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形式:线上会议(腾讯会议)
时间:2023年2月19日19:00—22:00
主持人:孙丹红
参与人员:程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本科生科研助理1人。
沙龙议程:
一、博士生卢迎丽研究分享:《教师何以成为变革的能动者——基于结构化理论的现实解读》
(一)博士生卢迎丽分享小论文
1.思考的起点
教师、能动者、学校变革;能动者的思考源于能动性;能动性指主体具备自主、控制的能动性力量,可据其当下的判断和未来的预期做出相应选择和反应的。
2.文章内容
(1)三种能动反应形式
(2)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3)教师成为变革能动者的阻碍因素
资源的缺失、规则的桎梏、区域化境遇的规限
(4)教师成为变革能动者的促发机制
反思性:教师成为变革能动者的根基
赋权:教师成为变革能动者的需索
3.文章再思
研究问题与实证材料间的冲突
教师能动者主题与结构化理论之间的冲突
教师参与学校变革的现状审视
结构化视角下的现状解读
结构化视角下的现实启示
(二)师生讨论环节
博士生杜佳慧:
对之前的文章进行了思考,参考文献详实,语言流畅。几个问题:
1、“何以成为变革者”=“为何”+“如何”;建议应该通过访谈材料中去捕捉具体案例;是否现在教师将“创新”想的太高要求化了?所以在访谈中没有表达出来。
2、结构化理论不适用。
3、同时质性材料的处理需要更加科学化、更具说服力。
博士生娄琳琳:
两个问题:
1、“何以”的诠释不够,进一步捕捉信息去解释“何以成为”;
2、结构化理论的阐述过程中,指出“规则”和“资源”是怎么影响行为的解释不够。外部方面怎么影响内部方面的需要进一步说明。
博士生孙永敏:
框架较好,可以解答困惑。但是
1、对吉登斯的理论阐述过长,没有尽快点明问题;
2、没有很好的呈现“为什么”的问题;
3、“规则桎梏”的部分没有很好的阐释规则是怎么阻碍的。
4、文章所划分的三个维度很好,但是很多地方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分析。
博士生廖思伦:
1、以亲身工作经验结合来谈,在日常工作中,激发教师工作能动性的重要因素是激励分配的公平性。
2、对“赋权”一词的理解需要进一步思考,是上级给予下属的行动空间,保持教师行动的一定的自主空间,下属解决不了的才找上级,并非事无巨细的事情都要上报。
博士生林健邦:
1、澳门的学校对教师创造性的支持是怎样的,所在学校十分开明,全力支持教师的发展,鼓励教师发展自己的强项。
2、所在学校的基本情况:澳门第一的学校,是澳门唯一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需要收费的学校;3000名学生左右;鼓励学生出去实践,除了分数,更加要看所参加的活动,可以加分,增加保送机会。
3、学校的安全问题:需要买保险。
4、经费问题:可以向政府申请活动经费,带学生去造访和交流。
5、教育局会挑选教师申请的项目;例如带学生出去活动的名额由政府会进行分配。教育局批准后就可以向家长收费。
牛碧霞师姐:
指出论文中提到的现象与实际情况吻合的,当前学校存在的问题是:学校的对教师的支持力度不够,只注重教学成绩。
博士生罗艳华:
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1、理论框架需要一段话进行解释;
2、二级标题需要进一步打磨;
3、所提出的核心问题不足以全面揭示问题,可以采取多主体视角;
4、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中间需要一段话进行连接。
5、教师可以参与变革的范围较小,同时提出,尤其在基础教育学段,教师变革的空间狭小。
6、文章一些论点不够成熟,例如:虽然有资源有规则有保障,但是在中国的现实中,教师变革的可能性也不大。
博士生付东兵:
影响教师变革更大的原因不在于资源、规则,而是因为变革会影响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主动变革。可以通过改变学校内部的环境,例如改变学校的评价机制来促进教师的变革行为。
博士生周如川:
行动者本身是学校变革的核心因素,要更加关注到行动者的参与状态。结合自身学校经历,感受到一线教师并非真正愿意参与其中;学校中百分之八十的工作由百分之二十的人来做。
卢老师:
1、对教师的分类进行质疑。教师分为三大类,是否合适?是否科学?是否有现实依据?是否还有其他类型?应该对教师行为进行分类;
2、提出:去掉极端情况后,应该有五种情况(抗拒-依附-观望-参与-引领),加上“抗拒者”和“引领者”。
程老师:
