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7月3日19:00—21:30
主持人:刘晶
参与人数: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本科生科研助理,共28人
沙龙主题:共读《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7-12章
汇报人:罗艳华、卢迎丽
一、罗艳华汇报《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第7、8、9章
主要内容——三个政治思想家的政治学思想: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李维史论》
霍布斯——《利维坦》
洛克——《政府论》下篇
七八九章 主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国家学
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合法性、合理性
国家、政府的组织形式
国家、君主的权力、职责
国家与人民的关系
第七章 马基雅维利与建国的技艺
《君主论》讨论了“君主国是什么,它有什么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以及为什么会丧失”的问题。
《李维史论》写于1515-1517,1531年出版
第一卷:60章、罗马起源、城邦制、共和民主制、君主与民众的关系,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政治策略、公职人员的安排
第二卷:33章:国家的保卫,城邦关系,国家关系
第三卷:49章:军队的治理、将领、作战、公民
一、君主论的形式与献词
二、武装的与非武装的先知
三、午夜善恶花园
四、暴力美学
五、两种血质
六、马基雅维的乌托邦主义
七、马基雅维利的《李维史论》
八、两篇献词
九、“新的方式与制度”
十、古今共和国
十一、新的基督教
十二、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成年
第八章 霍布斯的新政治科学
《利维坦 》全书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点 。
第二部分: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在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 , 国家制度的最佳形式一一君主制 ; 人民的义务一一绝对服从。主权者或国家的职责有三 : 一是对外抵御敌人侵略 , 保障国家安全 ; 二是对内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安宁 ; 三是保障人民通过合法的劳动生产致富。
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 , 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
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其主要矛头是针对罗马教会 , 大量揭发了罗马教会的腐败黑暗、剥削贪婪的种种丑行劣迹
一、霍布斯的新政治科学
二、自然状态和权威的难题
三、怀疑论和个人主义
四、骄傲与恐惧的辩证法
五、自然状态与埃斯波西难题
六、主权权力和代议制
七、霍布斯式的自由主义
八、霍布斯的孩子们
第九章 洛克与宪政的技艺
当今我们最熟悉的现代国家的表述是由约翰.洛克提出的。他的著述似乎被托马斯.杰弗逊全盘吸收进了《独立宣言》。洛克提倡人类出于自然的自由与平等、基于同意的政府、实行分权制度的有限政府 ,以及革命的权利。
一、洛克的动物寓言 二、“他身体的劳动” 三、资本主义精神 四、建议与同意 五、“神一般的君主”六、洛克的美国。洛克看来 , 权利源于一种自我所有权的理论。据此 , 每个人都对自已的人身享有一种所有权 , 也就是说 , 没有人能对我们的身体或自我享有任何权利。在罗尔斯看来 , 我们的禀赋从来就不是我们真正的起点。辛勤工作的能力、智力、野心和纯粹的好运气 , 正确说来压根儿不属于你自己。它们是由社会整体所分享的集体所有物的一部分。
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的思想对比:
二、卢迎丽汇报《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第十、十一章
第十章卢梭论文明及其不满
一、国家为什么会产生
1、自然人的状态: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和平等的,关心自己的保存也对同类的苦难报以同情;
2、变迁:承载着个体劳动的私有财产产生,人与人之间财富数量不同,导致的不平等产生。
二、建构什么样的国家(公民社会)
1、“契约”社会——公意--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就是公意;
2、每个人都将自己和自己的全部权力和财产,一并交付给共同体--“完全转让”。
法律:服从法律的人民是法律的创作者——公民之于法律的双重身份,既是服从法律的臣民,又是法律的缔造者;
