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二十二次学术沙龙
来源: 日期:2023-06-25 浏览:



时间:20236251900-2130

参与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科研助理

主持人:卢迎丽

沙龙议程:读书分享《学校的变革》1-4

汇报人:娄琳琳、刘莎

一、博士生娄琳琳分享1、2章

(一)作者简介与书籍概况

1、劳伦斯·阿瑟·克雷明(1925——1990

克雷明 1925103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他毕业于纽约市立学院,在哥伦比亚大学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克雷明从1949年起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任教,19741984担任哥伦毕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这使他有机会与当代美国教育思想大师杜威相识,并经常一起交谈教育问题,因而在教育思想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克雷明一生撰写了许多著作,除《学校的变革》外,主要还有:《公共教育》(1976)《美国教育的传统》(1977)、《美国教育》(197019801990)三卷本等。其中,在《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biography)这一概念。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育学院安德森教授曾这样指出:“作为一位多产作家,他撰著了大量一流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是所有学习和研究教育史的人必读的著作。”

19909月,克雷明在纽约去世。

2、本书的价值

《学校的变革》不仅是克雷明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进步主义教育研究领域最为重要、最具权威性的著作。克雷明在书中提出的有关进步主义教育的一系列见解、特别是关于进步主义教育性质的判断,对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相关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些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史学家纷纷撰写书评,予以高度评价。鲁迪赞誉本书为“迄今为止,美国教育史领域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威斯认为该书填补了教育史文献的一个巨大空白。著名教育史学家鲁道夫则称之为“巨变时期美国学校史的开拓之作”。

3、基本内容阐释

本书主要阐述了进步教育运动的历史:兴起于南北战争后的几十年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聚集政治力量,赢得了有组织的教师的支持,对美国公立和私立的学校以及学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20-30年代间分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终瓦解。

克雷明对进步主义教育特质进行分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宏观的角度,即从进步主义教育与外部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它与进步主义运动关系的角度出发,试图在挖掘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进步主义运动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分析进步主义教育的性质。在他看来,进步主义教育本质上是 19 世纪后期兴起的进步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步主义在教育领域中的充分反映。他明确指出: 进步教育开始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的一部分,用以改善19世纪后半期形成的令人困惑的新的都市工业文明。进步教育开始时实际上是教育中的进步主义:一种通过学校去改善个人生活的多方面活动。

4、书籍架构


(二)书籍内容

第一章 公共教育的传统

1.赖斯的批评

1888-1890年,花了三年时间在德国的耶拿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去研究教育学。他从那里带回了关于“教育科学”的相当明确的观点。

1891年花了一年时间宣传他的教育科学,同年12月《论坛》的一篇文章最先为他提供了这个机会。并且佩奇(论坛的编辑)向赖斯提出了一个建议——准备一份有关美国公共教育的第一手评估材料。

1892年初开始了调研,访问了36所城市。同年10月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在赖斯的调查中发现,政党工作人员雇佣未经培训的教师,这些教师只是盲目地让天真无邪的孩子进行协作训练、死记硬背和复述那些毫无意义的冗词。

1893年,在《论坛》上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唤起了人们的行动,使公民感受到“进步学校”所具有的的生机和活力。

2.贺拉斯·曼的开创

赖斯对于美国公共学校教育的揭丑对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人而言,无疑是一剂苦药。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以贺拉斯·曼为开创者,是从19世纪初期开始以建立公立学校,为美国所有青少年儿童免费实施普遍的国民教育为主旨的教育运动。

3.哈里斯维持公立学校教育

1)哈里斯简介

南北战争之后的十年里,一批新教师站到了普及教育运动的前面。其中具有统帅意义的人物是哈里斯。哈里斯是美国教育思想史的一个过渡性的人物,在他生活的时期内,美国进入了早期工业发展阶段。总体来看,哈里斯是彻底唯心的哲学家与杰出实践的教师的结合体。一方面它尽力去掌握黑格尔的《逻辑学》,另一方面它努力使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专业化。

2)哈里斯主要成就

一是他是南北战争前公立教育运动所取得的胜利的伟大巩固者。

二是他最终使公立学校制度合理化了。

3)哈里斯的主要教育观点

l 学校要保持其正规教育的特色就必须:

①必须永远是更大范围的生活教育(一种延续到成年时期的教育)的初级教育;

②学校应该只教一些学生不大可能从交往中学到的知识

③教学大纲应该只包括与学生所生活的那个世界有关的一般理论知识

④学校不准侵犯教会的领地。

l 哈里斯反对卢梭的自然主义理念

学校必须把儿童引向自由而远离他的原始自我,教育应该是培养人才的社会科学,学生应该成为自动的人,能够在他所在的文明社会里行使真正自由的有理性的人。

4)哈里斯的保守性

他的重点是在秩序规定上,而不是在自由上;是在学习上,而不是在游戏上;是在努力上,而不是在兴趣上;他给趋向于形式主义的学校的确切作用下了定义。他坚决反对商业和职业教育,激起变革人士反对。

