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二十一次学术沙龙
来源: 日期:2023-06-11 浏览:

时  间202361119:00—10:00

主持人:刘莎
参与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季轩民博士,在读博士及硕士,本科生科研助理1人。
沙龙议程:

1.王琇同学分享硕士论文:《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2.陈婷丽同学分享硕士论文:《南宁市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机制研究——基于T民族学校的民族志探索》



1.王琇同学分享硕士论文:《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王琇同学从选题缘由、研究内容、研究结论、思考及展望三个部分对论文进行了汇报。


讨论与建议:

刘莎:

1.第一章中每个历史脉络都是从制度坏境分析、主要制度内容、制度主要特征及实际影响来论述的,是否可以总结出每个阶段所呈现的主要特点来做二级标题,这样更直观,也可以更好的体现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

2.全文用了需要理论:多源流理论、路径依赖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国家自主性理论、制度作用理论,感觉有些多了。

3.文章的结构上,第一章是历史脉络,第二章是不是分析历史演变逻辑衔接上更合适一些,然后第三章在对结构进行分析。


娄琳琳:

1.结构上教师工资制度的作用太靠后;

2.多源流之间有交叉,三者之间有何关系,在内容表述上有连带关系;

3.这些理论之间关联性不突出。多源流理论适切性没有提到,路径依赖探讨依赖惯性是否合适。


廖思伦:

1.路径依赖不是理论,只是某个核心特征。

2.历史制度主义强调某一过程的断裂,与历史制度主义的结合还不够,断裂和敏感度欠缺。


卢迎丽:

1.目前研究历史制度主义也是按照这个脉络来分析的,在这个大的理论背景下,但是在后面并没有回应这个理论框架。


程老师:

1.第一种是制度的路径依赖下会产生制度变化,在原来的做法下的不断强化,更加精细化;第二种是思维定式。比如高考制度。在制度归因下,原有价值观产生定式思维,使得制度只能沿着固定道路发展,最后会带来文化锁定效应,再想进行变革会很困难。制度变迁更多是一种延续性,所以不要把路径依赖作为制度变迁的影响力。


罗艳华:

1.对美国的中小学的工资制度的介绍和认识不全。美国是联邦制,它的地区差异的特色不太明显;

2.最后一部分对于好的工资制度的解释较弱,马克思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太贴切。工资制度更多的是对劳动者的激励,从人力资本的理论去谈更合适。


回应:

王琇:认为我国是实践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最全面的。


程老师:

1.第一个是工资效率问题。工资制度的核心没有建立,工资多高是合适的,工资过低会导致稍微优秀的都不愿意当老师了。第二个是公平问题,教师工资内部差异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来解释工资问题不太合适。

2.制度要考虑现实性,从理论走向现实,是理论和现实利益的联系,要考虑制度公平和效率的问题。

3.关于这篇文章历史梳理较清楚,文献很多,但读下来不具体,没有揭示美国工资制度的特点,关于公平和效率问题也没有回应。


王琇:在做文献时,发现这个理论没有用过,所以就选用这个了,但是忽略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我可能只做了一个理念的架构,但制度是需要实施的,这是我这篇文章的欠缺。


付东兵:

1.问题不够聚焦。工资制度为何要变迁,应该是与各个阶段的教育改革是相关的。

2.研究结论中问题和现实的关照不够,比较表层化。对我国的现况做一个介绍,再进行借鉴。


程老师:

1.将美国教师工资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动向联系起来。

2.对中国的教师工资制度也进一步了解。是否有外国对中国教师工资制度的研究,可以借鉴一下。


卢老师:工资制度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可以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借鉴。劳动付出和工资收入的匹配程度也是公平的体现。与人的全面发展也有间接关系,实现人的各方面价值,这个更抽象更哲学,但是对理论功底要求更高。


程老师:第四章和文章主题不太匹配,第五章还需要再深入。建议学术汇报要把观念呈现出来。


2. 陈婷丽同学分享硕士论文:《南宁市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机制研究——基于T民族学校的民族志探索》


陈婷里同学从选题缘由、研究内容、田野回顾三个部分对其论文进行了汇报。


讨论与建议:

刘莎:

1.绪论中核心概念部分,学校教育可以去掉,可在文章其他部分进行说明即可;

2.第二章是对文化传承的介绍,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但内容上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归纳,从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进行论述。第三节中是前两节的再论述。

3.访谈内容的选取上,都是大篇幅的,而且所选取的访谈内容没有突出和普通中小学有什么特别之处。

4.第三章第一节课程设置这部分,是否可以制作图表,将T民族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其他学校的区别更直观的展现出来。

5.理论和论述分节了,在文章中并没有用功能结构主义和多元一体化教育的理论是进行分析。


杜佳慧:

1.文章全文都在谈“文化”,但文化的界定并不突出,文化的概念也不一致。

2.实践机制上感觉没有很好呈现。

3.特殊性不明显,矛盾不突出。

4.理论基础不太能贯穿全文。


陈金平:

1.研究问题应具有普遍性。

2.研究目的和意义不明确。

3.建议构建一套有参考意义的机制和模型出来。


罗艳华:

1.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个核心关键词不够学术化。

2.研究范式不学术。文章中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清晰,概念有混同。3.词源创造是否成立。

4.关键词过长。

5.问题意识缺乏,没有学术建构。


付东兵:

1.“进步’是否合适。

2.问题的提出不明确。建议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背景下。

周如川:

1.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个话语体系,是国家层面在推动的。

2. 对高校民族学生的管理有借鉴意义。


程老师:

1.核心概念较混乱。通篇是少数民族认同教育和爱国教育。国家认同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是有区别的,国家认同教育强调统一性,民族团结教育强调在多样性中融合。

2.研究问题意义不突出。

3.研究方法上要从理论视角去阐释、分析、提炼。

4.要以问题为导向,反思做的不足的地方。


同门分享经验:

陈金平:

1.第一年要多看书、参加沙龙讨论;建议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进行有效阅读。读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第二年要思考做哪方面的研究,要聚焦到真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读与研究相关的书。小论文最好就在框架之内,为大论文打下基础。


潘小芳:

1.多读书,为研究奠定基础。泛读、略读、精读结合起来。做好笔记,方便以后查阅。反复阅读经典书目。

2.持续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3.多学科视野。

4.制定明确的计划。

5.调试情绪,坚持不懈的学习。


杜佳慧:

1.积累感兴趣的主题。

2.完成好老师布置的任务。在某一项的任务中可能会找到兴趣点。

3.利用好课程,将思想和想法融入到课程中。

4.多交流,利于激发和突破。


罗艳华:

1.宿舍选择上宿舍条件西区较好,生活上东区较便捷。

2.博一课程较多。

3.如果没有特别有兴趣的建议跟着导师的研究方向选题。


刘晶:

1.平时积累,多读书多思考。

2.小沙龙是很好的平台,他人的理论和想法会带来启发。

3.教育博士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时间问题,要做好规划。

4.参加课题,可以更多获取一些较前沿的问题。

5.写论文容易出现就事论事。方法就是多读书。

6.要有计划,如期毕业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二十二次学术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二十次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