立法者:可以发现适合政治社会的规范,并能强迫或说服人民接受它们,让人们按照公意去思考,即培育公共精神。
三、“公民社会”如何维持
1、政府定位:政府只是在个体公民与主权者之间建立的一个中间体,它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和政治的自由,政府是公意的从属;
2、规模:政府要越小越好,方便限制和审视政府,以防止它违背公意(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3、政府管理:通过选举来确定有限数目管理者,以保证他们始终服从公意;
4、政府力量:政府必须足够强大以便控制公民的特殊意志,但又不能过于强大以致控制了公意或法律
第十一章 托克维尔与民主的困境
一、民主下的“恶”
1、同情:出现被滥用的情况,人倾向于用它来获取道德优越感;
2、无思:懒于深度思考,希望藉由把握一般概念来轻松获取知识;
3、个人主义:民主割裂贵族式家族联系,“同胞”情感弱化;
4、正确理解的利益:过度的自我保全,造就着循规蹈矩、自我克制的人;
5、焦虑:追求物质享受、追求平等,难以得到满足;
6、多数的平庸:平庸者当政,少数受到多数压制;
7、实用心向:追逐知识的功用,而非知识本身。
二、民主下的“善”——益于人民
1、民主法律:趋向于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
2、公共精神:参与治理,使得真正关注本国繁荣的爱国心生成;
3、权利观念:独立地表现自己的意志而不傲慢,正直地表示服从而不奴颜卑膝;
4、同情:阶级的打破,互相同情、怜悯心产生,进而使民情趋向温和;
5、平等:给人提供大量的小小慰藉。
三、民主是一个过程
1、乡镇精神:乡镇具有自治自由,使最大多数人参与公共事务;
2、陪审制度:参与诉讼、教化民众;
3、法官:具有能力、权威并能做出明智决定;
4、公民结社:通过联合和参与共同事业;
5、宗教精神(政教分离):寻求理性的限度,给信仰留下地盘。
师生研讨
潘小芳:1.洛克、罗尔斯、洛齐克、阿玛蒂亚森的平等和自由思想的区别及联系。2.平等与自由的关系思考。
程老师:揭示了政治学中“自由和平等”之间的基本矛盾,两者之间内在有平等的属性。18-19世纪,托克维尔认为人身份的平等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托克维尔担忧在平等的冲击下,带来了社会的平庸化。20世纪,罗尔斯更强调平等,更关注弱势群体,社会应予以他们更多关照。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平等,特别是物质的平等。资本主义国家强调自由,强调市场的自由竞争,是保持制度活力的方式。具体的制度选择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自由为主还是以平等为主的差异是很大的。福山认为美国自由民主制度在自由和平等之间有某种平衡的张力。
韩其昌:1.卢梭的观点是否是柏拉图的思想的延续?2.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的关系?
程老师:1.不是柏拉图思想的延续。卢梭的观点已经从精英思想转化到了民主思想。2.《社会契约论》里认为公民既是主权者又是臣民,受古罗马公民思想的影响,更强调是公民角色。《爱弥儿》里认为个体的人和公民是有差异的,公民是和共同体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色彩,而《爱弥儿》里更强调培养自然人。《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之间有张力和矛盾。
罗艳华: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幻象中,走向现实会出现冲突。教育内容应和现实生活连接。
廖思伦:爱弥儿是个自然人,没有被社会污染的人,是高贵的野蛮人,独一无二的人。《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之间的张力和矛盾,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的。前期他是个自然人,后期他想做公民。
刘晶:洛克的思想奠定了美国民主主义的底色。存在的矛盾:禁欲自律VS追逐财富、享乐的矛盾和张力。
杜佳慧:不同时代下的“善”的概念是不断丰富的。时代的变化、人性假设的影响。教育上要强调理性。
程老师:1.不同时代的人的道德观是不一样的,对善的认识也是有历史发展性的。2.博斯曼关于童年的概念。3.一方面要保护童年,主流是美好价值。另一方面,让孩子知道社会黑暗的存在。教育不应该动摇孩子做好人的信念。
卢老师:1.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小孩知道社会的阴暗面。2.不能把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给孩子社会的现实。另外,教育不等同于未成年的教育,“教育是为生活而做准备”已经不适合当下,现在是终身教育。
季师兄:孩子的恶是一种有限的恶,有想法,但是不一定会产生行为。奥古斯汀认为,产生恶是因为善的教育不够。社会的阴暗面和潜规则内涵不同,有绝对和相对的“善、恶”。教育是为了培养自然的人、善的人,再投入到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