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二十四次学术沙龙
来源: 日期:2023-07-09 浏览:


时间:2023791900-2130

参与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科研助理

主持人:周如川

沙龙议程:

1.硕士生龚丽冰论文领读:《互文性:女性就业政策文本的变迁与实践》
2.
硕士生吴静仪论文领读:《英国的寒门贵子研究——以霍加特奖学金男孩为考察中心》

汇报人:龚丽冰、吴静仪


议题一:硕士生龚丽冰论文领读:《互文性:女性就业政策文本的变迁与实践》


(一)分享环节

1.问题提出

2.方法选择

3.分析解读

4.启发运用


(二)师生讨论环节

廖思伦:

1.文章整体写的比较好,发在女子学院学报有点亏。

2.互文性,在菲尔克拉夫著作第四章单独拿出一章论述,但文章把互文性作为最主要的部分来写,理论运用还不是特别适当,费氏话语实践是讲建构什么,讲文本就是什么的问题,讲实践就是剖析意识形态和霸权,讲背后更为宏观的理论阐释。

3.费氏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批评福柯,二是批判xxx,共同缺失了话语背后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话语实践的三个向度。

4.费氏理论有较大张力,可以用于更多理论研究,参考19年《教育研究》刊物上的《我国产教融合政策的生产、分配与消费——话语分析的视角》。


罗艳华:

1. 文章呈现的社会实践还是弱了一些,社会学视角弱了一些,比如女性注意,教育政策文本,社会互动的关系缺乏更深的理论连接和分析。

2. 部分学者认为,社会给女性就业政策越多关照、越多差异化的照顾、扶持和保护,反而对女性的就业可能会更困难。男性没有各种假期,退休更久,男性更能吃苦耐劳,在职场上更有优势。

3. 职业天花板效应,女性从事医生、文秘特定类型的工作类型,晋升方面男性更多,文章没有深入分析晋升方面对女性的排斥,女性更容易遭受职场的天花板。


程老师回应:

1. 思伦拓展了分析方法和话语分析的理论认知,艳华从比较实际的角度分析了文章的短板。

2. 女性保护不存在过度问题,比如产假、平等进入、退休年龄,现在的保护是最基本的,不存在经济学家经常批评的福利保障越高就越不利,比如最低工资使得老板更不愿意招收工人。对女子的保护、男女平权方面还没作到“充分”,需要一些最基本的保障,文章还未深入思考女性就业,在职场矛盾是多方面的问题,当下女性在职场的进入、退休都不平等。

3. 女性发展天花板问题,未来女性就业政策修订,需要关照如何打破天花板,提高女性在政府机构县处级以上岗位、各级管理层、女性校长的比例等。

4. 互文性独特的价值和视角还没有展现,互文性删掉几乎不用做太多修订依然成立,互文性带些干扰不如删掉。


刘莎:

1. 女性在职场进入、发展、退出不太公平的,女性就业文本存在模糊界定,比如以三峡大学为例,辅导员留校都是男生,社会普遍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24小时开机,各种突发情况,更适合抗压能力强的男性,政策看上去公平,但实践上不公平。

2. 三孩政策虽然给了支持,但会影响女性在结婚和生育愿望,会影响女性的就业率。国家希望生育率可以提高,但是并不一定鼓励到女性愿意生育。


程老师回应:女性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生育,人的精力有限,职场发展越好,越会少要孩子、晚要孩子。重点在于女性减少了生育这个结果你怎么看,是惋惜,还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女性存在是为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龙应台说孩子读书的目的是多些选择的机会,社会导向而已是要给女性增加更多机会,提供过她们所珍视的、理想的生活的机会。如果各方面压力大,就没有人愿意生孩子。


廖思伦回应:辅导员队伍当中,女性比例太多了。用了四个省份的样本,女性和男性是7:3,说明辅导员队伍中男性还是比较多的,需要女性力量介入。


程老师回应:直接写不要女性是违法的,大部分设置关卡、障碍,隐性的、潜规则可以,说出来、写出来会被拍出来坐实证据,但是不写出来,潜在层面倾向于要男员工。教育领域比如小学领域女性化比较多,教育研究领域,女性研究人员比例和数量逐渐超越男性。教育领域招了越来越多女学生,有越来越多女员工,女性面临越来越大的歧视,毕业答辩都是女学生,男导师视角就是为什么没有男生来读,女导师就是能力本位,不在乎毕业生都是女学生。在撰写自己那篇《体制化与个体抗争:高校女性学者日常生活研究》文章,也会感觉到女性学者在高校很容易走向职业发展高原区,没有办法突破,资源也有限,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


周如川回应:以自己学校招聘辅导员为例,直接写招聘男性曾被投诉,后来学校招聘文本改为适合男性报考,须入驻男生宿舍,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暗示,广大考生也知道报哪里系列了。但也有个困惑,博士生答辩女生居多,但是博导还是男性居多。这么多女性进入教育领域做学生、做老师,但未来毕业成长后,在社会上展露头角的男性还是居多?


