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形式:线上会议(腾讯会议)
时间:2023年3月19日19:00—21:30
主持人:汪小兰
参与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本科生科研助理及本科生1名。
沙龙议程:
一、博士生卢迎丽领读论文:《论行政管理制度创新》
(一)博士生卢迎丽小论文分享
汇报框架:
一、概念界定
行政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创新
二、行政管理制度创新价值
三、研究价值
四、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类型
结构性制度创新;运行性制度创新;赋能性制度创新
五、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形态(层次划分)
理论;体制;机制;工具
六、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动力
绩效驱动型创新;政治驱动型创新;竞争驱动型创新;技术驱动型创新;事件驱动型创新
思考:现代学校管理-治理制度创新研究
1、如何分析制度创新?(观念--结构--行为)
(创新目标、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创新阻力、创新方式、创新结果?)
2、分析什么制度?(分类理论--结构、过程、赋权)三种不同类型制度特点是什么?
3、对不同类型制度的分析
校长负责制、绩效管理制(师德考核制?)、民主参与制
4、梳理三种制度创新的共同特点?完善理论分析框架
5、思考未来制度创新的走向
(二)师生讨论环节
程老师:
1. 各驱动类型有哪些制度创新,能否进行举例?
2. 将结构图迁移到教育里面,教育中有哪些制度分别属于结构制度创新、运行制度创新、环境制度创新?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管理制度是否有创新存疑;
4. 罗田县特岗教师制度、初中起点的定向培养制度这两种制度是否属于制度创新?哪种制度更好?衡量制度创新的标准在哪里?
5. 论文提供了研究框架,但研究的进行还需要相关制度经验进行内容填充,建立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结构型、运行型和赋能型方面存在哪些制度创新?
6. 研究推进的两个视角:一是从历史入手,教育研究不仅需要形而上学,更需要实践经验作为支撑,建议从历史出发把握其发展脉络(关注阶段性变化);二是从现实入手,研究制度的现实针对性(制度建构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建构的?为什么这样建构?在运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结果?),建议先从一个制度出发进行深入研究,进而触类旁通。
7. 定义制度创新的内涵与外延,关注一类制度的创新,提取其创新的动力、机制等。
博士生付东兵:
1. 现实经验分享: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政治性制度改革),基于政策规定、指导意见,在改革过程中涉及多方利益,改革步调较小;信息技术能力考核证书的认定(竞争性制度改革);特岗教师与公费师范生培养制度(绩效驱动型改革);
2. 结合近期所看论文分享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制度变迁的历程可以发现一些问题:财政政策的制定和现实情况相关联;国家顶层设计和地方制度创新存在互动,具有一定的政策灵活性;制度改革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下逐步推进;不同地域的制度改革推进速度差异较大。
博士生刘晶:
1. 文章分析框架清晰,结构性制度是基础,运行性制度是过程,赋能型制度是拔高,本篇文章对分析制度具有启发;
2. 职业教育治理领域两种比较极端的模式:一是管制的模式;二是市场的模式;
3. 文章表格问题:政府驱动型属于内在动力;市场驱动属于外在动力;
4. 当前媒体对职业教育存在不当宣传,国家从结构性制度与运行性制度创新入手之后,需要注重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利用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解决国家行政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
博士生杜佳慧:从制度创新的出发点进行思考,认为不同层级的学校对制度创新的需求存在差异。相对来说,边缘学校基于自身的劣势环境更需要制度创新,但是现实情况是薄弱学校的现有制度都不够完善。因此,学校制度创新的要求应该根据学校层次和学校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程老师回应:1.创新的两个条件:资源与空间,但是现实情况难以兼具2.建议思考如何从学校制度创新角度实现学校的质量突围3.讨论是人文社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
博士生罗艳华:
1. 分享县域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县政府教育的态度对县域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如人事任命。
2. 赋能型制度指通过权力、资源等让渡给其他组织或者部门实现赋能,其仍然是建立在结构性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3. 结构性制度是底层的,运行性制度处于中层,研究教育制度需要关注影响教育发展最底层的制度,比如经费投入。
博士生廖思伦:
1. 认同博士生罗艳华关于赋能型制度创新与结构型、运行型制度创新存在交叉关联的观点。
2. 结合自身经验回应关于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的做法,认为距离中心小学较近的乡村学校施行撤点并校是可行的,但是对于距离较远的学校,相邻的村级学校之间进行合并更为可行。
3. 结合罗田调研经历,分享家长对双减政策持非常反对的态度,并且双减政策在农村处于一种名存实亡的状态;对家长进行访谈收效较小。
二、罗田调研经历分享
博士生周如川:
1. 结合罗田一中调研经验,分享中学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存在问题:如教师渎职问题;人才流失问题。
2. 思考如何从制度层面给予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来缓和出现的问题。
3. 调研过程中学校状态的真实状况可能没有完全真实呈现,类似霍桑效应。
硕士生张媛媛:罗田调研经验分享:在对学生的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师德师风存在较大的问题,具有体罚辱骂学生等不良行为;即使学生进行举报,也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师德师风问题存在的原因与农村学校师资短缺在具有较大的关联。
硕士生孙丹红:
1. 在调研过程中,将问卷填写要求表述清晰更有利于调研的顺利进行;
2. 德和学校在师德师风方便具有较好的表现,学校的物质和人文环境较好;
3. 家庭离异是在农村学校学生身上比较突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影响较大;
4. 学校开设家长学校,教师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相关经验指导,一周进行一次培训。
博士生付东兵:
1. 补充德和学校的背景:德和学校以私人捐赠的方式建立的公立学校;
2. 德和学校也存在一些体罚学生的现象与双减政策流于形式的问题。
卢老师:
1. 制度创新:文章是行政制度创新,运用于教育方面需要注意其分析框架是否适用;
2. 制度本身存在局限性,并且制度的累加可能使得问题的解决受到束缚;
3. 关于教师惩戒:文化环境越是落后,对教师惩戒的包容性往往较高;教师惩戒不应当对学生造成较大的直接伤害;
4. 在道德约束、规范约束存在的情况下出台新的教师惩戒条例,条例中教师惩戒的门槛较高意味着教师惩戒的成本也在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原有的问题没有解决。总的来说,出台的政策措施越多,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加,所以制定制度的时候,除了考虑其是否合理、合德、有效、公正等因素外,也需要考虑制度成本;
5. 关于调研体验,学校之间物质、制度方面的差异较小,更多的体现在区域的差异上;农村学生的家庭离异、留守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引起关注;农村学校在师资上较城区学校差异较大,在对农村学校的评估上需要予以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