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十二次学术沙龙
来源: 日期:2023-04-02 浏览:



时间:20234219:00—21:30

主持人:管亚玲

参与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本科生科研助理.



议程一:博士生付东兵领读论文《新时代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理性》


一、论文分享

一、文章主要内容

(一)引言

1、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农村高质量发展、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

1.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2.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三)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

农村教育的功能属性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四)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性

聚焦“学理研究”,理论引领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实施“内部变革”,整体提升农村教育系统的高质量发展

组织“外部保障”,构建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社会支持体系


二、收获:大论文的研究问题

(1)价值与理论: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何在?理论何在?

(2)现状与问题: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如何?有何困境?

(3)路径与策略:如何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师生讨论环节


博士生罗艳华:

文章关注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是农村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我对贵州的农村小学进行的简单调查,发现农村学校确实在不断消失,聚集到县城。对于付东兵的研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对“农村”的范围和边界的定义要清楚;(2)对“高质量”的内涵要进一步界定,要落实到更具体的内容上,要有具体的指标、维度,政策、制度。你的研究包括县城的学校,县城的学校规模比较大,在规模上,硬件上和城市差异不太大,但是具体到教育质量,差异又很大。因此,你研究的路径和策略过于理想化。我个人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是悲观的。有些乡村的小学做得非常好了,但是还是留不住学生,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博士生廖思伦:

我赞同罗师姐的观点。从文章本身来说,它更多的阐述的不是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策略和路径,而是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谈农村教育。二是它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谈农村教育。三是对农村教育的定义比较模糊,区分不够。四是对农村教育的文化辐射功能没有展示出来。


博士生付东兵:

作者确实是从时代表达价值来解读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他确实忽视了人和文化的发展,而是从经济政治角度来谈。关于罗师姐的建议,对农村的定义,有争论,教育部将其界定为县城以外的叫农村,我也认同这个。但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这里,所以没有解释。关于农村教育的消亡,是一部分学者的观点,但是还有一些学者也阐述了农村的价值,比如温铁军,对农村的重要功能和价值做了论述,抛开经济效率,要体现中国特色,农村以及农村教育还得要。关于要不要改农村教育,联系到程老师的观点,农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和城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进行区别,因为农村的人和城市的人对生活和教育的期待不同。


博士生廖思伦:

如果对农村和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加以区分,同样的教育系统有两套标准,是否会存在二元对立的问题?关于农村教育的消亡,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地方,农村和城市在经济形态,物质形态上差别不大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消亡,农村教育也就会消亡,西部相比东部,只是快慢的问题。此外,我认为这篇文章过分夸大了农村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博士生付东兵:

东部部分农村确实实现了城市化,但是中西部还远远没有达到,而且一些农村家长,以后还会返乡。农村确实在瓦解,但是减少并不代表消亡,这只是一个趋势。国际经验,城镇化70%后,就不会再快速发展,城市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城市病,有些人会逆城市化,还要返乡,因此重振乡村,是一个长远战略。从文化上讲,农村文化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能丢失。


程老师:

针对大家对于农村教育未来的发展态度,尤其消亡论,结合你说的高质量发展,你也可以写一篇论文。


博士生杜佳慧:

我读完也想到了效率优先论,文章确实缺失了对人和文化的论述,让人觉得农村在为城市化服务牺牲。对于付老师的研究问题,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快速实现了城镇化,确实牺牲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村的教育,这个选题非常有意义。但是聚焦农村教育高质量和本土化,需要提出一些创新点。


博士生付东兵:

这也确实是我在思考的问题,要从哪些维度和角度研究才能摆脱平庸论述,如何让突显高质量发展特色,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比如要不要做叙事研究。


博士生杜佳慧:

我们经常提文化自信,我觉得农村一直缺乏文化自信,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文化反而和城镇文化存在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农村文化自信是比较重要的一点。这样一说就又陷入到了结构化的悲观论调中。


程老师:

在中国,农村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农村,而是社会结构上的农村,要从城乡二元结构中研究农村,农村不论是从教育结构还是社会结构来看,都是弱势的一方。不论农村的整个机会和资源,还是农业教育,它都是处于一种弱势的状态。因此,讲农村,要从结构和文化两个视角去透视农村。


