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形式:线上会议(腾讯会议)
时间:2023年3月5日19:00—22:00
主持人:张媛媛
参与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本科生科研助理及本科生1名。
沙龙议程:
一、卢迎丽、孙丹红、张媛媛、吴静仪、丁灿进行读书分享《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一)博士生卢迎丽分享书目序言和第一章
一、序言
(一)世界背景——经济、科学技术
(二)教育改革
1.科学人道主义教育
2.终身教育
3.学习化社会
4.国际合作——呼吁“共同体”的建立
二、第一章 教育问题
(一)过去的遗产
1.历史状况
2.近代面临问题
3.现代的状况
4.结论(教育有丰富的历史;过时的教条和习俗仍然深刻影响着教育)
(二)当代的特征
1.三种现象:教育先行、教育预见、社会拒绝学校的毕业生
2.存在的共同倾向:教育模式、技术治国、渴望自由、公共团体和国家办教育
3.教育体系结构中的一些共同倾向
4.对教育的不同见解、批判和抗拒
(三)启示
(二)硕士生孙丹红分享书目第二章、第三章
一、第二章 进步与极限
(一)需要与要求
1.教育扩张的原因(人口、经济发展、政治、人民压力、社会学、地区分布)
(二)扩充与限制
(三)资源与手段
(四)不平衡与不平等
二、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
(一)传统与约束
(二)方法与内容
(三)民主之路
(三)硕士生张媛媛分享书目第四章和第五章
一、第四章 挑战
(一)跃进
(二)差距
(三)处于危害中的环境
(四)威胁
(五)总结
二、第五章 发现
(一)科学研究中的新发型
(二)来自科学与技术的新发展
(三)来自实际应用中的新发明
三、思考与总结
教育民主化、技术与教育
(四)硕士生吴静仪分享书目第六章和第七章
一、第六章 目的
(一)教育目标的共同倾向
1.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
2.培养创造性
3.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
4.培养完人
二、后记——学习化的社会:现在和未来
(一)学校体系,超越纯体系的安排
(二)受教育者成为主体
(三)所有部门参与教育工作
三、第七章 教育策略的作用与功能
(一)政策、策略、计划
(二)策略的特征
四、问题
1.教育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2.书中是否普遍主义?
(五)硕士生丁灿分享书目第八章和第九章
一、第八章 当代策略要素
(一)当代策略概述
(二)改进与改革
(三)革新与寻求其他可能的途径
(四)方式与方法
二、第九章 团结之路
(一)概述
(二)原因与理由
(三)援助的来源与方式
二、师生讨论环节
博士生刘莎:
1. 终身教育:理念较好,但实践中存在一定问题
(1)空间横向,正规及非正规教育;时间纵向,儿童到成人
(2)专升本、成人教育、函授教育①存在“形式化”问题,主要目的是为了文凭,而对于知识、能力等方面没有过多提升②社会对此文凭认可度较低
博士生周如川:
1. 《学会生存》是全球教育的调查报告,观点经典,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对社会、个人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2. 困惑:中国的教育改革开放与国际教育理念接轨是否存在时间差?中国翻译《学习生存》这本书滞后了20多年,当下的中国教育的程度是否滞后?
程老师:
对博士生刘莎的回应
1. (1)成人教育、专升本等从制度设计上符合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的理念①培养人才的层次提升,故而专升本等不纳入考虑之列②初期,质量较高,但随着制度化教育的完善,招收人员质量越来越差、素质越来越低,故而社会对文凭较低。(2)未来制度化的教育完全满足人的教育需求,成教等可能会被取代
2. 本书的重点在于阐释教育怎么样实现人真正的发展,怎样构建灵活、开放的教育系统。如今仍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书中将传统、封闭的教育与开放、终身的教育系统对比,中国目前的教育系统大体上是封闭的教育系统(筛选、选拔、比较、重复的知识),创造了同质化的赛道,而非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对博士生周如川的回应:
3. 中国教育有进步之处,但教育改革核心内容触及较少:(1)取消高考、博士后的年龄限制,不再以年龄为限制,同时与社会有更多的互动;(2)但核心内容触及较少,如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未改变,整个教育体制的开放性与社会的开放性(如用人体制等)密切相关。
卢老师:
1. 《学会生存》思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为何几十年之后,教育体制仍未实现书中大多数的目标,反而有背道而驰的现象?
程老师:
1. 在西方国家已经部分实现,但在中国尚未实现,其原因:翻译成书较晚,且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极大。
(1)西方国家:在一系列如民权运动、思想对立等的促进下,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民主化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英国、芬兰11岁的分流考试取消,从高度筛选、等级化到较为平等、民主化的教育体系;美国,更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强调学校效能的研究。
(2)中国:做的较好的,普及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但高等教育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功能较差。
(3)期望,借鉴国际的社会的革命、教育的革命。
卢老师:
1. 中国改革,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
硕士生龚丽冰:
1.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完人、教育民主化,坚持学习化社会、终身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有无标准?
程老师:
本书并不提倡用测量的手段来衡量教育,而更多的人与人的交互、心灵的交流。
硕士生马紫晗:
1. 终身教育,纵横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但是知网相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研究政策及成人的教育。分享父亲的成人教育经历,多数人选择成人教育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流于形式,且社会也不给予认可
程老师:
扫盲、成人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表面,而实质是给每个具有学习愿望的人(不分年龄、阶级等)提供学习、受教育的机会,不仅仅受到机构、官僚主义的限制。
博士生娄琳琳:
1. 终身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提供了终身教育的资源,但工作体制不变(对文凭、年龄的限制),是否会造成另一种不公平?有学习的愿望大部分人是生存得到了一定保证,而生存得不到保障的人难以接收教育。
2. 高等教育属于精英化,但中国基础教育虽然平等、多元、普惠,但其本质上并没有变化,需要的是成绩化的精英。
3. 未来论文写作可借鉴,普通与专门学科区别的消失
程老师:
1. 本书反对精英主义,对民主教育、教育机会均等等观点对修改论文有帮助。
2. 并不矛盾,“跑得快的人让他跑起来”,产生的社会成果应该反馈给社会;教育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但也要关注能力匮乏的人,同时也要在教育平等的情况下,提供资源。
3. 西方的基础教育以平等主义为导向,也暗含精英主义的倾向,但能将教育平等与培养精英在制度设计方面予以巧妙的设计。
本科生韩其昌:
1. 《学会生存》指出措施的可行性问题。对我国来说,书中内容很多是一个目标,也可提供借鉴。
2. 联合国四本报告有很多内容是重复问题,能代表教育现代化的努力,但其程度有待商榷。
程老师: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在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贫富差距愈发拉大;科技的发展、资本的运作推动社会财富分布的不均,差距拉大→反映到教育中,教育的不公、所培养的人能力差距也越来越大。
2. 书带有一定理想化色彩。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核心部件尚未完成,需中国学者自己的尝试和思考,也即教育具有民族性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