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二十二次学术沙龙
来源: 日期:2022-07-11 浏览:






时间:2022年7月10日19:00—22:00


主持人:罗艳华


参与人:
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本科生科研助理,共28人


沙龙主题:


1.博士生陈金平分享小论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结构内涵——基于20位民办高校教师访谈的质性分析》
2.王贻婷同学领读论文:《学校里的“陌生人”:交流轮岗教师身份建构的类型学分析》


会议议程:


一、博士生陈金平分享小论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结构内涵——基于20位民办高校教师访谈的质性分析》


汇报要点:


1.此小论文是大论文中的一个部分,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结构的研究


2.问题的提出:不同的学者对教师职业幸福感概念的界定和组成维度的探讨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已有研究主要是从中小学教师的角度或者基于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界定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涵义,有必要对不同群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结构内涵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由哪些维度组成?其结构内涵是什么样的,与公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相比有何区别?这些是理解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本源性问题,也是民办高校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但迄今为止,还鲜有研究对此展开深入的探讨。将探索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结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定义,为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推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2.研究设计:

探索式的质性研究设计。首先围绕“您觉得教师职业幸福感具体指什么”和“您的教师职业幸福感主要有哪些表现”等核心问题拟定访谈提纲,并邀请3名教育学专家和1名心理学专家审核修订;接着按目的性抽样原则在全国民办高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专业的教师中选取样本开展“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每次访谈时长为1小时左右;然后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运用主题分析法提取核心主题,构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结构模型;最后对该模型进行理论阐释,并给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定义。研究团队从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共访谈了17位民办高校教师。随后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码分析。2022年5月和6月又访谈了3位教师,发现没有新的编码出现,表明访谈数据达到了“理论饱和”。最终访谈20位教师,分别来自全国6个省市14所民办高校的16个专业,获得1016分钟的录音资料和转换后27.3万字的文本资料。


采用主题分析法从访谈资料中提取民办高校教师感知到的教师职业幸福感类型。遵循六大步骤:熟悉数据(将访谈录音转化成文字,并反复阅读文本资料,记录初始想法)、初步编码(对数据进行解读和编码)、寻找主题(整理编码,把编码归纳到潜在的主题之下)、复查主题(检查核对主题是否概括相关编码,并形成分析的主题地图)、定义和命名主题(根据主题里面数据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叙述该主题,并确定一个合适的名称)、撰写报告(紧扣研究问题,将获取的主题进行分析性叙述。


3.数据分析与模型建构:

(1)分析过程:研究团队以上述六大步骤作为分析的基本规范,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以辅助完成编码工作,同时保证分析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两名质性研究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按照“理论驱动”模式分头进行独立编码,通过不同研究人员之间“背靠背”地对文本数据编码分析结果进行相互校验,确保本研究结论的可信。两者初始编码的一致性达到92%,剩余的差别经讨论并向访谈对象求证最终形成一致意见,并将语义相近的编码合并。经过此过程,最终从20份访谈文本中获得65个编码。


(2)分析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发现,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由人际和谐感、职业认同感、自我实现感、育人成就感、工作愉悦感5个主题和16个子主题组成,由此构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组成维度模型图


4.模型阐释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主要由人际和谐感、职业认同感、自我实现感、育人成就感和工作愉悦感五个维度组成。


5.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访谈收集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探索了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组成维 度,并从理论建构的角度阐释、论证了其内在的结构。研究发现,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 由人际和谐感、自我实现感、职业认同感、育人成就感和工作愉悦感组成。本研究的结论受研究者的影响而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虽然初始编 码是由两名质性研究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独立完成,并且达到了 92%的一致,而且后续的 分析工作也是由研究团队讨论协商完成的,但几名研究人员的理解很难说已经接近了“事实 的真相”,而且研究团队在对子主题进行聚类分析时也存在争议,对于哪些子主题应该归于 哪个主题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


潘小芳:1.建议题目做一定的修改,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结构与阐释;2.访谈对象介绍部分建议精简一些,因为表格中已经呈现的内容不必再重复。3.在表2中的文字呈现内容过多,建议精简文字或调整为一些关键词;4.表一中的分主题、主题和共同含义的排列顺序建议做调整。5.关于教师幸福感的维度的划分是怎样得出的,16个分主题如何划分到了5个维度中介绍不是很清楚,5维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否应该有基础性、发展性等不同层次,内部性和外部性不同层次和因素的的划分,且不同维度之间角色、关系如何,建议量化和质性研究结合会更好,将民办教师职业幸福感与公办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比分析不多。表4的表头有误,应该为内涵结构吧?


