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二十八次学术沙龙
来源: 日期:2023-08-20 浏览:



时间:2023820 1900-2130

参与人员:程老师、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科研助理

主持人陈嘉杰

沙龙议程:

多元主体参与学校治理的变革研究:来自汉铁初级中学的个案

议题一:第一章 以共治求善治:教育治理的理论基础(廖思伦)

议题二:第二章 赋权与参与:五大主体共治的理念设计(付东兵)

议题三:第三章 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专业治理(卢迎丽)



议题一:第一章 以共治求善治:教育治理的理论基础(廖思伦)



(一)分享环节

第一节 社会参与: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治理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教育治理的理论探索

第四节 学校利益相关者


(二)师生讨论环节

娄琳琳提出:

1.治理概念出场太晚,是否能调整一下小节的顺序。2.标题上应该更加确切一些。


刘晶提出:

1.能否将“社会参与: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为多元主体参与。2.内容上更聚焦于基础教育治理。


罗艳华提出:

1.社会参与和利益相关者等内容在后面内容都涉及到,是否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比如将第一节和第四节都删掉。

廖思伦提问:如何将教育治理写出特点?


程老师回复:

本章的教育治理、社会参与的内涵、表现形式都表述得比较清晰。但建议对结构进行调整。首先要将理论探索放在前面,治理都要谈到社会参与,在治理的背景下引出社会参与,将社会参与调整到第三部分。其中学校利益的相关者部分指出相关者有哪些讲清楚。将重点放在探索市场、社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放到第二章。简单来说,就是先引出治理的理论,再引出教育治理的理论,在其中引出社会参与,融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关系,再引出学校利益的相关者。


同时,从社会参与的角度讲教育治理有一定的新意,可以将社会参与看做是教育治理的重点突破方向,至于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可以从市场、政府、社会三个方面去探索。学界对教育治理结构的关注不足,我们应理清三者的关系,去明确教育治理结构的问题,合理的结构才有合理的制度才有合理的教育权力责任分担。可以通过探索国外的高校治理结果,参考一下国外高校董事会是如何形成的?其治理结构又是如何确定的。


我们还需要注意,市场机制是一种效率机制,不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这个机制中,大家可以平等参与,多方力量相互协商,社会协商的力量很大。基础教育是否有一个办学和管理学校教育的模式?中国的基础教育也是政府主导的,对私立教育也是比较防范的。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管理过程中,市场机制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哪些方面可以发挥市场的效率机制,哪些方面可以让社会去做,哪些方面可以让政府去主导。具体的方面的研究和思考还是不够的。治理结构问题很重要。对于教育治理,要理清三者的关系,去明确治理结构的问题,只有在合理的结构下,我们才可能有合理的制度,才能有合理的教育权力分担。国外的高校也有董事会、校长,高校董事会是怎么来的?治理结构是怎么确定的?政府、社会、校长之间是怎么划分关系的?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议题二:第二章 赋权与参与:五大主体共治的理念设计(付东兵)



(一)分享环节

第一节 开放的学校系统观

第二节 校长角色的变革

第三节 学校文化的重建

第四节 五大主体治理的优势互补


(二)师生讨论环节

杜佳慧提出:

1.前两个部分不要联系实践,否则前后章节内容会有重复。


卢迎丽提出:

1.引言部分精简一下,内容表述不够清晰;2.能否补充一点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


程老师提出:

该章的前两节讲的内容,其他学校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是共性问题。因此前两节应多从理论上探讨,尤其是不要让人认为是在帮校长唱赞歌、贴金。后面章节的内容可以联系实践多点。


同时,本章节中开放的学校系统观没有讲得很深入。尤其是对组织的理解,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组织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一开始被当做一种工具,到看做是有机的系统,再到看成开放的系统。学校是不断与外部组织交换信息、交换能量的,它和过去的比较封闭的学校系统,有什么差异?封闭的系统中,教育对象是学生。开放的系统中,教育对象是学生、家长等多元对象,这些对象都是带着过去的教育印记进入学校网络的。我们现在的学校组织系统,相对于过去有所进步,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开放的学校系统观是什么,学校要交换的到底是什么?交换什么信息?学校应该有一个反馈机制,根据社会和家长的需求来调节教育的手段和目标,成为一个自组织的机构和系统,是一个具有适应环境挑战和变化的不断演进的自我学习的系统。开放系统观和社会网络观是相互交织的。


