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二十三次学术沙龙
来源: 日期:2022-07-18 浏览:





时间:2022年7月17日19:00—21:00


主持人:杜佳慧


参与人数: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本科生科研助理1人。


沙龙议程:


1.博士生卢迎丽《政治哲学》(第12章)读书汇报

2.博士生卢迎丽分享小论文:《国外教育“政策制定”研究之引介及启示》

3.李昕燚同学领读论文:《制度的创生与再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生成逻辑》


一、博士生卢迎丽《政治哲学》(第12章)读书汇报


汇报内容:


1.两种“爱国主义”:

一是过度爱国(民族主义),绝对的忠诚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民族——施米特 二是爱国主义的不及(世界主义),超政治的世界主义,道德责任和义务即无关国界,也和人种、阶层等有限的归属感无关;

民族主义:不合理之处:建立在无休止斗争中的国家并不存在; 合理之处:符合人性、人的基本经验,即人都是先爱自己身边的事物,再往外推展;

世界主义: 不合理之处:将道德与政治混淆,是一种虚无的幻想; 合理之处:能使人超越自己的特定处境,从一种普遍、公正的视角来评判自身和自己的社会;

合适的爱国主义: 接近于适宜或适当,是在特定处境中知道如何正确行事;


2.政治教育:

政治判断力:即是一种理智品质,又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一种实践理性的技艺,即使人拥有政治家的头脑懂得如何变通行事;

政治判断并不存在一种适应于一切情况的准则,而是要不断修正、调整,以便顺应、契合形势;

教育方式——阅读著作

爱国主义的现实情况(美国):体现世界主义维度,要求人们献身于最高的、最普遍的道德准则;亦有着特殊性爱国情感,对本国历史、文化、习俗的偏爱和推崇;

世界主义的现实表现: 一方面超脱于世界之外,对政治事务超然、漠不关心;另一方面是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适应手段,区域中的人变得趋于相似;(欧洲)


二、博士生卢迎丽分享小论文:《国外教育“政策制定”研究之引介及启示》


结构: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理论、对象、方法


引言:教育“政策制定”(policy enactment)研究归属于政策执行,侧重关注抽象政策理念转化为情境化实践的动态过程,着力于对行动者解释、翻译政策行为的解释,即“解释的解释”。


一、教育“政策制定”研究之理论视域-写作方式:是什么?怎么用?


二、教育“政策制定”研究之对象


(一)研究对象之政策(是什么?怎么研究?)

(二)研究对象之行动者


三、教育“政策制定”研究之方法路径(哪些方法?怎么使用?)


四、教育“政策制定”研究评析及启示


(一)教育“政策制定”研究价值及启示

(二)教育“政策制定”研究反思及启示


师生研讨:


刘晶:

1研究启示要加入其中;

2表述要进行规范,制定类研究?

3政策类型划分标准

4概念转化模糊

5行动者的前两者是一种;这两种描述没有将国外代表性的西方国家政策制定者的行为是不一样的;没有阐释清楚特点,过于笼统;

6八种政策行动者中的一些主体如何与教育相关联?

7论文观点提炼比较少

8认知分析框架:信念、价值观、情感,社会互动,组织环境

9解释实践的理论工具:两种(隐喻、福柯),隐喻是否可以作为理论工具,是否具有代表性;国外的政策制定的体量很大,从几个角度选取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写作,提炼趋同性的。


廖思伦:

1哲学思辨性的文献综述,站的位置高;

2主线不突出;宏观把握方向不到位,有点散。


杜佳慧:

1教育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两者的概念比较模糊;

2研究启示过于独立,需要与前文内容结合。


娄琳琳:

1整合性分析框架:是相对性的整合?

2启示之前加一个部分,国外的文献的指向性特点,然后再加入启示。


小芳:

1研究不聚焦,研究权力博弈,选择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研究;

2启示部分继续深化;

3图二进行优化,看不懂,政策进行分类,应该要出现的信息,政策解决的问题、地位要进行澄清。


季轩民:

1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两者的概念混淆,他人使用概念与自我概念混用;

2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视域,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写作的主线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3混合研究、案例研究、人种志、量化研究等研究不在一个层面上。

4表述上过于考究。


卢老师:

1概念的问题:对概念做一个辨析,“政策制定”与政策制定的区别,词语本身的组成,更强调付诸行动,政策执行,政策的制定;翻译后比较费解,如解释的解释是什么?可以用政策的反思类似表达;

2文章的结构问题:缺启示。文章最初要说明文章结构的安排,分析的框架提出的理由是什么?

3语言的表达,部分语言放在学术上不合适。


程老师:

1认同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1结构上的前后不搭;2语言风格;3结构很散、不完整;

2总结:

l 核心概念问题

政治学中将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是分开的,是一个这样的流程:政策制定-法律(文本)-政策执行,执行过程中不能违背,这是两个程序。

话语的博弈、政策决策,如何达成一项文本型的政策——是政策制定

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政策执行

l 文献综述的写作方式:研究的时段是哪些?为什么这样说,有何依据?他人认可否;(寻找了多少文献、选择的标准是什么)——研究范围、研究基础;

l 结构进一步调整逻辑,逻辑比较散(四个部分):

——文献综述找到学者研究的政策有哪几些?(表格调整)

——学者们如何研究这些问题的?用哪些理论视角来看这些研究(后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这些研究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方法不重要,服务于研究问题,除非有独特性

——这些研究者有哪些结论,得到什么看法(政策制定的过程-多方利益博弈(考虑知识与背景)-认知框架、行动者的参与与角色,准确定义行动者的角色,如何影响法律)

——启示不重要,要去总结,研究的趋势,总体进行评述,哪些研究,哪些话题,挑选政策时是否有考量,有怎样的考量?