刘晶:金平师兄的论文扎实,内容充实。1.建议综述要更加归类,且目前缺乏对民办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阐释。2.主题分析法与扎根理论相似,主题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不是很清楚,作为一篇小论文,是不是要做一下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3.为什么人际关系是最强的,论文中没有解释,但是根据个人和身边高校教师的经验来看,教师工作自由度大,人际和谐关系应该不是最强的,一般教师之间接触不多,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没有那么强烈。4.在对模型的阐释上感觉论文的衔接性不强,作为小论文不是并列就是递进关系,第四部分有明显的脱节。5.最后一个部分对论文的反思比较深刻,建议整合到前面去。


杜佳慧:个人感觉幸福感是一个中性词,是一种心理体验,在界定的时候应有正向也有负向的,职业幸福感是不是理想层次上的,应有积极也有消极的方向,人有幸福的时候,也有不幸福的时候。学术概念上的幸福感和生活中的个人体验的幸福感是否应有区别和差异。


陈金平回应:幸福是一种积极的愉悦的情绪,本文中提取的是幸福感的维度是积极的,是个体感到幸福的时候,采用的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定义,因此得出具体维度包含的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一面。谢谢佳慧的建议,在文章前面我把幸福感的定义加进去。


付东兵:金平师兄的论文很严谨,但我最关注的是访谈提纲,在文中只找到两个问题。幸福感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个人调适,内部主要是受个人的性格、价值观的影响,外部受制度环境影响,如制度的公平正义,管理方面,领导的人文关怀,也就是硬的和软的环境两个方面。另外个人觉得那个问题直接文老师幸福感有什么表现,是否太直接了,作为老师很难一下子去回答,是否可以从侧面去访谈更好。


陈金平:我的访谈提纲的题目还是比较多的,只是在文中只呈现了2个问题,在我的后面一篇文章,运用扎根理论,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时候,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影响机制模型图用扎根理论进行分析,5个主题是并列关系,如果要研究5个主题之间的关系是很困难的。在这篇文章中只对教师职业幸福的内容进行研究,采用主题分析法而不用扎根理论。


季轩民:1.非常赞同大家的意见,作为小论文,最想看到的是民办教师职业幸福感与公办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区别,建议是不是应该放在第一部分。2.职业幸福感是不是也有消极的一个方向,根据SWB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幸福感是一种情绪体验,有积极情绪也有消极情绪,主观感受的情绪应该有整体性和稳定性。3.这篇小论文中的教师职业幸福的研究结论和前人的研究结果的区别不大,建议再深入到理论层面的的研究,做对比分析,对幸福感的情感、情绪的表征,结论上的不同群体上的对比。4.参考文献15这个期刊不好,影响论文的质量,建议拿掉。


程老师:金平要注意看看SWB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和研究。


卢老师:金平的研究越来越成熟,特别是研究方法的运用越来越成熟。1.建议题目还是稍微改一下,这篇论文还是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容,内涵和结构。2.论文框架结构关系上,第四部分孤零零的,似乎是凭空提出的,没有理论依据和逻辑依据,应该构建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还应该做一个分析,也就是分析5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3.你的研究相对别人的研究的差异是什么?区别是什么?还得比较一下,你提出的这些要素于别人提出的要素之间的区别和差异,才能体现你的研究价值。4.现在你的研究再方法运用这块是越来越成熟了,大论文的不同部分用了不同的方法,方法很多。但是作为一篇大论文,,方法还是应该一条线贯穿到底,目前刊你都是不同的部分用不同的方法。应该用一条线贯穿起来,部分于部分之间的研究方法应该有连贯性,不仅理论研究要有连贯性,方法也要有连贯性。