程老师回应女性就业、晋升发展弱势现象的原因:

1. 文化偏见。晋升的机会,培训的机会,性别偏见,学院女同志都比较优秀、比较努力,但涉及到晋升高级职称、竞聘院长、副院长,更多青睐于男性,更多是文化偏好已经形成,高校是理性文化,和感性文化不一样的,理性文化尤其是理工科,更多适合男性成长。

2. 社会网络。个人发展受专业网络人际关系,涉及核心利益中,维护她的利益代她发声,学术委员会的领导大多是男性,关照的群体也是男性。

3. 社交圈。女性相对狭窄,男性社交、饮酒等对男性更多机会。

4. 结构性问题。发展成长障碍不是女性个人的问题,是结构问题,资源分配、性别分配有男女差异。


罗艳华回应:人口减少,出生率降低担忧,生育下降并不是危机,是人的意识、观念进步,过去经济是人口红利,廉价的劳动力,人口红利只是对资本家、工厂有益,间接对政府有益,并不是对个体家庭有利,总体来说是个好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程老师回应:出生率担忧也是有道理的,避免未富先老,下一代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供养他们的人越来越少,养老金的数字无法兑现,国家发展需要有人创造财富,不仅资本家需要,社会国家也是需要充分的劳动力。但是这个问题不能算到女性头上,不能说女性就业政策越好就导致女性不愿意生育,不要把政策弄的太好。衍生的一系列问题是源于以往治理水平低而带来的社会问题。


卢迎丽:文章存在一定的问题,用了三维分析框架又被框架所限制,分析来看有些脱离前边政策文本存在的问题,文本需要服务于实践,但是没有服务,没有看到理论服务实践。


程老师回应:文章形式上很好,文本有解读理论视角和分析有机融合,但是具体读来有点空,没有把女性就业问题、现实问题,讲的更透一些,有启发的观点更多一点就会更好,在回应现实问题方面,抽象话语分析更清楚明白方面有所欠缺。


杜佳慧:互文性,强调了文本的历史性,但是没有推进很好的解决问题,是否能用互文性理论,解释政策没有解决问题,比如越减越负担重,反推是否可以,新的文本出现没有解决以往问题,是否有些悖论在。


程老师回应:

1. 减负也出台了不少政策,减负做文本分析,也可以分析为何难以落地,看看话语分析能否对这个问题给些可能的答案。

2. 文本的分析不能解决实践问题,只是文本分析,不是实践分析。头脑中预想的,就像写论文一样提出了几个实践路径,在理论上正确,但是在实践上如何是不得而知的。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做起来就会出现很多制约。女性作为就业者存在哪些期待,德育政策对中国教育承担的使命、任务、期待,又进行了哪些身份建构,为何实践上走形,不是文本分析能解决的问题。



议题二:硕士生吴静仪论文领读:《英国的“寒门贵子”研究——以霍加特“奖学金男孩”为考察中心》

(一)分享环节

一、从寒门贵子问题谈起

二、霍加特的奖学金男孩研究

三、奖学金男孩之于阶层流动的

文化研究尝试

四、讨论:奖学金男孩对底层文

化资本理论的一种补充

五、问题和讨论


(二)师生讨论环节

周如川:结合寒门贵子、走出乡土等主题,推荐拓展阅读王兆鑫的两篇文章:《寒门学子的突围:国内外第一代大学生研究评述》《“走出乡土”_农村第一代大学生的自我民族志_王兆鑫》


娄琳琳:

1. 文化上的对抗,失去了阶级,回不去阶级。教育带有维护上层文化的角色,寒门也成为上层文化的背书者,上层文化冲击底层群体。

2. 通过大众化教育形成这种问题,回看我国的寒门贵子是否在流动中面临冲击问题。清北容易产生自卑和低效能感,霍加特认为教育存在,金字塔顶端的人很少人来自底层,精英到底多少人来自底层,李小英认为一个清北掩盖了多少县域教育的瑕疵,很多底层学生被遗弃。霍加特希望通过大众教育解决这个问题,大众教育到来,教育成为人力资本信号,比拼的反而是哪所学校的学历层次,寒门贵子接受的是哪一层次的教育。

3. 寒门子弟应该回归原始阶级,解决问题。他们是否愿意回去?能不能回去?回去了到底有没有用?寒门回去的意义,回去的文化意义到底在哪里?

