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9月25日19:00—22:00
主持人:张媛媛
参与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本科生科研助理
沙龙议程:
1.李芳同学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初稿:《初中分层走班制个案研究》
2.博士生廖思伦领读小论文:《政策过程中的制度约束:文献回顾与展望》
3.参加博士论文预答辩的感受收获
议程一
一、分享论文
绪论(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文献综述)
分层教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现状调查(现状描述、具体实施)
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问题、对常规教学管理造成的困难)
改进建议
思考与展望
二、讨论交流
付东兵:
1 论文的标题与文章内容有些不符合。标题未体现“民办学校”的特征,分层走班制在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区别不大,与研究背景不契合。
2 分层走班制,以北京十一中为例,两个问题:分层教学、班级管理①怎么分层、分了之后如何设计教学、如何评价②分了学生如何管理。北京十一中,导师制。
3 教学评价。政治评价、多元评价。
刘晶:
1 研究重点不清晰。分层走班制内涵丰富:培养方案设计、师资分配、学生的学习形式、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价等。建议:重新梳理文献综述,结合教学经验→切入点。
2 文献综述。建议:阅读文献之后提炼观点。
3 文章细节。题目略有粗糙,标题逻辑混乱,关键词不能很好凸显文章内容,理论与内容不能很好联系。
娄琳琳:
1 标题。“初中、分层走班制”关键词重点交代不清;“个案研究”个案的代表性、特点,建议:从理论上更加直接的表明选择的此案例的理由;建议:总结提炼小标题。
2 建议在问题后,加入原因分析。
3 文章格式等小问题。
罗艳华:
1 绪论部分。建议:核心概念界定放在绪论的文献综述部分;研究背景着重从问题提出的角度来写,为什么要研究分层走班制;论文的题目与内容的统一,围绕着“分层教学”研究的必要性来阐述;现实意义整合到实践意义中;文献综述统合成两部分,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研究思路与方法和研究方法整合在一起;
2 第一章。建议:丰富理论基础部分;分层走班制的意义放到绪论中的意义中;
3 第二章。“前期设计”→“工作准备”,“前期设计”应该是分层的标准如何制定、教学师资如何安排等内容;多用图示化的方式来阐明分班实施过程
4 第三章。标题表述方式不太严谨,工作化的语言较多。
刘莎:
1 建议:“分层”“走班制”“分层走班制”分别做界定。
2 标题。建议去掉“针对”、语言提炼标题。
管亚玲:
1 写论文要整体、全局、系统,搭好整体架构再动手,整个逻辑、理论与实践的匹配会更通畅。
2 注意格式细节。
程老师:
1 写作要有大局意识、结构意识。布局谋篇、理论基础、整体框架结构要做到心中有数。
季轩民师兄:
1 背景。个案研究以上海的民办学校为例,学制是“5+4”。
2 学校班级少,小范围内的分层教学。在样本量少的情况下研究分层教学,意义大不大?
3 评价走班制的效果。分层标准过高的时候,会出现忽视了当初分层的目的;后来变成了班主任的评价,是违背还是完善了原来的分层方法?a班与b班的区别何在?年级平均分有无参与过分层?建议:全面的对比。
4 分层教学之后,不能为了找问题而找问题。通过分层走班制给学校带来的副产品,带来了困难还是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来解决?问题没有针对前期的现状调查提出。
5 问卷。问卷不太规范,只调查了两个年级,提问方式选项不统一,后期统计分析操作很困难。
卢老师:
1 从根本性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理论的提升、学术的追求。真理,事件背后、现象背后的理由,即为什么。深入思考,①为什么该校要实行分层教学?“民办学校以分层教学为特色”实行分层教学的目的应在学术论文中体现②分层教学的班级与非分层教学的班级有无显著性差异?若没有,要找到为什么没有显著性差异。③分层教学是否是变相的划分重点班。
程老师:
1 体会到什么是做研究。研究的目的,多问为什么。研究的意义,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本质的矛盾,根源性的实质。
