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三十三次学术沙龙
来源: 日期:2022-10-10 浏览:





时间:2022109


形式:线上(腾讯会议)


参会人员:杜时忠教授、张添翼副教授、孙银光博士及部分硕博士研究生


主要会议内容:



一、 罗有霞分享《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康德



硕士生罗友霞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享:一是从普遍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二是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三是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在第一部分,提出了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三条基本原理:理性存在者行动的准则不仅要符合义务更要出于义务;出于义务的行动的道德价值只在于它的准则的普遍性形式;义务是由敬重法则而来的行动的必然性。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在纯粹理性概念中找到德性原则,并在其中推导出唯一的绝对命令以及意志的三条实践原则。同时,她还进行了定言命令、熟巧的命令、明智的命令、德性的命令等概念的区分。第三部分是先介绍纯粹”“理性”“批判的含义,进而从论依附于德性之各种理念的关切、自由必须被预设为一切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属性、自由概念是解释意志自律的钥匙、一种定言命令如何可能、论一切实践哲学的最终界限五方面对康德的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二、 吴道静分享《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高德胜



硕士生吴道静从日常现象、产生因果、解决策略以及启示等几方面分别介绍20个道德教育细节,涵扩教师不礼貌行为、语言倭化、教室监狱化、批改日记、竞争性学习观、快慢分班、时间观念、公开课、卫生评比、德育课考试、5+2=0等内容。


这本书从20个细节中讲述了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小见大的反映出现在我们学校中道德教育的忽视与缺失,这本书选的案例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忽略的细节,比如高老师关注了老师的口头禅问题,还有所谓的快慢班,老师批改学生日记等问题。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反思。以“5+2=0”现象为例,要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理想的德育应该是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合力,共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三、 互动环节



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就以上两本书的分享展开讨论,姜子豪对康德的思想进行了背景补充与说明,有助于与会同学更好的理解该书的内容。罗可雯和鲍俊仿从自身成长经历分享了《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的阅读感想。成传春就新版《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进行分享,并肯定了该书对一线教师的意义。其他同学也分别从自己的人生经历、阅读体验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分享与探讨。


徐烨佳提出以下问题:康德强调了责任的三个特点及其表现形式:第一,责任是普遍的法则,第二,普遍法则以人为目的,第三,人为自身定立法则。对于以人为目的中的人,该如何理解,是人的偏好,人的价值,还是其他? 自由与规则的关系?何婧提问:康德义务论的观点:善意的行为必须没有任何偏好,仅仅出自义务做出这种行为。康德强调的理性主义是否过于绝对,仅凭理性的动机,要求人们待人和善?如何理解?刘潞提问:康德的意志自律与我们通常讲的道德自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成传春提问:康德的为善、善良意志,作为绝对命令,是否类似于列维纳斯所说的他者性指向?是否具有宗教教义的影响成分?刘志芳提问:人同时处于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如何克服两种原则(自然原则即“他律”和“道德原则”之间的矛盾?人是统一的,统一的个体身处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否有绝对界限。


罗有霞对大家的问题进行了回应:①指的应该是理性存在者;服从自己所立的法则的人是自由的、自律的。②每种伦理学理论都有一套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功利主义认为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程度的福利,情感主义认为是不同的情感。康德的义务论认为是义务,这个义务的命题是一种先天综合命题,可以了解这个概念后再来理解。义务论的提出,康德认为是为了保持道德的纯洁性,使道德原则具有普遍性。康德并不认为道德需要精明的判断、丰富的知识,作为一个有理性的普通人,若能够或多或少使用我们的理性就能够与德性沾边。也许我们在生活中无法将康德的理论完全付诸实践,但是当我们处于道德两难困境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思考,我是否愿意我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法则?康德以最坏的恶棍为例,如果恶棍平时也善于运用理性,在胸怀正直、坚持遵守善的准则的榜样面前他也会希望自己变好,自由的理念会不加自主地对他加以强制,他能够意识到善良意志并由此制定法则。阅读他们的著作后,我们需要思考他们的思想究竟有没有道理,是否太过形而上学而脱离实际,有无实际意义和存在的必要。③同样的,康德的意志自律也是一个先天命题,绝对理性来自哪里?他回答不了,最后也借助了上帝存在的思想。康德的也有提到意志他律,但凡是出自意志他律的行为都不具有道德价值。理性存在者具备两种立场,其中一个,就他属于感性世界而言,他服从的是自然规律,也就是他律。杜老师回答:肯定不是人的情感偏好,而是来自理性的绝对命令。并且建议要想读懂康德,一定要比较功利主义与情感主义,即与边沁、休谟的思想对照。通过讨论和分享,加深了同学们的理解,解答了大家的疑问。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三十四次学术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三十二次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