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三十八次学术沙龙
来源: 日期:2022-10-31 浏览:





时间:2022年10月30日19:30—22:00


主持人:刘潞


记录人:赵蒙蒙


参与人员
张添翼副教授,孙银光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本科生科研助理1人。


沙龙议程


分享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四份教育报告及其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承


1. 分享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汇报人:李婧玮、王静


2.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汇报人:鲍俊仿、罗可雯


3.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

汇报人:赵蒙蒙


4.《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

汇报人:刘志芳



一、分享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报告由李婧玮和王静分别负责书目和文献的汇报。首先李婧玮同学从本报告的写作背景、内容概览和关键概念进行了分享。全球科技革命和现代化生产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决定着每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制度化教育已不再能够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的教育需求,所以当代教育必须进行革新,其改革的方向就是学习化社会。最后强调了对报告中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教育民主化三个概念的解读。


王静从“Learning To Be”本质含义的解读、《学会生存》报告的基本思想和它的引进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三个部分进行汇报,最后总结此份报告推动了世界教育改革的进程,指明了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分享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鲍俊仿对《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分享由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全球化趋势极其前景,包括区域间的人口差别、人类活动范围的世界化、全球相互依赖的表现形式、民主制度及其反抗的潜在危险、人们越来越需要了解世界、了解他人。第二部分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消除国家上存在的紧张局势?如何增强公民责任感等问题。第三部分则是对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进行了解读,这也是人类应对当前挑战的原则。


罗可雯以知网为平台,以“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选择了八篇文献,主要围绕此次报告之于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谐教育的启示以及对重要概念教育的“四大支柱”的解读展开。



三、分享报告《反思教育,向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赵蒙蒙对《反思教育,向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份报告的书目和相关文献两个部分进行了分享。首先介绍了此份报告的写作背景:当前世界面临这复杂的矛盾和挑战,我们必须反思教育的目的和方式。其次,梳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脉络,阐明了在21世纪强调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必要性及其践行路径。最后分析了教育作为“公共利益”的局限性,进而指出教育向“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并且对中国实现共同利益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探究。



四、分享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



刘志芳从“what?教育能否作为社会契约?作为契约的教育是什么?新的社会契约新在哪里?”“how?如何推动形成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以及自己的学习启发三维度进行了汇报。首先对本次报告的核心概念“社会契约”、“教育的社会契约”进行了解读,提出了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既是对未来教育需求的回应,也是对全球疫情下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重新思考。其次,对作为共同利益的教育的特征和两个基本原则进行了解释。再次,强调新的社会契约的建立需要国家、非国家行为主体早地方、国家和国际各层面开展更加公平公正的合作。最后分享了自己学习这份报告启发,涉及到德育、教师、技术等方面的思考。



五、自由讨论



刘潞


终身教育是什么?它的概念、原则、原理是什么?从时间纵向来看是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横向是指除了阶段性的教育之外,还有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实际上终身教育是一张教育网络。中国对于终身教育的研究从70年代开始,带来从阶段性教育到全程教育,从制度化教育到个性化教育,从学校化教育到社会化教育的转变,但研究集中在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集中这些教育使其形成系统。


徐烨佳


通过四份汇报了解到教育是从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确定性的事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批判的意识和能力。科技发展和人的认知发展存在一个张力的关系,一方面科技解放了双手,但同时容易师人们产生惰性思维,导致人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有所衰退,所以我们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科技的发展。目前我们世界各国都强调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但这种趋势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忽视了一些弱势群体的真是发展需要。同时有一些疑惑,比如人与生俱来的主体性和教育培养的主体性有哪些区别?教育存在哪些因素阻碍主体性的发挥和释放呢?


赵舒月


学习化社会有助于学生走向社会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袁丹丹


从普适教育向优质教育的转型,停留在理想化的状态,使得教育工作者更加迷茫。普适教育并没有很好得到落实,便拔高到优质教育,这种理想化除了作为应然指引的价值之外,还有哪些价值呢?


刘璐


教育有其文化性、民族性、历史性,也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可以“理论走在实践前面”来理解与国内这种偏差,也可从另一个角度,即或许有其他国家达到了此阶段,所以才进行畅想,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国的教育是否过于落后。


刘志芳


虽然报告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但实际上我们也在慢慢践行,从公平的教育到公平而又质量的教育,有努力有突破。另外,这份报告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报告中提到很多不发达国家在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有一种潜在的占位,即站在发展中国家的位置上。


叶贞莹


《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本身具有理想色彩,并且撰写者也予以承认。这更多的是一种号召,并未未、提出行动的指南,其价值取向是把教育视为人类共同的福祉,每个社会成员为了共同利益利订协议,实现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愿景。


张添翼教授总结


1.同学汇报都是以单本书为单位进行汇报,建议在此基础上,以一个历史的眼光将四本报告进行比较阅读。

2. 把握当下。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来思考问题,建议时间有限的话深入阅读《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报告中所提出的问题,比如数字化社会、民主化倒退、生态危机、教育公平等都有现实性。

3.一种思维方式的自我意识。一种思维方式是认为报告理想化,缺少意义,这是在我们国家微观层面的教育来讨论。另外一种方式是思考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合理,是不是我们国家应该去改革,如果不改革现今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有如何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社会数字、民主性倒退的环境中生活和生存。如何基于社会转型的理念起来批判、反思微观层面的教育问题,这才是做学术的思维方式。

4.论文研究的工作的建议。就这一本书来查阅文章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检索文章注意文章的质量,进行筛选。二是拓展性检索文章需要检索书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和理念,及其目前的研究状况。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三十九次学术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2年德育所第三十七次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