Ø 时间:2023年5月14日19:00-21:30
Ø 参与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科研助理
Ø 主持人:吴静仪
Ø 沙龙议程:
议程一:硕士生马紫涵选题汇报:《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对辅导员专业素质影响的叙事研究》
一、分享环节
1、选题缘由:国家政策对少先队辅导员发展的重视、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的广泛开展、专业学习经历中的思考和体悟。
2、研究内容(文献综述框架)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叙事研究法等。
5、访谈对象的选取
6、论文框架(开展过程、对专业素养的影响、问题与困境、优化策略)。
7、存疑:理论的应用、访谈提纲的编制、文献综述的框架和论文框架。
二、师生讨论环节
博士生罗艳华:
1、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和辅导员专业素质似乎关联性不足。技能大赛大多数是一次性的,而素养是长期养成的。
2、从质性研究方法上看,也许可以将研究主题改为少先队参赛选手的参赛体验研究。
3、建议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博士生付东兵:
1、需要明确专业素质的评价标准。
2、对大赛的举行、项目设计等需要加以介绍。
3、研究对象方面需要增加第三方人员。
博士生卢迎丽:
需要有聚焦点,聚焦于系统地研究大赛参与者的成长体验,或者聚焦于大赛本身。
博士生杜佳慧:
结合质变理论研究,研究关键事件对少先队辅导员素质的影响。
博士生周如川:
肯定了选题价值。建议界定清楚核心概念。结合现实案例,例如辅导员利用新媒体、谈心谈话等方式,进行论文主题的考虑。
博士生廖思伦:
1、从选题来看,大赛中有各种附带功能,能否将扩大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辅导员专业素质这个方面。
2、不建议做叙事研究,可以做质性研究。
博士生王琇:
题目中缺少修饰动词,存在歧义。
卢老师:
1、主要是研究大赛不同阶段对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的影响,研究方法上不是注重叙事研究,而是使用访谈法。
2、研究最好聚焦在选手的成长中,没必要聚焦在大赛本身。
程老师:
1、应该研究大赛本身,研究其流程、主办方意见、评委意见、参赛者体验等方面内容。
2、通过质性研究,选取好的理论视角和批判性的观点,探讨大赛其中的选拔和分配的功能,描绘和揭示各方的意见。
3、在文献综述方面,可以对职业技能本身进行综述。可以综合以上建议进行选择。
议程二:硕士生孙丹红选题汇报:《家校沟通方式对小学生德育效果的影响——以武汉W小学为例》
一、分享环节
1、立论依据:家校沟通是家校合作题中应有之义、信息技术为家校沟通方式带来变革、沟通方式不当导致德育效果不理想、相关研究当下存在空白等。
2、研究意义:W小学在针对学生德育问题进行家校沟通方式的选取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既有个性特征又与同类学校有共性特征,研究成果对于同类学校具有应用价值和启发意义。
3、理论基础:协同理论、共同责任理论等。
4、相关概念界定:家校沟通、家校沟通方式、小学生德育、德育实效。
5、文献综述:家校沟通和合作进行区分、国内外家校沟通方式梳理和总结、对德育实效的研究等。
6、研究方案:说明了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说明了拟解决问题、问题和概念的简化过程。
7、问题:在题目表达、文章内容聚焦、分析情境、理论基础等方面提出了问题。
二、师生讨论环节
博士生刘莎:
1、家校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并不存在包含关系。
2、需要阐述为什么要将德育放在首位?
3、需要考虑调研学校的德育代表性。
4、结构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
5、观察研究不一定准确,学生行为发生改变不一定是家校沟通导致的德育问题。
博士生潘小芳:
1、题目过于具体而理论性似乎不足。
2、文章部分表达需要修改。
3、理论基础过多,需要选择密切相关的一两个理论。
4、家校沟通和家校沟通方式可以整合。文献综述不需要以国别为分。
博士生娄琳琳:
1、赞同小芳师姐的观点,需要精简理论。
2、并认为核心问题是沟通方式的影响,文中似乎有扩大范围的趋势。
博士生付东兵:
1、家校沟通研究颇多,为了增强文章的创新性,可以考虑疫情下家校沟通的现实层面。考虑社交平台上的家校沟通。
2、案例获取方面,获取案例的难度会较大。
孙永敏博士:
1、研究背景可以精简,用两点概括。
2、能否用协同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研究家校沟通。
3、如何辨别是由于家校沟通方式造成的德育效果差异。
4、第四部分和第三部分有些脱节。
博士生罗艳华:
沟通方式也许不能直接影响德育效果。
博士生杜佳慧:
1、需要考虑选题的现实性。
2、在研究中似乎忽略了学生的想法。
卢老师:
1、文章的问题不明确,不建议扩大到德育实效。文章应聚焦到沟通方式的有效性。
2、建议在特殊情况下探讨家校沟通方式的有效性。
3、还是在教师的角度思考该问题更好。
程老师:
1、家校沟通和德育实效的结合是不合适的。建议改为家校沟通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2、建议聚焦问题范围,创新研究方法。
3、考虑扩大关键词。
议程三:博士生杜佳慧论文汇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教育质量观之反思与重建》
一、分享环节
旨在梳理现存教育质量观的类型,分析并批判单一的教育质量观及其认识误区,并进一步提出多元教育质量观。
1、教育质量观的现存类型与认识误区
完美主义的教育质量观和生产主义的教育质量观。
2、教育质量观陷入误区的反思
单一的教育质量观
3、多元教育质量观的提出及其诉求
本体性价值、构造性价值、活动性价值
4、多元教育质量观的建构路径
结合社会教育目标和个人教育目标、平等与效率的结合
二、师生讨论环节
博士生潘小芳:
1、没有交代大多数人的共识观点。
2、完美主义的教育质量观这种说法是否合适。
3、建议打磨标题的凝练性和准确性。凸显高质量背景。
博士生刘晶:
1、肯定了题目的意义。
2、建议考虑不同学段的教育质量观。
3、需要考虑引入的必要性和划分提炼的严谨性。
博士生付东兵:
1、提出了教育质量观划分严谨性的问题。
2、提出了自己对教育质量观的看法。
博士生罗艳华:
1、建议丰富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说明。
2、不太赞同完美主义教育观。
3、认识误区本身就是一种反思,需要调整结构和内容,考虑分析和批判的合理性。
4、需要给出可操作的建议。
博士生娄琳琳:
1、建议将完美主义教育质量观改为精英主义。
2、不能用完美主义解释完美主义。
3、图中没有将教育效率包含在内。
4、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不平衡?
卢老师:
1、文章的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不太合适。
2、做教育观观念变迁的研究可能更好。
3、对质量观的理解略显单薄。
一位师姐:
先要将教育质量观解释清楚。
程老师:
1、要体现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包容的方式,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方式。
2、要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更好地解释教育质量观。
3、增强策略的针对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