三、李昕燚同学领读论文:《制度的创生与再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生成逻辑》


从研究问题(相关概念)、理论的提出、观点与论证、具体论述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生成逻辑

教育观念-制度创新(制度创生、制度再造)

制度创生: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历史演变,再生产社会精英与领袖(理念),博雅传统

制度创生:1法国高等专科学校为蓝图创设的理工大学、2本科以专业教育为主的传统研究型大学、3新兴创业型大学


师生研讨:


张媛媛:

1本文是对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的动态呈现;

2知名大学的特征的共同点:重视本科教育;本科教育的重视,过去我国偏重知识创造,不重视本科教育,现在本科教育的培养趋势强调的基础性知识。


程老师:

1中国本科教育目前朝着重视本科教育的发展?可能不是

2启发:中国本科教育专业知识并不牢固,低水平的重复而已;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制度的创造方面并没有形成,没有形成多元的、但也有共性,且立足于本土的发展趋势。


管亚玲:

美国大学自身特色、制度的多元化,我国是单一的;注重的内容也是片面化的,比如课程的打造,自上而下的课程、制度等,大多是外部驱使的,对比下改革的内生力不足;即便是改革,也是单一、片面化;侧重文化象征意义、指标性的等外部标签。


程老师:

学校缺乏改革的自主空间。

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之后不是这样的,改革之处还是有活力的,有知名校长,张开元等博雅教育,武大刘道玉,开拓创新的精神;20世纪80年代高校黄金时代,校长们也具有自主权,学分制、插班生等自由举措;

但是现在,身份固化,大学等级化趋势下,弱势学校缺乏动力;大学自主权被剥夺,大学官僚化形成的行政体系被官僚化,改革意识的人少了,资源少了,自主权少了,(我校双一流后指标就高了,激励性有限)

管理行政化、考核量化影响了高校改革的积极性,高校是学者的聚集地,有很多声音,有想法,但是被限制了,创新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

管理体制限制了,中小学更是权力格局的再造,归根结底,管理形式搞坏了。



韩其昌:

补充微观权力视角:折射出的问题: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张力,通识课程、博雅教育(隐性逃课);

本篇文章讲了宏观上讲了通识教育的改革,微观上通识教育的开设的质量;

科研绩效比课时绩效高,影响教师积极性;

中国国情下,通识教育必要的,是否要推行;本科就要工作的话,通识教育的选择符合中国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程老师:

认同专业学习与通识教育存在张力

博雅教育的基本含义:公共课是否是博雅教育?公共课:英语、政治理论、马克思归纳为博雅教育是不对的;

博雅教育是致力于开阔心智,是一种心智训练,如何思考,如何推理,如何以逻辑的方式思考;这个传统基础上,融合现代实用性、创新性;既古老又有特色,不会受时髦的内容改变,如技术的影响,美国的高等教育有自己的传统,博雅教育在不同的学校中有不同的侧重,给予探索的自由。

中国一直没找到适应本土的博雅教育。


廖思伦:

1背景上:制度的创新:制度的创生与再生,以材料进行很好的诠释;有很强的国外经历;

2内容上:教育在结构框架下的限制,越走越窄;高校教师上课不满意,普遍现象不愿意上课;填表的第一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学到核心的内容;


付东兵:

1博雅教育由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培养的,从制度的创生与改造进行论述,设计的初衷为了学生主动的创造,实现自由的发展,有三类类型学校的可能路径进行探讨;

2为什么我们国家不能进行制度创新?我国培养的目标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就已经限制了培养的人才的类型;二是我国学生被各种类型的考试限制,这影响了我国真正博雅教育的实施。


程老师:心灵的滋润,雅斯贝尔斯——强调精神层面,理智的塑造,不是技能方面的。


季轩民:

1论文本身:选题视角很新;作者背景,没有去过美国;

2历史性逻辑很强:外国教育史,弱化美国教育思想;美国最擅长吸取与改造,整个思想务实;实践性:

3实践视角:我国总是在政治层面上的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研究型学生(出国率)应用性本科(技术性人才);

4大一-通识教育;大二-导生制(要求不高,不逼学生)

5英雄式的改革者才能打破制度。


卢老师:

1关键的问题:领导没有水平?——不是的,他们水平并不低,与其谈论很有水平;

2为什么改革没有发声?——整个教育的制度(不仅是正式的制度)比较落后,不仅影响教育的发展,也影响其他领域;

3我们身在其中可以做什么?——我们自己有什么问题,自己做些什么?


程老师:

1卢老师不是躺平,只是不争,道法自然;躺平是消极无为;

2领导为啥不发挥才能?——结构二重性,制度约束行动者的空间,不同的制度形成不同的结构;与个体行动性的关系;从道德的角度上不能仅仅限于道德品质上,而是看制度上能发挥主要的能力;

3本篇文章告诉我们制度创生很好,但是制度的创生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在中国下制度创生被限制了,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二十四次学术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二十二次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