所以,在第一部分,我们深入思考开放的学校系统观到底是什么?封闭的、简单的学校系统是不适合社会发展的。以养金鱼为例解释和类比了我们现在的封闭的学校系统观。开放的学校系统观讲的是当下的学校组织的一种比较彻底的变革,它和我们讲的开放的社会是有关系的。


最后,教育博士要将管理学、社会管理学等基础理论要学扎实一些。


罗艳华提出:

1.各章节的风格差异比较大。2.具体内容上,第二章应该是理论上的、理想层面的建构,至于具体的操作、措施应该放在后面的部分。3.是否可以将学校作为组织,将它的生存、发展、演变、变革是如何资源的输入、供给的融入文中。4.是否可以将第四节调整至第二节?5.各章节的内容还是有不少重复,是否可以再进行调整?


程老师回应:

章是确定的,但章下面的小节都是可以讨论和调整的。五大主体下有制度的变革、文化的变革,两个变革能够发生其实依赖于校长角色的变革,所以将校长角色的变革放在前面。


刘莎提出:

1.校长角色变革应该还有其他类型,是否应该有一个整体的介绍?2.第三节的学校文化重建,学校变革除了文化重建还有制度重建,这和组织重建是否一个类型?

程老师回应: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建议相互之间多进行交流。具体制度的变革并不是很重要的,比如弹性下班、将考核和成绩绑定等等。一个制度更加民主还是更加集权,主要是受到组织结构影响的。“能够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制度解决;能够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开会解决”。能够用调整结构来改变的,就不需要用制度去解决。我们可以多关注组织结构的问题。



议题三:第三章 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专业治理(卢迎丽)



(一)分享环节

第一节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环境营造

第二节 教师的团队协作

第三节 教师的知识分享

第四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二)师生讨论环节

娄琳琳提出:

1.前面的部分用的是第三者的视角,后面却又换了一个视角,能否增加一个说明来转换视角。


杜佳慧提出:

1.调查部分似乎有所缺失?文章没有看到具体的内容。2.该部分有实践探索部分,她负责的部分也有实践探索部分。前后的态度可能有所不同,统稿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修改。

罗艳华提出:1.教师知识分享部分的调查内容不够完整,相对于前面的内容显得单薄,可以补充一些内容。2.第二节选取的某校长个人发展案例和标题的团队协作的契合度不够,能否换一个更好的案例。


付东兵提出:

1.是否需要在第一节补充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意义?2.教师在比赛过程中促使教师形成教学团队,是否选择这种类型的案例更加合适?


程老师总结:

对实践素材要进行加工和提炼,只是进行事实性材料的堆砌没有太大意义,我们可以收集教师的读书报告和反思进行提炼,也可以在备课组材料中提炼出备课组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同时,在实践案例的选用方面也不太恰当,在教师的团队协作部分放进学生团队建设不太合适,只将某校长的个体成长案例放进来也不够。这里提到的师徒结对,在很多地方都在实行,我们要写出研究的色彩,两者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学到了什么,怎么学到的,纽带是什么样子的?理论来说,师徒结对的影响非常深远,特点是什么?弱点是什么?通过研究两对师徒来回答:师傅给徒弟提供了什么?徒弟学到了什么?师徒怎么互动的?师傅是不是只有输出?有没有成长?要讲个体的成长过程,要讲他人怎么影响个体,也要个体怎么影响别人,不能只有一条线。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适当增加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在开学后组织团队去汉铁初中进行1-2次的访谈。到中学进行访谈也是一种历练,一种研究方式,我们应该重视并认真完成。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二十九次学术小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第二十七次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