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八次学术沙龙
来源: 日期:2023-03-12 浏览:




会议形式:线上会议(腾讯会议)


时间:202331219:00—21:30


主持人丁灿


参与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及硕士,本科生科研助理及本科生1


沙龙议程:



一、博士生廖思伦小论文分享:《“耗费”式抗争:学校空间中的日常抵抗行为分析》


(一)博士生廖思伦小论文分享


文章思路分享

对修改稿一与修改稿二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学生的日常抵抗行为进行重新分析,以克服既有研究对学生主体的二分法与二元对立,强调整个学生群体的抵抗行为及其普遍性。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的缘由、意义、已有研究进展,提出自己的主张。

聚焦于学校空间中学生日常生活实践,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湖南省A县某乡中心小学进行田野考察,结合斯科特、德塞图等人的日常抗争理论,尝试揭示学生日常抗争行为背后的权力机制并作出在地化的解释,以期为当前的学校治理提供理论关照与实践借鉴。

(二)日常抗争理论及其分析框架

1.日常抗争理论

2.分析框架--四个维度:剧目;行动者间关系;空间化;时间化

3.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介绍

(三)学校空间中日常抗争的行动逻辑

1.日常抵抗的剧目

学生日常抗争的边界和限度;学生的日常抗争既有可能发生在“前台”也可能发生在“后台”

2.行动者间的相互关系

镇压与反抗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作为日常抗争者;学生日常抗争目标--人与物;所欲--主体性、自我认同等。

3.空间化:(1)保持距离;(2)自造空间;(3)话语解构

4.时间化:(1)时间的自我化;(2)时间盗窃

(四)总结与建议

教师及管理者对学生日常抗争的三种态度:放任自流;扼杀在萌芽之中;理性看待。

作者立场:虽然学生的日常抗争大多是委婉的、温和的,但并非不值一提、微不足道的。对待学生的日常抵抗行为是消极、破坏因素与积极建构并存的,应秉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并进行积极引导,给学生释放的空间。


(二)交流环节

博士生娄琳琳:

1.关键概念“耗费”式抗争的概念可以尽早提及;2.文章的理论与实践的适切性需要进一步考虑,与教育的空间与结构进行契合;3.以贫困山区作为研究对象和文献综述的部分相矛盾冲突;4.文章中提到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具体如何体现应进一步阐释;5.总结与建议可以更具体。


博士生刘晶:

文献阅读与之前相比有所进步,但是建议1.文章题目过于大,略显空泛,建议更加聚焦于文章的中心问题;2.关键词需要重新提炼,体现文章要点;3.文中运用的分析框架的四个维度,进一步增强与所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和适切性,聚焦于主要的分析框架;4.文中由自身提炼的概念和内容要增强精准性,文字表述更清晰;5.行动者的相互关系这一部分阐述尚不清晰;6.行动逻辑这一概念较难把握,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的界定,涉及思维的规律性与客观规律,较为抽象,但文中未对此部分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阐述;7.文章各部分体量应进一步均衡;8.文中语言文字的表述需要进一步斟酌,意思表达更清晰。


博士生卢迎丽:

文章整体结构较完整,分析较深入,但是1.文章主线尚不清晰,主线应该是揭示学生日常抗争的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但文中观点较多,主线相应地被打散,逻辑脉络不甚清晰;2.运用理论解释现象时要直入主题,减少多余的表达;3.对理论的理解需要进一步深入,增强理论的想像力,思考理论各部分的关系与凝结点,将理论有机统合进行论述;4.文中观点尚待推敲,例如时间化部分的区分度需要增强。


博士生杜佳慧:

文章理论与内容比较扎实,但是建议1.“耗费”概念出场太晚,应着重分析耗费行为,进一步分析日常抵抗行为,二者相互结合;2.理论框架部分较为抽象,建议用图片进行明确和明晰;3.观察法的规范性需要进一步注意,研究对象的选取依据与内容要清晰表述;4.主体表达与自我认同部分要进一步突出,弱化其他部分的原因;5.部分学生的行为可能无法一律归结为抵抗行为,也有在制度压制下的自我放弃的情况存在,抗争之后的阶段是制度性放弃。