博士生刘莎:

从弱势群体一方看,农村往城市走,教育焦虑会加重。可以反向逆推,应该让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就会带动教育发展,更多的人不用涌进城市,可以改善农村的教育焦虑。


程老师:

对不同类型的儿童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发展的情况是最差的,甚至留守儿童都比流动儿童发展得要好。因此说明农村教育相对而言是有价值的。


博士生娄琳琳:

我们如何在保留农村精神价值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很多走向城市的农村人,背离了农村,成了城市价值的言说者。很少有人去反哺农村阶层,失去了对农村价值的重视和认可,造成了精英农村人,造成了农村的恶性循环。因此,我更关注的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们怎样去强调农村本身的精神体系?让走出去的农村人如何反哺农村是一个有效的路径,因为这些人更懂农村文化,从而能够实现一个二元融合。


博士生罗艳华:

有不同的农村类型,有些适合继续发展,有些确实在走向消亡,是一个趋势。因此在选择研究案例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农村类型,不能一概而论。


博士生刘晶:

 农村文化文明是有需要发扬和保留的,但是还是存在落后和不文明。并且农村学校消亡确实是一个大趋势,很多农村教育也是落后的,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论文的着力点需要认真思考。很多城市政策很友好,比如武汉,不需要城市户口和房子就能够进入到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这肯定比农村教育质量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论文具价值和新意非常重要。


卢老师:

关于付东兵的论文,首先要把一些概念界定清楚,其次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都没有确定,最后的结论也没有预期。因此,对于论,什么都拿不准,缺乏明确的自己的计划,这样是不够的。你要研究的东西,目前都属于很大的领域,而不是问题。你自己要有想法,大家才能够给你提具体的建议,大家的讨论也是基于农村教育这个大的领域和框架。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你要研究的具体问题是什么,然后再去找具体的理论和方法。比如,程老师讲的,关于对农村衰落的反驳,就是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从某个角度关注农村教育,比如佳慧讲的文化自信,具体的问题和特定的角度,二者需要有一个。


程老师:

首先,东兵一直对农村教育感兴趣,根据卢老师的意见,可以考虑怎么聚焦问题,进一步思考理论框架。从整体上讲,要对研究的方向带着情感体验和价值使命,这是值得肯定的。其次,对于一些问题在理论层面确实没有思考清楚,比如核心概念,中心问题。因此必须要搞清楚教育质量的内涵,再进一步思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搞清楚这些再去思考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它是不是要和城市教育质量有两套标准。这些需要层层演绎,在理论层面思考清楚。最后,与此关联的,比如教育质量观,有生产、结果、需求三种取向观,要讲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质量观的思考上要有突破,要建构比较独特的,甚至带有自己思考的教育质量观的体系。


关于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要不要做一些历史研究,做一些口述史,如果你要作为了解框架,是可以的。但是我不主张你花太多力气,因为农村教育自2000年以来,随着城市化加快,它的发展矛盾非常突出,面临新的挑战,和2000年以前是不一样的。比如城市化中心下,农村教育出现了塌陷连续体。因此,在历史方面不需要做过多赘述,在论文结构中专门论述下现代化推进下农村教育的历史演进过程,要重点论述农村教育的当下价值,是走向消亡还是涅槃重生。


关于理论基础,不需要搞太多。人的全面发展不建议作为理论基础。理论基础要帮助你回答核心问题,帮助你建构分析解决问题的框架,比如系统方法论可以帮助你来审视农村的教育、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包括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可以帮你回答农村和城市教育之间的生态交互以及农村教育之间的生态。

关于你的研究问题,有些是可以研究的,比如学校、教师、学生的问题,但是是不是这些就够了?高质量教育发展到底有哪些维度需要再思考,比如从刚才讲的需求取向,是不是不仅仅限于这些内容?是不是要考虑多元主体对教育质量的需求,以及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协同问题,这些又怎么转化到个案研究中,成为我们的研究工具。