4. 推荐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寒门子弟上大学——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美国的贫困学生分为两类,寒门幸运儿适应了精英文化,双重贫困生完全从贫困的学校上升到了精英大学,但没有归属感。


杜佳慧:

1. 文章和我的研究比较接近,写作范式值得学习,比较研究和对比拓宽了视野,以人物观点的写作方式,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2. 从个体上升到群体的意识,过于强调个体能动性,关注到低教育成就的学生。

3. 希望能培养出热忱的少数人,而不是有知识的少数人。建议方面,没有悲观主义的倾向。

4. 大众文化影响到我们,我们需要有辨别意识,批判素养,反思性、自反性,调研中孩子刷手机,对信息接收缺乏辨别。

5. 霍加特的文化概念,还是一种阶层文化。中国文化有不同类型,比如应试文化、竞争文化、制度文化。

6. 文化失衡,调研主体存在失衡,国内外奖学金文化和读书的料,也有文化失衡。高学业成就者文化失衡是结果性的,低成就是过程性的,是认同上产生的危机感。成功突破阶层,怎么应对,怎么面对。


程老师回应:赞成佳慧观点,工人阶层教育,低学业者被抖音、短视频、网络文化所裹挟,容易受到随机信息的主导,要培养批判的素养,对主流价值观批判的素养,对消费文化,对功利主义思想保持警惕和批判的态度。


王健怡:

量化分析,459份样本,建立四类寒门贵子验证,验证是否存在底层文化样本:

1. 底层文化没有被验证,努力的品质不属于底层学生所特有。努力是高竞争的中国教育场域中学生的共性(“内卷”、“鸡娃”等现象)。但努力的心性品质依然是寒门子弟实现学业逆袭的重要因素。

2. 政府部门的资助能直接改善寒门学子经济资本先赋性不足的问题,为寒门学子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支持。


程老师:

1. 奖学金男孩、读书的料的语境,在中西有个文化的对比,不同社会主要有三种文化,一是精英文化,受过高等教育的聪明的有抱负的一类群体拥有的文化,二是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大多数人拥有的,三是底层文化,处境不利的一群人。

2. 英国欧洲国家也有漫长的历史,文化形成过程,光荣革命没有通过革命流血的洗礼,贵族精英文化还有很大影响,折射到教育上,英国纪录片《交换学校》,从英国公学(贵族学校)和底层学校分别挑选3个学生,公学学生训练贵族闲暇爱好,如何管理形象,打高尔夫、喝下午茶、社交礼仪,举手投足从容不迫,体现出贵族的气质,就像洛克《教育漫话》礼仪和德行教育,贵族学校还残留着培养绅士强大教育传统,和平民学校不一样,且这种教育和中国的差别很大,中国从来没有在风度、仪表、谈吐、礼仪付出如此大的努力。

3. 西方占据主导的还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底层文化有较大差异。中国文化中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都追求知识和道德。底层学生进入精英大学,更多是知识面差别,不是文化差异,比较统一化和大众化,精英和底层并不突出,同英国法国对精英、大众文化的区分不同,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来说,教育不公平表现在潜在的文化差异,形式上机会均等。中国特点文化上没什么差异,主要是机会差异,质量不均衡,机会不均等,造成寒门贵子比例急剧下降。


卢老师:

1. 寒门贵子说法有问题。寒门为什么一定要出贵子,出了贵子是否就变成豪门,都变成豪门就没有寒门了。不太可能把所有寒门变成豪门,最多贵子“入赘”豪门,其实还没改变阶级状况和不平等。

2. 豪门和寒门相对而生。没有寒门就没有豪门,相对稳定时期,社会阶层结构相对稳定,不接受阶层固化,整个社会阶层趋向于自我复制,文化再生产、阶层再生产,都是再生产的过程,每一个阶层和集团都趋于自我复制,社会结构也趋于稳定。

3. 寒门出贵子,就会导致豪门出贱人。一定阶层的人数都是固定的,帕累托的理论,下层进入上层后,必然要有上层进入下层,寒门出贵子,必有一个豪门出贱人,就公平吗?社会有偏见,喜欢看豪门出贱人,但是也不公平。

4. 说法本身就是落后的。不是寒门出贵子,也不是豪门出贱人,要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杜威“自由的公民”,我们培养的目标不是“贵子”,不是把家从寒门变成寒门,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所有人比较平等,社会地位收入差不多。现实中和理想中都不可能把寒门都培养成贵子,封建社会残余思想总要把人区分为贵贱,我们要打破这种贵贱的区分,也不能让贵子出人头地后,反过来压榨寒门。

5. 跳出话语本身的陷阱。好的社会是橄榄型的,扩大中间阶层,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程老师:寒门贵子能吸引眼球,不是学术语言,某种程度抓眼球的,“你懂的”,不是谨慎的学术语言,但是有时候这个词出来迅速获得认同,约定俗成就这么用。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二十五次学术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二十三次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