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三十六次学术沙龙
来源: 日期:2022-10-24 浏览:






时间2022102319:00—22:00


会议形式:线上会议(腾讯会议)


主持人:龚丽冰


参与人数: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生27人,本科生科研助理2


沙龙议程:

共读《艰难的日出》,汇报人:卢迎丽、刘莎、付东兵、丁灿




(一)共读汇报



1.博士生卢迎丽:


 (1)背景:作者杨东平、本书背景介绍

 (2)第一章:废旧立新:20世纪初的教育变革

从洋务派和维新派对中体西用的不同看法切入,介绍洋务运动、废科举兴学堂、改革传统书院的发展过程;结合《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一书,回顾新学堂到新思想再到推翻旧体制这一过程,认为新学堂最兴盛之处亦是革命最早爆发之处;从地理特征、文化传统比较中日教育早期现代化原因以及改革的策略特点。

3)第二章 现代教育的建立:20年代的教育改革

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上介绍国语运动、女子教育的推进、教会教育的迅速发展、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并认为该阶段较为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教育重心在高等教育、教育公共领域较为活跃,其主要表现在民国教育家、教育社团、教育期刊(《新教育》)这些方面;且从教育经费独立、教育独立于教会、教育行政独立三方面描述教育独立运动,并总结其具有思想自由、学术繁荣、知行合一(教育家治校)的特点。


2.博士生刘莎:


1)第三章:风向的转变:三四十年代的教育

分别介绍从自由主义到权威主义的教育、西方教育中国化的努力、乡村教育,认为新教育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其中国教育西方化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其次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和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教育,认为后一阶段的教育明确与“教育救国”划清了界限,开始了以革命改造社会、教育为政治斗争服务的“革命导师”生涯,同时在这一时期也形成了“毛泽东主义旗帜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

2)第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教育”

 首先介绍了学习苏联运动及面临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冲突问题、院系调整下高等教育的“苏联模式”、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中国教育对知识份子的“团结、教育、改造”、教育重心转移、培养“新人”这些教育历史发展过程,其次认为1955年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标志着中国教育重心逐渐由“大众教育”走上“精英教育”;且1958年的教育改革同样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在正规化、全日制的学校教育之外,开辟出发展和普及教育的新路线。


3、博士生付东兵


1)第五章  毛泽东教育思想与文化大革命

首先介绍文化大革命的发起主要源于毛泽东对教育现实考察的思考总结,主张宣传普及平民教育、农村教育,希望在瑞金、延安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军队建设相结合,通过教育武装老百姓、推动革命;其发起目的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并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其结果却引发内乱。其中学者高华在《历史笔记》一书中认为文革是政治内斗的结果,作者杨东平则从毛泽东经过考察、自疑并尝试通过政治改变教育现状这一举措认为文革的产生是毛泽东思想的大爆发。

其次从启动、全面内乱、林彪集团覆灭、纠正极左思潮、 同“四人帮”斗争、粉碎江青集团,全面整顿这些时间节点具体介绍文化大革命。认为毛泽东教育理想是建设现代乌托邦式的乡村社会和平均主义社会、重要观点与举措是:强调和夸大教育的政治功能;重视教育公平(普及农村教育、平民教育);反对封建传统教育(强调实用效率);打击和笔试知识分子,夸大实践经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群众路线、群众运动发展教育。

最后介绍高校教育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招生制度改革(停止高考、下乡知青、群众推荐入学)、开门办学(教育同三大革命实践结合,把重点面向农村)。

2)第六章  改革与震荡:80年代的教育现代化

从办学方针、高校招生入学制度、培养目标与模式、办学方向、高等教育等方面比较文革时期的教育,介绍80年代新的教育问题,如教育经费不足、师资不足且流失严重、高校管理科层化,权力化、学生团体发展,自由思想蔓延、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等。

(3)提出问题:政治与教育的关系如何?“发展人”与“规训人”的矛盾如何?教育是为社会生产服务还是为社会发展服务?


4、硕士生丁灿:


1)第七章  新挑战:90年代的教育格局

概述90年代教育总体发展,介绍此时教育重要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2月),指出增长教育经费这一特殊要求;教育立法为教育提供保障;并认为在新的发展格局如何发展教育是一个新挑战。

在基础教育方面,介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发展情况,其中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阻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开展;其次介绍“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发展;在高等教育方面,介绍其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如高校合并于调整、高校的扩招激活了高教的市场但教育费用较高于人民生活收入、投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教育公平问题突显方面,分析教育不公的背景及其深层原因。认为该时期教育虽有成就,但与国际相比仍缺乏竞争力,如何重建民族教育文化还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2)第八章 重建民族的现代教育文化

首先梳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特殊的发展境遇、传统教育文化的奇特命运、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现代化的示范效应、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选择,与中国儒家社会传统相结合)、现代教育的动力结构和区域格局(“社会模式”、“国家模式”:以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为主导)、现代教育的内源性生长(代表:“生活教育”、“活教育”)。

其次介绍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认为教育与社会变革是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通常以“适应与否”作为判断),并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教育高度政治化、教育自身的“现代性”建设能够保证教育不被异化,且认为面临教育的“现代性”和“反教育”现象应该运用定性评价和质的评价的方式。

最后介绍民族的现代教育文化的重建应该把握成功的教育内涵要求,认为教育品质的改善更为本质与重要,也更困难。



(二)讨论交流



博士生潘小芳:


本书可读性强,行文特点:关注环境、结构背景对教育的影响;作者写作价值倾向:教育公平性;