博士生罗艳华:

文章理论性有所进步,但是1.学生日常抗争所批判的靶子尚未找准,应该批判的是当前学校教育的封闭性、对学生的压制与管控、教师的权威与不民主,理论逻辑的展开与论述应该针对具体的制度内容;2.建议对抗争行为的内涵进行界定,因为学生的行为是否属于抗争性行为要充分考虑抗争的外在表现和行为的深层内涵,关注学生在行为表现时的主观意图。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和揭示制度性放弃的动态性过程,以及学生抗争行为的不同类型具有启发意义;3.文章建议思路:①内涵界定--界定日常抗争的内涵、表现、类型;②原因分析--分析学生抗争的具体原因与对象、可能产生的影响;③消解对策--如何消解学生的抗争行为,聚焦于制度的改进与教育生态的改变。


博士生林健邦:

更倾向于用“对抗”而非“抗争”,抗争旨在追求或争取一定的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抗争应是从冲突开始的,后续不完善的处理加剧了冲突并进而引发抗争,学生通过这种对抗行为以争取自身的独立。


卢老师:

1.理论内容过多,相关概念堆砌,凝练梳理出一个主要的指导性的理论即可;2.理论之间的自洽性与内在关系需要进一步廓清,在文章框架中协调一致;3.不必过于追求观点的认同性;4.文章的关键点应该是“耗费”式的抗争,“耗费”式的具体内涵要进一步解释,考虑这一概念与教育情景中的抗争行为的适切性。


程老师:

总体感受:整体上来说有进步,理论性比以往有进步,但是理论不要过度饱和,语词不要过分雕琢,注重理论表述的简洁性和平实性、清晰性。

文章修改1.研究的意义--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观点的创新性,凸显研究的独特意义;

2.文章标题--“耗费”与抗争的积极性和建设性相互冲突,更加明确地表达生产功能的抗争形式;参考博士生罗艳华的意见,可以对日常抗争的内涵和类型进行界定,准确建构概念;

3.文章内容--归纳性和体系性不够强,文章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应需要进一步思考与重构。Eg.剧目与“扒校门”,话语解构与空间化等并不匹配。建议将时间化与空间化放在前面,表达学生对封闭空间的无形抗争;随后阐述剧目,将话语实践与话语解构放置其中;总结与建议部分,着重凸显日常抗争的积极意义,并对教师与管理者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博士生刘莎领读小论文:《儿童的家庭处境与家庭教育的危机》


(一)博士生刘莎领读小论文

一、文章领读思路

选择缘由:个人对家庭教育比较感兴趣,本文研究的视角与研究思路具有创新点,可供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家庭教育进入有法可依的新时代。

2.在“家庭教育的春天”到来的同时,也依然存在着”家庭教育研究理论缺失“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和目的

1.研究方法:从政治哲学视角出发,并应用了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的家庭私人领域、政治公共领域和社会领域三分的考察方式和揭示人的境况的理论框架,以对家庭教育进行重新审视。

2.研究目的:从儿童的出生地——家庭,这一根本的视角去考察家庭功能的历史性变化、儿童的家庭处境及家庭教育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此来探究现代家庭教育危机的根源,并尝试探讨化解上述危机可能的理路。

(三)研究框架和内容

1.家庭功能的嬗变对儿童家庭处境的重塑

1)古典家庭的封闭性及其对儿童的“隐藏”

2)现代家庭的开放性及其对儿童的“暴露”

2.家庭教育的价值转向与家庭教育的危机

1)勇气至上与为公共的家庭教育

2)生命至善与为私人的家庭教育

3)家庭教育危机的凸显及其趋势

3.对家庭教育危机的再认识以及必要的行动

1)家庭教育理论创新的前提是对家庭教育危机的重新审视

2)化解家庭教育危机的关键行动在于对儿童与世界的爱与责任的重建

(四)问题与反思

1.创新点:该文从政治哲学视角进行研究,从家庭教育的功能变化到家庭教育的价值导向的转变,进而上升到对家国、对世界的爱与责任。

2.存在问题:其一,作者认为化解家庭教育危机的关键在于对儿童与世界的爱与责任的重建,但是这部分还是停留在表层,到底如何“重建”这种爱与责任,并未深入;