关于研究方法,我不觉得你用三个县,我个人更倾向一个县,去开展更加深入的个案研究。也许单纯从一个经验,在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做出阐述,但是可以找一个做的好的,加以比较,再去思考未来路径,可以让文章更具前瞻性。拿国外做比较,可借鉴性不大,因此,从中国找一个做得好的县域,更具借鉴性。


这篇论文视野比较开阔,不是就农村教育谈农村教育,而是把农村教育放到农村社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的视野中去思考,这一点是值得借鉴的。但是它没有把村教育当下的困境没有描述出来,没有切肤之痛,使得高质量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纸上谈兵。如果你的论文能够结合这两个方面,有所出新,就更好了。


季轩民:

网上有最新的文章推荐看一下。关于大家的争议,关于农村学校的数量在减少这个问题,以我所了解到的,数量虽然在减少,但质量确实在提升,这可以成为未来研究的走向。第一,农村学校城乡一体化的进度如何让,和城市教育的对接如何?第二,相对二元结构,区域整体发展如何?第三,资源获取的力度如何?第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过去如何?



程老师: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思考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这个视角是重要的。农村教育和自身相比,肯定是有进步的,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相对差距是必然越来越大的,这是一个结构性的困惑,这是我们当下思考中一个特别尖锐的问题,做研究时需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硕士生龚丽冰:

从我们那边来看,我家在东部农村,农村年轻教师的比例在增加,外来工子女也在增加,新建学校也比较多,和中西部不一样。关于乡土文化,我们家泉州那边有一套自己的教材,体现了文化自信,但是随着课业的增加,慢慢冲淡了。此外,农村副科的教师缺失严重。最后,就是设备问题,设备比较老。关于师兄的论文,可以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对农村小学的界定要更加具体,因为每个地区都不一样。


博士生廖思伦:

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是目前和城市学生无法比拟的,是一个巨大的鸿沟。这是农村教育最大的危机,这是我切身体会的。比如课外生活,城市学生要丰富很多,再比如关于英语学习,从我自身来说,农村学生是比较不足的。


博士生付东兵:

综合素质农村学生确实落后城市学生,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农村也有农村的强项,比如勤劳艰苦朴素的精神,体力上的优势,但是这些强项也消失了,这是可悲的。这和农村家庭的瓦解,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相关的。农村人所具有的这些品质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如果有所保留,在未来也总是会有助于人的发展。关于罗师姐农村一些学校还不错,有些人返乡学习,这和升学体制有关。


程老师:

这个综合素质的差异是一个事实。因此可以思考,如果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如果要有一个评价指标,那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城市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评是否应该一样?还是要重振农村学生的传统美德?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你思考如何建构农村高质量教育体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是应该纳入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维度和指标?



本科生韩其昌:

农村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其实是政治经济结构上的公平问题。比如课后服务,农村课后服务的质量不容乐观,和城市整齐划一,忽视了农村教师和学生的权益。另外比如幼师计划,需要回县域教书,但是有些人本来就是县域的,就通过幼师计划又回到了发展比较好的县城,但是真正的农村学校被忽视了。因此,农村学校出现的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不要和城市整齐划一,要贴合农村实际。要想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要缩小城乡差异,要从农村的角度看农村。


程老师:

在政策导向方面,有些政策初衷也考虑到了教育公平,考虑到了对农村教育发展有利。但是由于教育发展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它其实最后对农村教育是一种损伤。所以一些教育政策它是不是能够真正促进农村教育发展,还是隐隐约约地以城市为中心,是可以去反思的。所以对于教育政策的导向问题,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教育发展的未来,都是一些值得反思的深层次问题。

总体上看,我们今天对于农村教育问题探讨得还是比较充分,我们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就会有同质化问题,那么农村教育就会被不断地弱化,边缘化。那我们怎样去建构一个比较好的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包括大家讲的维度、评价标准问题,都建立在我们怎么思考农村教育独特性的基础上面,这些问题我都觉得是比较复杂的。总而言之,农村教育问题是千头万绪的,在思考的时候怎么聚焦研究问题是很重要的。高质量发展相对来说是一个模糊的方向,它的内涵、结构都是需要明确的,需要在大家头脑风暴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十三次学术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十一次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