程老师:整个论文的谋篇布局要注意,每个部分扮演什么角色,用什么样的资料要统一考虑,同样的资料用了不同的方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部分之间应该是递进的逻辑关联的。同学们讲的问题都是存在的,金平要考虑一下大家的建议。第一是标题还是需要修改的,第二,论文最大的问题是研究方法的问题,主题分析于内容分析相似,编码表述是否准确,归纳和识别,频次要统计,还是要有简单的量化。表1只看到每个维度的大校,建议把频次放进去。你的编码是否准确,在有限的例子中显示有些编码是不准确的,校园舒适感应该放入哪个主题,是人际环境,是工作环境愉悦感。将教学工作创造性归入工作愉悦中不太准确。人际关系和谐感应该如何界定,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交往。人际和谐真的那么重要吗,是不是子主题的归类除了问题。环境的公平公正个人对工作环境的认同,人际环境单纯认同感是对工作环境公平公正的维度,不应是人际关系维度,因此你的子主题到主题的归纳准确性还是要重新考虑和重新设计。第四部分理论的阐述在第三部分上没有理论推进和建构,需要你在此基础上又理论的建构,应该有理论的假说和建构,不可能从访谈中得出,我有一个初步分想法供你思考:人际将幸福感看作是人和工作的几个维度,自我实现感、育人成就感,工作愉悦感,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就是人和这个工作的几个维度,比如说这个人际和谐感是是人和这个同事是他的关系,职业认同感人和人和职业的关系。自我认同感的就是人作为一个教师,个人他和自我的关系,育人成就感是和学学生的或者说他的一个直接的工作对象的一个维度。那么工作愉悦感更多的是针对他的工作环境而言的。你是不是可以稍微都有一个建构是吧,就可能不是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是吧,给你提供一个思路。


最后部分结论和讨论部分还好,与公办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讨论还是放在最后一部分比较合适。总体而言还是可以,具体的细节,编码的准确性,理论的阐述要下一点功夫。


二、王贻婷同学领读论文:《学校里的“陌生人”:交流轮岗教师身份建构的类型学分析》


领读要点:


1.论文框架介绍

2.研究问题:交流轮岗教师的进入新的学校情景如何应对

3.理论基础:陌生人社会学

4.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深度访谈文借鉴陌生人社会学的有关理论,采用个案 研究的方式,对东部某市两所对口交流学校(一所为 城市小学、一所为农村小学)的全部交流轮岗教师进 行深度访谈,以此来回应上述研究问题。

5.交流轮岗教师的陌生人的特征:学校中的陌生人的界定:一种空间关系的转换,;交流轮岗教师的陌生人特征

6.交流轮岗教师的身份建构三种亚类型:

1)人在心不在的旅居者

2)认同撕裂的边缘人

3)成功融入的新来者

7.文章结论和建议:

(1)教师要端正交流轮岗的心态。一方面,教师需树立助力教育公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自身能量的发挥来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亦要坚定职业信念和发展理念,认识到交流轮岗实际上是自我提升的时代际遇。

(2)流入校要进行深层次的组织变革,从相对封闭性、孤立性的“单位”转变为开放、接纳异质与多元文化的公共空间,尽快帮助作为“陌生人”的教师融入组织并充分发挥“陌生人”所带来的创新与变革的能量。

8.文章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论文思路和逻辑严密,层层深入,通过深度访谈,分析交流轮岗教师在流入校的专业生存方式,发现身份建构的三种类型,揭示影响能量发挥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

不足:理论基础介绍描述不系统和深入

建议比较片面,只从教师和学校层面提,没有提到制度层面,流入流出学校的制度方面应该全面的。


师生交流发言要点:


马紫晗:这篇论文结构和逻辑比较清晰,3个亚类型介绍逻辑层次比较清晰和全面,好处和不好的方面都有分析,撕裂的认同,教师交流回来的个人专业发展层面的断层教师会出现比较的问题,应进行一定详细分析,教师回到学校后的陌生感,影响个人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是自己的学校,因此这种交流制度对交流老师还是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李昕燚:这个论文运用了类型比较研究方法,我之前看了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运用的就是类型比较法,类型比较就是把相同相近的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从局部到全部,从个体到普遍,从个性到共性的比较、归纳和总结。


