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12月18日19:00—21:30
主持人:杜佳慧
参与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及硕士,本科生科研助理1人。
沙龙议程:
1.读书汇报:《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汇报人:王建怡,杜佳慧
王健怡分享第五章:
一、科层组织内部的谈判模型
l 组织背景
l 分析概念
l 模型建构
二、个案研究:环境政策领域中的谈判行为
l 委托方的应对
l 代理方的应对:正式谈判、非正式谈判、准退出
三、讨论与小结
四、阅读思考
杜佳慧分享第六、七章:
第六章 基层政府的“共谋现象”
一、问题与现象
l “共谋行为”的组织基础和制度环境
l 政策一统性与执行灵活性之间的悖论
l 激励强度与目标替代的悖论
l 官僚制度非人格化与行政关系人缘化的悖论
二、“考核检查”的案例分析
l 研究背景:“考核检查”的组织设计
l 信息的控制与反控制:“突然袭击”及其应对策略
l 官僚权力的“软约束”:社会关系
l 共有经验、共享意义和制度化的行为
三、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拼凑应对”:多重逻辑下的基层政府行为
一、“拼凑应对”:基层政府行为策略的一个理论解释
l 中国政府官僚制的多重逻辑
l “完成任务”的逻辑
l “政治联合体”的逻辑
l 激励的机制
l 中国官僚体制内的拼凑应对:实证意义
二、环保领域中的拼凑应对行为:个案研究
l 组织背景:五年计划的政策周期
l 2006-2007:不平衡局面的出现
l 2008年:五年计划的中期考核
l 2009-2010的检查考核:终局博弈
l 市环保之外:省环保厅层次的绩效考核
三、讨论与小结
主要讨论问题:
娄琳琳:
1.疑问:信息的多少,就是掌握的信息多少和在权力就是在更大的权力面前,可能他的这种影响就不是太大?
2.启示1:在科层制的这种向上负责的治理逻辑下,容易导致共谋与应付,给人们的这种形式化的操作留了一定的空间,有一些启示:做形式化行为是有问题的,要从更上层的方面去考虑。
3.启示2:信息的控制与反控制,联想到了杨东平教授提到的民间非政府组织去进行收集信息的一个重要性。
4.回应王健怡阅读思考:自主招生用非政府博弈不太恰当,比如说一方面就是说它不是政府和政府之间的行为,可能就不太适合在周学光老师他的语境下去谈这个问题。
程老师回应:
1.自主招生的是其实家长钻制度的空子,是一种投机主义者,不是博弈的。博弈是不同的主体处于一种相对平等位置的讨价还价,前提是制度还未确立。自主招生制度已经确定了。不存在博弈。
2.权力和信息的问题: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进行博弈的过程中,上级政府它的优点就在于它有权力,但它的问题是在于对属地、地方的情况不了解,地方政府优点对当地的这种发展的情况、能够实现什么的目标心里有数的,但是没有权力。两方博弈的两方都握有底牌,这时就看政府给予发言的机会程度有多少。某些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掌握的信息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就是说具体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就看双方是否有博弈的机会,有讨价还价的机会。
刘晶:
1.思考:博弈模型中,当地方不接受上级指令,是否只有准退出机制?
2.思考:越接近基层谈判就越盛行是否正确?
程老师回应:
1.准退出方式应该是多样的。
王健怡补充:周雪光提出博弈模型是一个比较简化的模型。
2.周老师讲的还是蛮有道理的,越基层的话可能就是这种非正式的博弈的现象可能会更多。越基层管理者,或者代理人与被代理的对象之间的互动更多一些。举例:教育管理的领域中,教育局长和校长互动多。互动较多的校长能够争取很多资源。
卢迎丽:学习体会
1.第一部分是围绕着整整个国家的层面来去思考这种这种治理的方式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比较聚焦于地方层面,相对比较细化一些,是这样一种思考的方式。从各种不同的案例当中去提炼出这种理论上,从理论层面提炼出一些共性,把这些共性的特征在用于具体案例的分析,值得借鉴学习的。
2.关于教育领域的一个思考,现在围绕着教育理念这一方面的思考开始慢慢的变少,我感觉真正的就是改造我们的教育实践,然后更多的去局限于这种理论层理论层面这种治理模型的构建。这一方面其实我们也可以从这种社会学的研究当中得到一些启发,就是我们教育领域的研究也可以聚焦于这种具体的治理实践,我感觉可以有三点借鉴,第一个就是他这种田野性,就是他追踪某一个具体的案例,做这种扎根式的深入的研究;第二个就是他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行为,教育领域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还是比较少的。第三个就是他总结提炼出来的这种行为逻辑形式逻辑,结合我们教育这方面的特征,我感觉还是有一些值得挖掘的地方的,大概这两点想法。
程老师评价与思考:
1.周雪光做的研究还是蛮扎实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田野的考察的经验做支持。
2.思考:解释问题
l 为什么大家在讲教育部三令五申的去减负,但中小学生他的负担依然是如此之重?在这个地方教育部的立场和地方教育局的立场不一致这点需要深入思考。
l 双减政策发挥作用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动员模式下发挥的,如何从动员模式变成常规的模式?
l 如何理解他的行为,为什么不愿意搞教育改革?周雪光的这些研究,它其实也可以某种程度上回答这么一个问题。因为地方教育局更多是拼凑式的,它有完成任务的逻辑,注重于短期的目标,关注绩效考核的目标,没有办法去关注理想的目标,本体性的价值,没有办法成为改革教育改革的一种发起者,教育理想的维系者。
l 因此,本书的理论与概念可以解释地方教育局出现混乱、弊端问题。
孙永敏:
1.信息的非对称性问题:基层政府是将上级想看到的一个现象然后来呈现出来,比如说像现在的减负也是这样的,表面上看学生的负担可能会比较轻了,但是实际上他学校又有自己的那样的一个对策,然后来应对这样一个问题,劳动教育也是如此。
2.非正式谈判的这样一种现象,对教育公平是不利于的。在这样的一种大前大环境的一个情况下,就是说我们应该怎么去避免这样的一些现象,这是我的一个疑问。
程老师回应:
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是经费支持、预算的透明性等标准化建,缩小消极差异。比如日本哪怕是海岛上面只有5个学生也有图书馆,也有游泳池,生均教育经费的拨款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每个学校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尤其物质投入这一块,应该有一个法规,有立法。例如义务教育法及其修订,提到了均衡建设的条件,比如说不得分快慢班、不能分重点校非重点校等等,因此在经费方面也要有非常明确的和严格的一种界定,这是作为一个公共的教育更高标准的均等化,所以这是一个趋势,就是未来在立法在制度方面就是紧紧的围绕,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让每一个学生他享受到的那样一种教育服务是均等保障,包括经费的保障,人员的保障等等,使得正式制度更加严密,此时非正式博弈所能够获得的那种空间就有限了。
卢老师:
1.运用本土理论做研究。
2.做研究把握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中方向性问题。
3.避免做宏大叙事的研究,要做一些具体的研究,做一些具体的调研,在调研在数据的基础上要做一些理论的建构,这种建构是一种建设性的研究,而不是批判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研究。
4.要有社会学的想象力。
小沙龙安排:
1.硕士毕业论文汇报2.课程论文汇报3.书稿汇报4.读书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