2 ①标题的表述提炼、规范、逻辑结构,如意义分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②文献综述,重点分成几个大的范围,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文献与上位的研究综述进去,如教学组织变革、分层走班制的教学实践、分层走班制的教学管理;③理论基础,在差异化教学方面更深入研究④评价走班制的效果,推测:分层走班对成绩差的同学的效果与日俱减,尤其关注C班学生的处境;是否有快慢班、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建议做访谈。
3 思考分层教学的价值、追求目标。分层走班制是过渡的形态,不同于分快慢班和均衡分班,分层走班制设计的初衷是在对学生平等对待的基础上,适应学生的身心差异。它不稳定,不好操作、制度设计复杂、效果是否有优势?相对于十一学校彻底的走班制来讲,具有妥协性。
议程二
一、领读论文
1 论文的主要框架
2 核心论点(问题的提出、制度约束的内涵、制度约束的实践逻辑、减少政策执行偏差的新思考)
3 推荐文章
4 反思
二、讨论交流
龚丽冰:
1 文献综述的写作示范。
2 制度约束内涵①知识等抽象意义上是如何具象化形成规则、制度的?更具经验意义指什么?②概念的界定方面,过于侧重制度是什么,对制度约束的表述较少。
程老师:
1 每个人对制度有不同的看法。①第一个层面上的制度,意识形态、文化思想领域的建构,而我们更多的是将制度看作一种规则。吉登斯所讲的制度,更多的是一种行为模式,如科举,而不是指行为模式背后的信念;韦伯、涂尔干对制度的理解更加倾向集体的无意识、意识形态、思维方面的建构。②经验意义上的制度,可观察、可感知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写文章的对仗性。
汪小兰:
1 文献综述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2 政策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或适切性,是否会影响政策执行困难?
3 政策弹性的确立。政策弹性的存在,执行主体可能因为自身的利益会导致政策执行的偏差,如何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廖思伦:
1 政策本身的完善性、可执行性会影响政策执行;政策执行过程是制度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政策可以当做一种制度。
2 政策的统一性与政策执行的灵活性的悖论。
王健怡:
1 执行主体的观念会影响政策执行。如推行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下。
2 政策弹性的做法,如课后服务的弹性离校、公费师范生的进退机制;限度设置困难,及其所带来的负担、压力大。
3 制度怎么样作为资源来进行实践?
程老师:
1制度弹性。①制度的执行,尤其是细节方面,应该有对话机制。在不违背大的目标前提下,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以双减为例,给予学校灵活的执行双减,如引入校外培训机构。②制度本身的纠错机制。如公费师范生,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演化、纠正。
罗艳华:
1 政策文本本身语言表达的模糊型及时间的弹性,弹性比较普遍。制度本身模糊性的语言表达地方可以根据各地实际要求来执行。
2 政策作为资源。政策作为开展活动、项目的资源,上位政策会成为下位政策的支撑和来源。
3 ①治理水平、治理能力较差,比较刚性。政策之间的冲突、博弈,政策传达的滞后性,个体的理解差异等②负向的高激励就会出现层层加码,出现过度、不切实际的政策目标。以防疫为例,如贵州山区高速路转移人员,为了实现不切实际的政策目标“疫情防控清零”,“强制清零”反而造成人员伤亡。
季轩民师兄:
1 制度本身带来的困境。政策执行前后是不同的标准。制度约束是一种标准到另一种标准的问题,制度弹性是一种标准到另一种标准的弹性。如“破五唯”,仍然以科研成果来评价。
2 民众对政策无形的抵抗。如做核酸的时间。
卢老师:
1 制度约束要辩证的来看,阻碍+促进。就政策本身来说,虽然可能会导致政策的变形走样,但层层加码有助于政策本身的执行。
2 制度约束是普遍的现象,不论制度类型、国家都存在政策、制度的走样。不仅是制度本身的问题①社会整体的水平制约着政策的实施,如人们对政策的理解、运用会导致变形。②考虑特殊的情景(如疫情)下,政策的实行特殊性。
议程三
潘小芳:
1 文章整体的结构、章节之间的逻辑性。章节过多需删减、
2 理论框架的运用。①所选用的理论与研究的适切性,不是很适合的情况下,如何去建构相关的理论框架。②分析问题时,要在研究框架之内,不能脱离。
3 论文的对策章节的写作。对策要围绕研究问题,要具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