廖思伦:对学校里的陌生人这篇文章对我的启发比较大,空间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这个点对我的启发很大。教师轮岗对于我国的实际来说,要做好面临的挑战比较大。教师的管理制度使得大家不愿意去轮岗,交流出去到其它学校没有认同感。乡村中小学的老师一般都是住在城里,只有少数本地的老师留住村镇,大部分老师周五都返回了城里居住。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制度和文化模式,轮岗出来的老师面临这个文化没办法认同,收到学校文化的排斥以及自己对交流学校文化的不认同和排斥,没有办法快速融入,因此这个政策很难发挥作用和影响。


罗艳华:这个轮岗政策是在城乡教育均衡背景下,为实现师资均衡出台的一个国家政策,希望优质学校、城市学校的老师到薄弱学校、村小能够发挥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带动薄弱学校和村小教师的发展,促进薄弱学校和村小的教育质量提升,但各地的具体执行是有差异的。文中三个亚类型的划分,我个人认为前两个类型代表的是城里的老师到村小的不适应,没有发挥出积极作用,第三个类型是村小到城里的类型,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这种交流制度的实施效果来看,似乎是从优质学校的优秀老师交流到村小的没有很好的发挥政策预期的作用,没有发挥政策预期的引领作用,而逆向交流,从村小到城里的学校交流能够促进教师提升和发展。这里就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不同路径,似乎两个交流不同路径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不一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一下。


杜佳慧:这个论文中的一个作者曾经写了一篇《“能量理论”视域下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制度实施思考》的文章,校长和教师运用资源的能力是不同的,个人的能量是否能发挥作用,优质学校教师到薄弱学校没有发挥出她们的能量和作用。这篇文章对我的学习点是运用个案法和访谈法,对教师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对我的研究是有启发的,学业不佳的学术类型也是不同的,他们面临的外部结构和个体的身份认同不同,对个体的影响也不同,因此要对他们进行类型分析和比较。


程老师:这篇论文对于访谈对象数量和具体的轮岗交流制度的交待不是很清楚,我之前合作的一个项目,两个学校之间建立和联盟,学校之间是交互关系,但这个轮岗交流制度显然不是,恐怕还是只有教师从好学校交流到差学校这一种类型。


季轩民:文章写得挺好,我不知道这个教师轮岗制度和教师交流制度是不是一个概念,区域内得教师交流制度是否等同于教师轮岗。文化和制度是相互影响,相互改变。教师交流制度如果能成为普遍的、常见的现象,长期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是否会消解这种文化不认同。


程老师:区域内普遍的教师流动还是比较困难的,北京市的教师区域教师流动是否能够打破学校之间的区隔和分离,,教师流动执行的阻力较大,执行效果不乐观。另外教师流动基本于教师轮岗一致,教师流动还包括教师离开教师岗位不做教师了。


卢老师:文章写得挺好,值得学习。轮岗与教师流动都是区域内,现在教师管理实行的是县管校聘的制度。北京市西城区是发达城区,学校之间的差距不大,教师交流的基础条件较好,但是在学校差距比较大的地方,优秀教师不会向外流动,优势学校的马太效应越来越强,周边的学校会被严重削弱,优秀学校内部的优秀教师不太可能会流动下去。再者政策的执行主要靠地方和学校的执行,制度的操作空间很大,很难执行下去,,这个制度很难改变教育不均衡,还有可能会加剧校际差距,城乡差距。


程老师:这篇文章的选题很好,研究的这个问题比较好,教师轮岗在于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另一个方面这篇文章的采用了实证材料,才理论表述,运用了一些新的概念,类型学的分析,作者在语言表达和方法的运用还是很有才华,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新鲜的词,学校里的陌生人和、旅居者等。文章里面关于教师轮岗的一些内容虽然我们不做调查,仅凭经验就能知道。但是这篇文章能发在教育学报,用了巧劲。但是这篇文章对推进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解决这个问题方面的创新不是特别理想,但比那些跟风的文章还是好很多。但是这个论文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认识的贡献有限,非常创新的观点没有,在思想的深刻、理论创新还有差距。


程老师:我们假期的任务不要推进不能放松,一个是含铁初中的书稿的任务要抓紧完成,给大家布置的小论和研究计划要推进,已经要开题的同学,论文的研究要进一步推进和落实,9月份要入学的同学要早一点做好入学准备,将书单推荐的书目抓紧看一看。还有假期共读的两本书要读好。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二十三次学术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二十一次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