4.传统教育——进步教育的机会

   这场运动开始就是多元的、常常自相矛盾的,而且总是与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中的进步主义潮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学中,它是作为猛烈反对哲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形式主义的一部分;

在城市中,它更广泛的城市整顿和改革计划的一方面;

在农民中,它成为赞成或反对激进的“土地均分论”的关键。

总之,这场运动既是城市社会改革工作者所要求的“社会教育”,又是农村评论家所要求的“为农村生活服务的学校教育”;既是商会和工会同样要求的职业训练,又是标新立异的教师所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


第二章 教育与工业

1.手工学校的开端——立足于普通教育的观念

1)郎克尔的教育观

他认为在共和国早期,手工训练本就具有智育和体育的双重意蕴,但是由于当下过于专门化的工业制度和过于强调智力训练的公立学校,这种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理想被撕扯变得割裂。所以对于一种新的注重学生均衡发展的教育而言,关键在于手工教学,这将使人们对于工业社会的生活有实际准备。

2)伍德沃德的教育观

他指责公立学校依附于过时的绅士文化的理想。这种旧的教育方式是无用的,因为“对于一个人谋生来说,经常碰到的是不适应而不是适应”,所以他开始了车间教学方面的行动。于他而言,车间教学是不带有职业目标的。所以他所献身的是广泛的和普通的课程,而不是使普通学校的教育目标仅仅是局限于一门具体的手艺。

2.手工学校的发展——立足于职业教育的观念

19世纪80年代里,有一些学校是职业性质的和有职业目的的。

1)奥克蒂姆的手工艺学校

1881年奥克蒂姆在纽约创办了多所手工艺学校。其目的仅仅是用培养合格的熟练工人的技术教学和手工艺教学来代替意义不大的学徒训练。奥克蒂姆指出:车间不再是学习一门手工艺的最佳场所,一些学校就不得不承担起学徒训练的职责。并且奥克蒂姆公开表示他的毕业生可以从事低工资级别的工作。

2)社会对于手工艺学校的矛盾态度

而对于手工艺学校,工会一开始就存在着矛盾心理。大多数组织的确在工业教育中看到了使学校居于实用性的必要,但是也有一些组织站在它的对立面,认为手工艺学校是对于劳工的敌意,这不利于劳工的工资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

3)矛盾调和

敌对主要表现在全国教育制造商协会和美国劳工联合会。1906年全国工业教育促进协会成立,逐渐调和了二者的矛盾。1910年起美国劳工联合会支持职业教育。

3.职业教育农村化发展——农业学校的建立(19世纪90年代前)

1)农业教育的呼声

随着人民党在政治上的失势,教育改革似乎立刻增加了新的活力,到处都能听到要求“改组学校”的呼声。这些呼声大都涉及共同的问题——即农村教育是缺想象力的和不切实际的;教授的书本内容太多,与生适联系的内容太少:教人离开农村到城市去;只有大量增加农业课程,才能拯救它。

呼声包括,农村新闻记者华莱士和霍尔德;一些组织,如全国保护农业社、美国农业联合会、美国权益会等;农学院。

2)农业教育的课程

l 学院课程

1897年到1901间,农业试验站协会的教学法委员会设计出了统一的农业课本,去代替农工学院大有差异的临时凑合的教材。这个课程把农业分成几部分,并在大纲里安排了四年制农学院的教学时间。

l 中等和初等教育课程

美国农学院和农业试验站协会教学法委员会,在 1902 年提出的一份报告中讨论了,农业中学、普通乡镇中学的中级农业课程问题。两年后(1904年),这个教学法委员会进行广泛宣传,要求农村公立学校进行农业教学。它的努力结果是把农业教学确定在哈里斯有关初等教学大纲广义的文化概念之内。

尽管农村和城市有互不相容的传统,但不可避免的是,更广泛的工业教育运动最终将促便城市和农村联合。农业教育和工业教育这两股潮流,在20世纪最初几年趋于平行发展。由于全国工业教育促进协会起了很好的作用,1906年以后,这两股潮流开始汇合在一起。农业教育和工业教育团体,在国会中一起采用疏通议员的方法,以便达到共同的目标——使联邦职业教育议案得以通过。

4.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发展

1910年多利弗提出议案,要求把原来的两种议案要求整合进一项议案,分别是要求联邦支持中等学校农业、家政学以及机械技术方面的教学;要求联邦支持农学院领导下的推广工作。