1、对结构化理论不够深入,对理论的运用也较为生硬;吉登斯的“结构”不是固定的;教师所处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
2、建议对之前的框架进行补充和完善,在原来的框架基础上进行调整。
二、硕士生张媛媛研究分享:《东师附小学校变革案例研究》
(一)硕士生张媛媛分享
1.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1)文献综述
①学校变革的研究(学校变革的总体趋势、学校变革的力量、学校变革的策略与途径)
②附属学校的相关研究(附属学校与大学合作的模式、附属学校与大学有效合作的关键因素、附属学校的特点、附属学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③附属学校变革的研究(附属学校变革的优势、附属学校变革困境与策略)
④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2)研究设计
研究方法-研究个案的选取-访谈对象的选择
2.东师附小学校变革的历程及特征
(1)历史发展阶段(根基奠定阶段-探索发展阶段-理念体系化阶段)
(2)学校变革特征(尊重儿童的思想、变革探究的传统、学者治校的追求)
3.东师附小当前学校变革理念与实践
(1)理念变革——确立“率性教育”的办学理念
(2)实践变革——教育教学变革与教师发展
①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②师生共长的教学实践探索
③重点突出的教师队伍建设
4.东师附小变革成功的关键要素
(1)东师附小变革成功的关键要素之环境
①办学自主独立性强推动学校变革
②大学资源辐射支持学校变革
(2)东师附小变革成功的关键要素之精神文化
①变革传统营造学校变革文化氛围
②科研文化为学校变革提供智力支持
(3)东师附小变革成功的关键要素之制度结构
①东师附小变革成功的制度要素
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制度
阶梯上升的教师培养制度
变革导向的督促激励制度
②东师附小变革成功的结构要素
(4)东师附小变革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人员
变革型的校长、高质量的教师、高素质的学生、高水平的家长
5.东师附小的变革模式推广度讨论
沙龙第二项议程,硕士生张媛媛从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东师附小学校变革的历程与特征、当前学校变革理念与实践、变革成功的关键要素以及变革模式推广度讨论 这五个方面对研究进行了阐述。
(二)师生讨论环节
博士生刘莎:
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例如:
1、文献综述进行精简,在核心问题上进行概括;
2、第四部分在要素划分中,可以省略对要素的介绍;
3、“办学理念”的位置进行调整;
4、“人员”中注重“团队”力量;
5、访谈材料进行精简;
6、推广度不必要,因为不可借鉴。
博士生卢迎丽:
也提到了应该整合访谈材料,不用大段堆砌。
博士生罗艳华:
作为小论文,需要调整重点,例如:调整题目、强化研究设计、着重论述变革过程。
1、修改题目;
2、精简文献综述,选代表性综述;
3、研究设计部分需要进一步加强;
4、强化变革历程而非着重描写历史阶段;
5、第四部分应该从资源的角度来谈,而不是从身份的角度来写;
6、可以写推广度,模式可以推广。
7、深化理论的提炼。
博士生付东兵:
东师附小的变革是否可复制?文章对读者的意义?进一步思考变革成功的内外部条件,尤其是内部条件。
卢老师:
文章总结的可以;文章的定位需要明确,是调研报告还是论文?
作为发表:
1、需要明确文章的理论框架,分析框架和理论框架不清楚;
2、推广度不高,因为它聚集了太多的优秀方法,因此不需要讨论过多;可以提炼出一些可推广的具体方法,例如与大学的合作;
程老师:
今天的两个报告有共通之处:
1、变革是面向未来的,都是基于个体的自主性,变革是扎根于自我支配的空间的,而这个空间是结构决定的要把握好现在。学校与教育局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校的关系。
2、同时,变革的资源也很重要。有了自主权和资源之后,也不一定可以产生变革的行为。此外,变革型的领导、理论和实践相互启发的滋养体系、价值驱动等也都是影响变革、刺激变革的因素。
3、除了环境的开放,价值驱动、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对学校变革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