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9月18日19:00—22:00
主持人:叶贞莹
参与人数:张添翼副教授,孙银光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本科生科研助理1人
沙龙议程:
1. 分享书目《教育的目的》
分享人:刘向杰
2、分享书目《童年的秘密》
分享人:裴玲丽
一、分享书目《教育的目的》
刘向杰首先介绍了本书的作者怀特海及其基本教育思想和代表作。其次,她介绍了这本书的写作背;再次,刘向杰介绍了本书的四个主要观点。一是本书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自我发展,阐述了知识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阐明怀特海反对当时的灌输式教育,主张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要实施合适的教育;二是教育的主题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教育要向学生传递的知识既来源于生活,最后也要应用于生活。也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同时,怀特海指出教育不是众多学科的堆积,而是众多学科的相互关联,他反对割裂学科之间的分离,将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三是怀特海对于教育节奏的划分,即智力发展三阶段:浪漫阶段-领悟;精确阶段-分析;综合运用阶段-运用,这是一个连续的、大环套小欢的过程。基于此阶段,怀特海提出要根据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发展状况要因时施教;四是怀特海对于大学的作用,认为他的恰当作用是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去掌握知识,大学对于学术的探索要积极具有热情的,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最后,刘向杰分享了自己阅读本书的体会。一是我们要将智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要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式;二是要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形成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正确认识,转变其工具观,要学会引导学生如何思考,积极实践;三是要重视各课程之间的渗透和有机融合,唤起其相互之间应有的活力。
二、自由讨论
刘艺琨:听到向杰的汇报感觉还是很好的,然后我感觉他这因为这个怀海特这个教育的目的,目前中小学当中还是有在提倡和落实。那么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说之前的这个各门课程需要统合起来,不能分门别类地教,可能也是有问题的,这样学生的这种经验不会局限于某一个学科或者是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所学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徐烨佳:本书当中特别阐释的旧知识和智慧者关系,然后他说的智慧是不等同于知识的,但是他也没有否认这是对人去获取之智慧的这样一种重要性。反观我们当下的一个学习,我觉得知识学习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方面是个人的天性使然,个人很喜欢谈自己的观点,很难去接受别人的观点,就是说来自人性中的骄傲,使得我们去接受他人思想的过程当中总会面临着一些困难,以及需要付出很大的这样一个意志努力。所以我就想问一下,这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然后第二个是这个知识课程的设置方面,怀特海特别强调了学生应当接受规训,但是这个规训应该是学生的一个主动选择。然后我觉得他这个虽然有在说明,但不是讲得非常的清晰,就是这个主动选择是指老师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呢还是说学生应该进入到不同的一个班级去进行学习,就是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如果说要学生实现自我选择的话,那他必须要跟其他同学和老师在课程开展之前去达成一个契约,这个契约必须是他们同时自愿设定的。可是我们现实的话,老师和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对话又是非常的欠缺的,请问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
刘向杰:我们要接受和理解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但是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你要把他的知识如何跟你的知识更好地融合,用他的知识用去解决你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刘潞:按照我们学术上面来讲的话,我想到的就是同化与顺应,就是你对于自己的知识来讲,你在学习的时候抱着一种骄傲的心态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你在认知上面,认为自己在这个领域方面有这样的这个观点的话,那你就可以先坚持;第二是跟其他的人交流,如果是相同的意见的话,那就是达成了一致。如果不同的话,那就可以听别人的理由和观点,因为我们毕竟在做这种学术研究,在做文献综述的时候,也会知道有很多学者有关于一个问题的不同的见解的,所以烨佳这个问题其实也没有什么固定统一的答案去回答。
钮烨烨:我觉得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情感态度的层面,就是我们对知识有一种对别人的这种观点啊、这种理论啊或者说知识啊要有一种包容心,然后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应该在一种鉴别的、批判的这样一个过程中去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让知识变得更丰富更多元。第二个就是在价值观的层面,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知识观呢?我觉得需要一种素养取向的知识观,就是面对于生活中真实的事情,要根据时间的需要来学习知识。那你如果觉得对方的这个知识是我这个知识结构中所需要补充的、是我当下做这件事情所必须要补充的,那你就会吸收进来,所以另外的就是我们新课标中提倡的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这样一个问题。