一场关于“是否应由联邦支持职业教育的斗争”由此拉开序幕!直到1917年《史密斯-休士法案》的通过,该斗争才以联邦政府通过立法支持职业教育而结束。(1910——1917

这个法案的颁布奠定了美国联邦职业教育立法体系的基础,是美国的第一部职业教育法,确定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标志着美国联邦--地方三级政府合作发展职业教育模式的确立,加快了职业教育的进程并使得职业教育标准化。


二、博士生刘莎分享3、4章

第三章 文化与社区

1.“社会服务社”的成立

19世纪80年代,出于对工业社会各种令人震惊的状况的反应,英国建立了一些社会服务社。代表:汤因比公寓。

2.学校应与现实世界加强联系

·亚当斯认为学校不应将所有重点都放在阅读和书写上,应该像社会服务社一样,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并对生产制度最终变得仁慈产生影响。

使年轻人更深刻、更人道地理解工业世界,并理解他们是其中的一部分;

除手工训练和家政学外,要那些准备去工厂的儿童了解工业史和各种劳动之间的关系。

.......

3.美国儿童局

童工法和教育改革之间的联系是社会服务社工作者早期不断注意的一个问题,尤其是赫尔会所的一个问题。

儿童局这个概念是沃尔德和凯利首创的,任务是调查所有有关美国各个阶级儿童福利和儿童生活的问题。

美国儿童局的建立,代表了社会工作这一职业的胜利,它并不能帮助社会化教育,只能标志社会化教育概念实质化。

4.移民美国化

1)移民特点发生变化

1880年以前,大多移民来自西欧和北欧。向内迁移,定居大西洋中部、中西部和西北部各州的富饶地区;

19世纪80年代,来自南欧和东欧移民上升,倾向于留在城市,聚居在拥挤不堪的贫民区。

2)根本问题

财富、腐败以及上流阶层不愿同穷人一起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理想。

3)教育(移民美国化)

.......

5.农村教育改革

1)贝利——倡导农村生活

农业不仅是民主的基石,而且是仁爱、道德和正义的基础。

科学方法——试验、实验室工作和师范农庄,寻找一些真正可靠的农业原理。

自然研究教学法:解决人与土地和农村分离,让学生在车间、田野和花园里主动学习,从生活中得到启示。

未来学校:这种学校专为农村开设;协调各方。

.......

6.进步教育

实质上把教育看成了政治的附属物。

进步的精神最终是一种教育家的精神,独特贡献最终属于社会上有责任心的、主张教育改革的教师。

进步主义者基本上是温和主义者。

他们感觉到了社会问题,但他们需要时间


第四章 科学、达尔文主义和教育

1.斯宾塞

斯宾塞的《社会静态学》、《综合哲学》的出版,其理论不仅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而且大胆地基于新的进化论,其著作以对自然规律的普遍观察为依据,认为改革是枉然的,坚决反对公共教育或国民教育,支持私立学校。

《教育论》:认为理想的教育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2.萨姆纳

达尔文主义的拥护者,认为权力者是因为他们是最适合的人,支持学校课程改革,但对改革持悲观态度。

提倡科学和选修制,反对进步主义;

支持有限的义务教育,对公共教育存有偏见,认为教育是社会秩序的一个保证;

3.沃德

认为教育是万应灵药,认为科学的、大众的和普及的教育,可能是进步的主要动力进步主义的全部体现

平均主义者,认为人的智力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

环境决定论者,强调普遍潜力,不愿强调一定的限度。

4.斯莫尔

《社会研究概论》(1894年)中的教育观较保守,强调学校应限于对青年传递人类的智慧。

改变:把学校当作改善社会运动的先锋。

现代生活:互相依赖、合作、进步。

5.美国新心理学的诞生

6.桑代克

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 :科学方法与进化学说的结合。

“效果率”:即易于“打上标记”的联结与特定情境联系的任何反应结果都是满意的。

主张:①人性是许多“原始倾向”,能被用来行善或作恶,它们是靠学习产生的;②批判保守达尔文主义,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并且能变得更好;③通过训练迁移研究,否定了某些学科“训练”价值的假设;

7.杜威的《学校与社会》

主张一种社会改良主义的新教育,这种教育可能会产生用人际关系来衡量的社会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区别。

社会起到了学校教育的作用。

在工业主义影响下,教育一定要变革,学校需要承担对传统的农村生活起教育作用的一切方面,斥责旧学校方法呆板、课程划一,应将重心转移到儿童身上,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改善大社会,使其更有价值、更可爱、更和谐。

.......