其二,文章认为80后、90后父母丧失了对家的情感依赖和对孩子的责任感,这一点没有经过验证,和实际并不一致。

3.启发和思考:(1)许多家庭会在温柔的“度”上出现偏差,用情感填充孩子的生活,这种情感后撤的方式其实并不比家长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更少。

2)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但这种幸福充斥了消费的味道,这种幸福多停留在物质上而非精神上,他们或许有很多的玩具,可以去各式各样的游乐场等等,但是他们缺少和父母的这种互动、陪伴。

3)“勇气教育”和“生命教育”并不冲突,但二者需要通过各方教育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二)交流环节


硕士生汪小兰:

1.作者对儿童从家庭私人领域进入社会公共领域这一现况的看待是较为悲观的,网络媒体的发展加速了儿童进入社会的速度;2.儿童参与社会和进入公共领域的权力应该被重视,家长、教师、社会应给予合理引导。


博士生周如川:

作者文字表达感染力较强,但是结合个人经验来看,新晋的父母也会激发出其育儿的动力和期待,当前家庭教育不至于沦为积重难返的地步。


博士生刘晶:

1.家庭教育的地区差异化仍比较明显;2.认同并支持家校共育,赞同良好环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博士生廖思伦:

1.家庭教育危机真的是教育的危机吗?认为这更是家庭的危机,或是由家庭、社会的问题所引起的家庭教育的危机;2.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家庭教育是否应该由法律进行强制规定?


博士生杜佳慧:

1.认同程老师所说的当前家庭教育的矛盾极其多元化,中高阶层与低阶层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各不相同,低阶层家庭的多元化更加明显;2.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基本因素,随后才是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与学校教育相互影响。


博士生卢迎丽:

1.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问题复杂,难以运用一个理论进行清楚解读;2.写作的逻辑与现实的逻辑需要协调。


博士生罗艳华:

1.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竞争,狭隘的功利化,学校教育缺乏吸引力,增加了家庭教育的负担,儿童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2.网络信息与网络世界的开放抢占了家长的注意力与权威,加剧了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亟需变革,以促进儿童的成长,关于电子设备的使用方面,教育应对的措施与方法需要变革。


程老师:

1.阿伦特比较推崇古典时期的家庭教育,具有美化的意蕴;2.西方的框架讲究勇气,并不适用于推崇谦让、恭顺的中国古代传统的家庭教育,但这一框架对理解当前的教育现况具有借鉴意义;3.家庭教育危机最大的问题在于社会的危机,传统家族与传统共同体的解体,人们共同生活的联系减少,当前的家庭愈加核心化。文章只是从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角度出发,未考虑到社会变迁的因素,因此无法正确揭示问题所在;4.当下家庭面对的矛盾多元化,一是生而不养,推卸责任,但并非主流;二是过度教养,是更普遍的存在,因此需考虑家庭教育的矛盾与不平衡性;5.弱势家庭对孩子的感情是爱恨交织的,这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6.技治主义、效率第一是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家庭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是技术手段对儿童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交往方式削减,网络游戏的吸引与学校教育的压迫之间的双重撕扯,进一步加剧了儿童厌学的比率,是当前教育的核心矛盾;7.公权力与家庭内部的关系,《刮痧》反映了美国与中国的家庭教育在立法观念上的差异,《家庭教育促进法》需要进一步完善;8.突破技术教育,从社会层面关注家庭教育。


卢老师:

1.从社会的视角来看,公共领域愈加压迫私人领域,私人领域规模和结构越来越小,无法建构完整的私人领域,某些需要在私人领域中进行的教育功能无法良好发挥;2.法律是公共领域的范围,运用法律规范家庭领域内的教育并不完全合适,公权力逐渐深入到家庭内部;3.公权力不得不介入,但公权力效果的发挥难以达到预期;4.社会的衰落是从家庭衰落开始的,家庭越来越弱势,家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削弱,形势不是特别乐观。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九次学术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七次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