成传春:烨佳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啊,那么关于说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面对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他的不同的观点,我们在如何处理,或者说应该怎么看待我们作为读者、学习者,于我们要学习的那个对象、那本书、那个观点之间的一个关系。我感觉烨佳应该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深层次是想表达说我们如何处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如此纷繁复杂的各种知识,这些知识呢?有些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取舍、又不知道怎么辨别,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经验和这个知识应该去维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是冲突的呢?还是敌对的呢?或者说最后走向和解,还是其他。我们的教育是需要启蒙的,我觉得学生,包括家长、社会,需要启蒙的方面还比较多。
高一蓝:我想到了这样的就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怎样才能够把这样海量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可以促进他自我发展的这样的智慧,我觉得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个批判性思维能力。我记得在《学会提问》这本书里面他就讲到了我们在对待知识还有信息的时候要从这样的一个海绵式的思维去转化,去看这些作者的观点。即它背后的一个论据的一个可支撑性,来确定它的一个真伪,以此来丰富自己的一个观点。他在书中说的学习的三个阶段是非常符合辩证的思维的。这一点也能够更好地启发我们去思考教师的自我发展。
三、分享书目《童年的秘密》
首先,裴玲丽介绍了本书的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以及其相关的儿童教育的改革发展内容。她将蒙台梭利的成长发展史划分为了五个阶段:包括成长学习阶段、致力于特殊儿童的教育阶段、全力研究正常儿童的阶段、创建教育法的阶段以及推广教育法阶段。其次,裴玲丽介绍了本书的创作背景。一是作者丰富的知识背景,本书融合了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多学科的知识,将教育问题分析生活化;二是他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精髓。接下来,裴玲丽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在“序言”中,蒙台梭利主要论述了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对童年秘密进行探索的意义;第一部分“精神的胚胎”,主要论述了幼儿心理的发展及其特点,第二部分“新教育”,阐述了儿童教育的方法与原则并探讨了儿童心理畸变的现象;第三部分是儿童的心理畸变,分析了儿童与成人产生冲突的原因,提出儿童的权利与社会职责。最后,她从两个方面评价了本书的贡献和局限性。
四、师生交流
叶贞莹:那么玲丽提出了两个问题:秩序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需要它使儿童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并熟悉所有的细节,但是秩序真的重要到伤害心理的程度吗为什么秩序是如此的重要?我认为就像蒙台梭利说的,秩序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它和安全感和信任感是相辅相成的,就是说在婴儿的这个视角里面,如果他的很多时候的哭闹,所谓的发脾气,是因为他敏锐地感觉到环境变得陌生了,尤其是对于她非常亲密的这种人,这种环境变化了之后,他就会哭闹,这实际上是一种安全感的缺失。如果我们把秩序看成是一种社会的存在,那这种秩序的内化,也就是所谓的适应,那秩序就可以帮助儿童缩短这个适应外界的过程,减少他精神能量的消耗,促进包括他促进他的一些探索的行为啊,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包括为以后的这个事业而奠定一个基础,我是这么理解的。
成传春:因为这本书它是学前教育段,应该说是学前教育段教师必读的一篇著作。还有呢,我们现在基本上全球都比较推崇这个蒙式教育,当我们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谈儿童,然后把儿童看成是一个整体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这个儿童他是有他自己独特个性的。那我现在有两个问题,因为我正好有一个六岁的小朋友吗,我想问一下这个孩子的拖延症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
母志蕊:也就是刚才师兄他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关于拖延。这个之前因为我在做毕业论文访谈的时候,就是跟老师聊到一个情况,我觉得可能分享在这里会有一点点启发作用吧。提出:要不要设置这样一个所谓的标准呢?这个是应该的吗?我觉得这个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张添翼:《童年的秘密》和《教育的目的》这两本书呢,我所想到的就是这个跨学科的思维,这两本书刚好有点相反。读《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我感觉要注意他的一个科学思维,蒙台梭利在最后提了一些比如说这个什么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这是教育的一个心理学的研究。我们要重点思考就他的这个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这也可能是第一个他的这个时代局限性,放在今年2022年这个观点还成立不成立是不一定的;那么第二本向杰讲的那个《教育的目的》,是一本教育学的演讲集,但是怀特海它更主要的身份其实是一位哲学家, 他写的很多书、很多研究中与教育的目相关的都是相对于偏后一点点,在早前他其实是有这个过程哲学的,我也建议同学们多去读一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