三、师生交流讨论

刘莎:

1、了解到美国学校变革的历史;

2、需要更多的学习教育家的成果;

3、学校是作为政治手段存在的,教育理论变成政治理论;

4、对杜威教育目的观点感触比较深,教育应该是无目的的,不应该过分强调分数。我国教育并不成功,仍旧是僵化、落后、无效的。


娄琳琳:

1、本书力图从更广泛的历史背景下,看各方面发展对进步主义教育的作用,但并没有阐述进步主义教育本身的原则等;

2、学校变革需要自由、民主的空间;

3、回应刘莎,指出杜威反对斯宾塞的教育目的观,杜威坚持儿童中心而不是完全为未来做准备,是在未来与现在之间寻找调和,追求看得到的未来,但不同于斯宾塞对未来做准备的观点。


程老师:

1、从这本书看到美国社会与中国社会一样曾经面临社会的重大转型。在这种背景下,理想的教育理念也难以落实。

2、劳伦斯认为教育是社会改良的一部分,甚或是排头兵、试验场。

3、这本书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的关系,我国教育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了,但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相对成功的,由此思考我国为什么不可以教育与社会改革协同发展?


刘晶:

1、关注第二章,对书中提到的“手工训练”较感兴趣,感觉理念较好但后来被职业教育取代,思考此应该与美国的社会背景相关。

2、我国正在致力于实现职业与普通教育融通,但目前顶层设计存在较多矛盾,仍处于起步阶段。


程老师回应刘晶:

1、“手工训练”不能概括这个理念,而是一种“自由职业教育”,个体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职业能力,而是要让职业教育服务于人的成长,通过“手”的训练来促进“脑”的发展。杜威指出,职业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技能训练,而是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科学原理,以为民主社会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该理念主导了欧美的教育,不同于我国“手”“脑”分离的职业教育。


卢迎丽:

1、对比中美教育历史,对我国的教育前景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2、思考我国有没有一以贯之的研究成就?如主体性教育之后?与之相关的研究论题究竟有什么?

3、我国教育心理学好像没有太大进展。由此思考,我国教育学科建设还是很弱的;

4、家庭教育大热背后的原因??


程老师回应卢迎丽:

1、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在哪里?美国社会有很大的活力,存在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以“双语教育”为例。美国社会可以较好的回应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有利于教育需求转化为教育行动,但我国缺少应对社会变化的灵活性,不像市场经济那么灵活,依旧墨守陈规,表现为主体需求难以反应到学校中去。

2、思考:《职业教育法》的颁布背景,此法案颁布之前有大量的成功尝试,最后把该法案制度化。


付东兵:

1、中国目前与19世纪--20世纪的美国存在相似之处,美国社会存在自主探索路径,但我国这方面是缺失的,以我国农村教育为例;

2、关于创新性人才培养,要释放广大民众的创新活力;

3、我国农村教育仍存在较大问题,除了处于农村的中小学教育,还包括存在较多农村学生的城市薄弱学校。

4、从文中获取资料来思考我国农村教育改革;


程老师回应付东兵:

1、该书中阐述农村教育,将其看作是美德的基础,指出美国课程建设密切联系农村的实际情况,由此思考我国农村教育课程建设,是否要开发自然科学课程?由此发现,可通过比较教育研究来深入思考该问题;

2、美国农村教育活力在于社区的活力,但我国农村社区缺乏活力,建议要从社区角度来思考农村教育振兴问题,思考两者间的联系。


吴静仪:

1、透过美国学校变革实践了解到美国社会对教育做出的努力。


张媛媛:

1、这本书以美国为个案进行教育史研究,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中分析,指出教育从历史中获取了资源,表明进步主义教育具有历史性、多样性的;

2、同时,了解到该运动内部也存在一些分化;

3、关于“特许学校”,了解到美国私营公司为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但我国是否少了市场力量的参与,导致公立学校变革相对滞缓。


程老师回应张媛媛:

1、“特许学校”并不是主流的改革方案,主要应该是将学校交给具有创新性能力的校长或专业人士手中来推动学校变革。

2、我国教育市场化已经被批判了,因为它激化了教育不公,我国市场机制很不完善,关于市场机制如何服务于教育这个问题仍未找到较好解决方案。


程老师总结:

1、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标志
1)从精英教育向社会(世俗)教育转型——强调教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2)学校功能变化,从儿童适应学校向学校适应儿童转型

3)从阶层教育向平等、民主教育转型(经验共享、合作、培养民主技能、技能训练、闲暇教育等,要满足公民多方面的需求)

4)从脱离现实的教育向联系现实经验的教育转型(我国依旧以书本知识为主,此类知识是不断调整变化的)

2、改革是怎么发生的?

1)变革的主体是社会而非政府,社会自组织、活力较强

2)存在创新性的个体(赫尔会所提供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

3)管理机制:由外行人管理的民主选举机制


程老师补充:

1、了解美国19世纪到20世纪的教育转型历程,有助于理解我国教育现代化,打牢教育基础。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二十三次学术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二十一次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