借鉴:对社会环境的描述、对教育人文性和公共利益的启发、揭露的教育问题及其批判性用词。

思考:本书提及的教育问题有的已解决,有的待解决,如考研问题、指标体系的崇拜、理性辍学问题、教育的城乡差距;教育史多述少评,比如针对教育制度的不公平及其原因、统一高考制度和免试制度的公平性;作者的核心观点分散于各章节,没有连续性和集中性,且缺乏前瞻性的解决建议。


程老师补充建议:


本书有助于帮助了解教育学历史;

认为把握教育公平问题要首先要把握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历程,以其为基础思考教育制度,比如中国的教育制度的发展、义务教育发展。


博士生刘莎:


本书除了由教育学本体的视角之外,还加入社会、文化、政治等视角,有助于梳理教育史、获取教育学知识并认识到中国目前存在的教育问题并不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

回应付东兵师兄:教师要正确对待规训人(教育方式)与发展人(教育目的)两者的本质与关系;学生要将自己看成“人”,要培养自己的权利意识;规训并非完全贬义,应该将其具体分析讨论。


程老师:应当关心教育历史问题、积累教育史知识、阅读朱熹、王阳明等人的相关著作。


本科生韩其昌:


认识教育现代化与教育现代性的问题,反思现代化的弊端与退化,比如民国时期与当下相比,大学学术自由的退化、改革开放后的教育不平等(机会公平及其背后的不公平);

结合二十大报告热点词汇:“高质量”、“内涵性发展”思考中国性教育现代化问题,比如校长负责制;

分享论文《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刍议》


程老师:


因为“教育现代化”过程不仅是模仿国外,还应该适应本土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情况,以减少灾难性的后果,如“五四运动”等,所以晚清以来的“教育现代化”任务道阻且长;

目前存在四大教育问题:

中西文化问题(全球化与中国化/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的培养/知识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问题)、

教育改革和政治格局现代化转型问题、

教育需求问题(为大众培养人、扎根社会需求,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以改造社会/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博士生罗艳华:


通过梳理中国教育近代史,认为教育以一种艰难的方式发展,是政治化的工具;联系学者周雪光观点,认为中央集权制难以解决,结合卡里斯玛权威和历史脉络,认为个人命运受限于社会,社会又受限于国家的治理体制。


博士生周如川:


从清末的废除书院制度这一节点进行思考,关注近年来国家政策对书院制的关注,并关注书院的育人实践功能。在当下政治的强化与教育缺乏“关注人本身”的问题背景下,结合二十大报告“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这一观点,认为书院的育人职能和管理值得中国新时代大学借鉴学习对人的关心和关怀。


程老师:


认为清末废除书院制度并不能一刀切。因为书院的发展红利已于历史中消磨殆尽,目前的书院主要仿造南宋的书院制,如白鹿书院;且其重要的是精神和文化内核,并非可灵活操作的旧书院制度。因此书院对大学的借鉴作用是中国本土的教育智慧,可以部分借鉴但不能完全复制。


卢老师:


现代的书院制主要学习英国的书院制,比如牛津剑桥,但由于翻译原因,容易与中国古代的书院制混淆;应当注意英国的书院制脱胎于国外的行会制,与中国书院并非一体。


博士生周如川:


外国书院制也被翻译为“住宿学院模式”,其由教会、行会、旧师徒制发展而来;认为在教书育人层面上,可以学习国外书院制,如师生课后互动模式,同时也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的书院制。


卢老师:


一些既当又立的看法,更需要经过实践的考验。


硕士生王健怡:


分享江西“书院小学”,其对儒家的追求、自制的德育体系,认为中国书院制值得借鉴。


程老师:


现代书院制应融合中西方书院制两者的优秀精神内核,其可以是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举措:首先在硬件上,要适应居住空间的变化,设置公共社交区(健身区、研讨区),学习和生活合一,为公共空间预留空间,可参考香港理工大学的设置;其次在管理思想上,开放跨学科课程,书院与学院两种制度可并行协调,但目前书院的管理制度亟待思考,因为目前大学生不仅要适应学科教师教学系统,还要适应班主任和辅导员两种重叠的管理系统。


博士生周如川:


 关注师生感情的缔造,鼓励教授学者深入学生社区。


博士生杜佳慧:


本书对80年代以后的教育描述更为具体,是否与作者的个人亲身经历有关,并且对教育问题的评述也更深刻;思考历史性问题与当下问题的共同性,推测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还是钟摆式的循环回归关系?

由于应试教育下的自由思想缺失,机会的获取需要代价的现象频出,认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或许早已被应试教育所淘汰。


硕士生汪小兰:


与《中国教育学60年》相似;

思考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政治直接决定教育的目的,影响教育的发展(经费、任免);教育为政治培养人才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发展。


季轩民师兄:


读书个人直观感受:消极且悲观;历史视角却是积极态度:从清末以来,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缓慢进步的过程;认为教育在不同地区、国家都是由政府主导,不应该全面批判政治的主导作用。

过去的教育改革具有多样的可能性,当前的教育系统化让目前的教育改革具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还存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如:当前的学生处于社会达尔文下学习,其发展缺少德育、容易急功近利;高校存在“失语症”现象;结合现代教育的变革是教育制度的变革关注思考“高校傀儡班主任”制度;思考人的道德意志影响下“学校维稳”(在衡量付出和结果后的保持现状)现象,认为评价体系的改革需要打破教育改革的瓶颈期。


程老师:


关注班主任与院系工作的关系,鼓励增加班主任之间的交流学习活动,让班主任感知被需要性,以强调基层教研组织系所的作用,并结合党政共同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因此认为不应该忽视班主任的作用。


卢老师:


现代学生的德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不应将思考者个人置身事外,因为教育困境的形成也可能与思考者个人有关。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三十七次学术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三十五次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