一种教育不公平


3.如此“一刀切”之后,水平相差太大的学生放在一起,教学的进度和深度难以掌握,或许对任何一方都不利



“公民同招”讨论——


罗艳华:


贵阳与武汉的政策比较分享


家长的不同选择:1.双体制内家庭。优先选择优质公立学校,通过学区房进行选择,结合学校声誉和收费;2.非体制内工作家庭。优先选择民办学校,省事方面


家长态度:所了解到的公民办学校家长,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满意的获取优质学校的入学资格,对于“公民同招”政策没有表现出来很大的抗拒和反对


政策之下对于公办和民办学校发展的看法:如果不限制民办学校的经费使用,民办学校综合下来更具有优势。民办学校经费充裕,教师待遇好,会更认真负责积极上进,关注学生的发展。公办学校教师的自发努力学习的趋势不是很普遍。贵阳市,公立学校的教师比较懒散,体制对于教师的约束比较少,中青年教师倦怠情况比较多,公立教师凭借的都是责任心、良心,先富能力和素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距很大。传统的公立学校集中了好的教师和资源,薄弱学校优势教师资源会更少,在各方面不占优势的公立学校发展就比较快困难。整体而言,民办学校会更具优势


程老师:


公民同招重点涉及小升初,制度是针对民办学校的提前招生提出的。掐尖招生使得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民办学校发展很好,公办学校受到了挑战。政策体现在对民办学校的限制,遏制其得到优秀生源,民办学校招生不能组织考试,随机电脑派位招生,均衡入学方式,促进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协调发展


公民同招,对于公办学校而言,通过生源的改善和校长的努力可以提升学校质量;对于民办学校而言是一种限制。公民同招下,民办学校的老师也不一定会开展素质教育,教师面临更大的升学危机,会更大程度控制学生的学习时间,加强学习强度,增加习题练习量,增加考试频度,加大应试训练的强度


卢老师:


改革总会有不同观点。对教育均衡发展的期待并不乐观,现在之所以有各种分化,在于总体发展水平低,想要给更多人保底就要减少优质资源拥有者的既得利益


程老师:


小升初择校过于剧烈,不仅影响到了小升初的入学方式,更把压力辐射到了整个小学。应试压力来源:1.教师的评价体系过于重视成绩;2.升学择校压力。缓解择校压力,可以缓解部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对于初中学校教育发展的格局:部分扭转民办学校对于公办学校的倾轧,对于公办学校的发展具有扶持作用,淡化民办学校的火热招生局面


整体而言民同招政策对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一定的问题,主要取决于政策制定者的态度、立场以及实时策略


写论文思路:


1.教育学研究的想象力:对教育学研究现状进行批评,进行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重构


2.公民同招:政策出台背景(在社会结构、教育发展格局和历史的变迁中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做对于公民同招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和问题的研究


涉及文献:

[1] (美)C.赖特·米尔斯著.社会学的想象力.李康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2] 谭有模.简述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及其影响[J].前沿,2010,268(14):155-157.

[3] 倪娟.从“教育之制”到“教育之治”:“公民同招”政策要义及实施风险防范[J].中国教育学刊,2020(12):30-34+57.

[4] 宁本涛,杨柳.从“政策依赖”到“制度自觉”:“公民同招”新政的利弊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02):98-104+122.

[5] 孟久儿.义务教育“公民同招”政策推进的可能风险及建议——基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策文本分析[J].中小学管理,2020(12):32-35.


上一篇:杜时忠:又是毕业答辩季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德育所第十一次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