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二十八次学术沙龙
来源: 日期:2022-09-01 浏览:






时间:2022年8月31日19:00—22:00


主持人:管亚玲


参与人数: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本科生科研助理1人。


沙龙议程:
共读《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


汇报人:杜佳慧,娄琳琳,刘莎


一、分享阅读


(一)杜佳慧分享


1、作者简介

2、全书内容概括:“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3、第七章:生活政治的兴起


(二)刘莎分享


1、第一章:高度现代性的轮廓

2、第二章:自我:本体的安全和存在性焦虑


(三)娄琳琳分享


1、第三章:自我的轨道



二、自由讨论


程老师:

书本有难度,专业名词多,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请分享的几位同学先谈谈收获。


杜佳慧:

个人反思性的作用的发挥虽然有一定作用,但是其发挥还是受到外界社会的一些限制。外界社会对人还是有一定的规训作用。


程老师:

自我反思性是吉登斯所提到的核心概念,古代社会也要求人具有自我反思性,是趋向道德的。吉登斯所提的自我反思性和传统的自我反思差异在哪里?

1、更加深入,彻底的自我选择和规划,专业知识,专家系统,抽象系统会渗入其中。

2、自我反思可以跳出个人的经验,从更高、更多元的角度去审视。家庭主妇对自我的反思。

3、自反性持续参与自我认知,吉登斯讲得更多的是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例如厌食症、女性对身材和容貌的焦虑,再例如弗莱雷所讲的被迫害者同化了剥削者对自我的认同。这是自反性的不足还是走向歧途,值得思考,大家可以探讨下。


刘莎:

1、对于程老师所举的家庭主妇的例子,我感受很深,这种自我怀疑和焦虑曾经很深地困扰着我。需要积极正念的态度去面对。

2、人经常会因为他人对自我设现,人对自我的反思首先就是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才会避免焦虑和自我怀疑。包括现在很多的孩子,也是在他人的设限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自我认同上和心理承受能力上都有很多问题。(例如:宜昌的私立和公立教育的差异)


程老师:

 在家庭主妇的那个例子中,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是需要吉登斯所说的生活政治,一是要尝试控制自己的身体,二是要努力和身边地人建立亲密关系,以此突围。因此,吉登斯所说的生活政治更多是微观层面,个人或弱势群体在困境中,如何实现突围,保持自我完整性。

 补充:关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宜昌的私立教育具有独特性,是“真”民办学校,在武汉私立和公立没有什么区别,是“假”民办,近些年在压力中,又转为公办。这是好事,是教育生态的回归。


娄琳琳:

 1、现代社会对于自我认同往往是基于他人的认可的,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真正的自我认同,而不是混乱的、虚假的自我认同?例如现在社会上的以瘦为美?

2、现代性的到来对确定性知识进行了解构,这是现代教育需要反思的。


程老师:

基于他人的自我认同是否具有文化性和阶段性,例如中国人更在意他人目光,青少年更在意他人眼光。这是吉登斯对文化性的忽视,需要考虑。


周如川:

 书读起来确实有点吃力,在看书的时候会跳脱,联想到现实的生活,人生的经历和选择,既会带来自我怀疑,也会带来思考。一些语句会对我有触动,例如“富有命运意义的时刻”。


张媛媛:

吉登斯对于纯粹关系的解释:不是依赖于外部的经济条件,是依赖于信任的,也不是简单获得别人的认可,这是不是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平等的相爱有相似之处。现在的饭圈文化是否也是一种纯粹的关系,他们的关系不是很牢靠,因为是基于一个共同的偶像,而不是彼此的认可。


程老师:

这种关系和吉登斯所讲的纯粹关系有差距,吉登斯所说的是一种心灵相通,价值观相通的长久的稳定的关系,饭圈关系更多的是工具性的,不涉及对自我的认知,不涉及到对自主性和亲密关系平衡的认知。


周仁美:

吉登斯在某种意义上描述了文明即冲突的意思,我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难免遭受它所带来的弊端。吉登斯所说的自我认同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我认同是有一点区别,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我认同,似乎对文化背景和现实环境联系更多。


程老师:

日常生活的自我认同和反思和吉登斯所说的有很大不同,具有策略性、工具性和利益性,是吉登斯所说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吉登斯讲的自我认同还涉及到对自我身体的认识,生活方式的选择,对生活的规划,它涉及到“我是谁”。


卢迎丽:

本书所讲的现代性与理性批判(批判技术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自我反思的负面影响,让我联系到福柯的过度的自我规训。而生活政治让我思考对自我的重构。


季轩民:

 1、读哈贝马斯《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设计》,结合本书,我觉得现代性在西方已经完成,中国还处于现代性正在进行的阶段。现代性是有三个时间阶段的,不同阶段的内容是不同的,价值规范和标准也是不同的。了解清楚,才能建立起现代性和自我认同的关系。

2、自我认同包括个人经历、处境、反思,在这些中,个体对自我清晰、明确的自我认同。以瘦为美,厌食症是混乱的,不清楚的自我认同。很多混乱的自我认同是后现代性的,走向了偶然性,是没有完成现代性自我认同的任务的。(因个别案例,部分女性恐婚恐育)

3、如何实现自我认同:我们谈论问题往往基于自己的经历、社会文化背景。但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的社会没有产生现代性,我们谈现代性,一定是向西方学习。中国是集体导向的,西方是个人导向的,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实现西方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是有很大问题的。


程老师:

 关于现代性分期,一般来说,现代性是一个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吉登斯讲的是晚期。说中国完全没有现代性,也是有一定问题的,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现代性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有所体现。


卢老师:

 1、十几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现代性问题,而不是自我认同问题。更多的是关注宏观问题,涉及社会背景。吉登斯的研究,在本质上落入了个人主义的窠臼。很多西方学者在讲个人和社会的时候是脱臼的,即便吉登斯在宏观层面有论述,但是在谈到个人的时候,依旧带有个人主义。德国的学派将二者融合得较好。

2、从个人角度来看,现代性是一种现代社会的结构特征。现代性最重要的是他的反思性,一是社会层面的,现代社会本身是反思性的,社会本身在不断探讨社会本身是什么,不断追寻自己的本质。关于现代性社会的分期,有多种说法,吉登斯说的高度现代性,我个人理解的是这是现代性本身的一种内卷化,尤其是西方社会,对现代性的追问过头了。福山、哈贝马斯等都是如此,我们只能无限接近真理,不能掌握真理。

3、吉登斯倡导的生活政治,在西方就变成了一种个人生活,是一种个人主义,但是个人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单纯的个人政治意义不大。例如刚才讨论的节食,不想吃饭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性的问题。吃不吃饭是个人的权利,但没有必要用绝食强调这个权利。因此西方的生活政治某种程度上过头了,演变成一种身份政治,这种身份政治代替了阶级政治。这从根本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根本的是经济,在于社会财产的分配。

4、关于现代性的划分,我个人认为,90年代后,整个世界已经出现了后现代化,是一种过渡时期。在反思性的作用下,现代性被其本身折磨殆尽。后现代性社会呈现出迷茫。我承认中国有现代性,但中国现代性依旧没有完善。没有成熟的现代性,不等于没有现代性。在整个社会都抛弃现代性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追求现代性,是一个迷茫的问题,在教育问题上尤其凸显。


程老师:

我们在推进现代性的同时也应该避免它的误区,避免它带来的副作用,避免畸形的现代性。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二十九次学术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二十七次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