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秋季第五次学术小沙龙
来源: 日期:2023-10-15 浏览:



时间:202310151900-2130

参与人员:程老师、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科研助理

主持人:王健怡

沙龙议程:


读书分享:《政治、市场与学校》第1-4章,领读人:龚丽冰、卢迎丽、王健怡


一、分享环节

(一)硕士生龚丽冰:前言、第一章、第二章

前言简介

1.作者简介:约翰·E·邱伯(John E.Chubb)、泰力·M·默

2.书籍简介:写作背景、建构方式、逻辑推演

3.内容结构



第一章 问题的根源

1.理想的体系

u 梳理教育体系化的进程

u 目前改革注定失败原因:未能解除关键问题——直接民主制度控制下的制度。

2.理想的体系: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主旨——学业优异

3.为什么教育制度被忽视:被故意忽视的政治原因&被无意识遗漏的自身原因

4.一丝希望:科尔曼

5.本研究理论思路:研究不单着眼于校内事务或者学校附近的问题,更应该关注大范围的环境条件。


第二章 以制度理论的视角分析学校


1.权力的特征

u 公立学校:民主制度通过公众选举和任命管理机构配置决策权力,拥有公众威权。“赢家”拥有合法权力,“输家”被迫接受和资助。这种公共权威的实质是集中的,并且是强迫性的,只要遵守规则赢得相当的民众支持,就可以拥有。

u 私立学校:民主制度下的公众权威价值观、推广应用和强迫性的权力,在市场制度下了无痕迹。因为个人和群体更加关注眼前的目标,通过自愿交换达成目的,并获利。

2.权力的服务对象

u 公立学校:民主制度通过公众选举和任命管理机构配置决策权力,权力的服务对象是选民,选民的意见影响学校的运作,学校必须接受社会给予他们的一切。

u 私立学校:家长和学生没有权力控制、干涉学校的运作,但市场制度更能保证他们作为教育消费者的中心地位和影响力。

3.优化的权力

u 公立学校:民主管理制度下的科层制和层级化管理,不管社会和学校是否认同,一概将公共权威的价值观强加于学校,认为学校的自主权不利于解决问题,即学校没有优化的自主权。

u 私立学校:市场制度下的非中心化和自主决策,让学校不拘于严格的层级化控制,拥有更多来自技术方面、管理层方面和消费者满意度方面的组织结构优化动力,即拥有更多的优化自主权,此外还可以通过自然选择,淘汰那些忽略市场信号的学校组织。

4.学校的组织形式

u 公立学校:

1)教职员工:通过教师工会参与集体协商,看似支持教师的自主权,但实际上将教师的自主权与校长的管理权相对立,而不是为了学校的独立,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2)学校目标:既要满足教育政策和实践,又要满足其他条令,过于庞杂;不能从一而终。

3)管理机制:以公共权威为导向,最高领导者是高层权威。

4)教学实践:以符合政治要求为导向,教师专业性削弱,遵守强令规定,并接受监督,如填写表格,汇报工作情况。

u 私立学校:

1)教职员工:校长具有雇佣和开除教师的权力,教师可以自由参与工会,但主要还是教学。

2)学校目标:作为群体,目标多元并存;作为个体,拥有一定份额的市场,较为简单集中。

3)管理机制:以学校发展为导向,校长可以是领导者,也可以将权力适当下放。

4)实际工作:以满足教育消费者为导向,作为群体,教学侧重点多元化,作为个体,教学组织具有一贯性——坚定的目标、前后连贯的教学实践。

5.集中化趋势和变量


结论与思考


(二)博士生卢迎丽:第三章

本章的核心问题:优效学校何以优效?

本章的写作逻辑:对比逻辑(优效学校于低效学校)、实证调研

1.何以判定学校为优效:学术成就能较公正地评估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与将来的经济创造力

2.评价方式:学校教育调查(HSB——阅读理解、词汇、写作、数学和科学,同一批学生(二、四年级),将他们提高的成绩作为参照系数。

3.结论:优效学校的目标更明确,更显学术雄心,它们的校长是强大的教育领导者,它们的课程在学术方面实力雄厚,它们的课堂更有纪律,更少官僚作风。除了学校组织方式的不同,还存在更基本的、学校之间的不同因素,如学生能力或家庭价值观。

4.思考:



(三)硕士生王健怡:第四章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三大因素

1.学校经济资源

u 学生成就上升较大的学校对学生的人均支出比学生成就上升低的学校多20%。学校经济资源增加的主要不同不是教师获得了更高的工资,而是学校招聘了更多的老师。

2.学校规模

3.家庭背景:家庭收入、父母所受教育水平、父母职业、家庭学习工具、教育期望

u 社会经济地位(SES值) :用以区分最好学习和最差学校的学生体(学生的人种组成)。

统计分析学生成就的主要决定因素

1.因变量:学生的学业成就

2.自变量:学生能力、家庭背景、同学影响、学校资源、学校组织

3.研究结果:研究结果不仅说明一个组织良好的学校,不管学生能力和背景如何,能对学生成就的变化产生重要意义。甚至学校的影响与每个学生自己家庭的影响一样大。如果其他因素全部相同,学生似乎真正能从组织优效的学校获益。

学校组织方式和学校政策

1.目的:确定学校组织通过学术实践和政策所起作用的程度。

2.研究设计:设计一项新的缩减的学校组织系数,代表原系数中全部四个主要维度。

3.研究结论:缩减的学校组织衡量系数与综合衡量系数概念上升十分接近。

两种系数都认为:

一所优效学校的特征是:有学术重点、有强有力的教育领导、共同决定事情、高水平的职业化程度和教师间的合作,以及学生对纪律的尊重。

一所优效是一个紧密编织的团队或队伍。

两者对学生成就原因的分析都得出相似的结论:学校组织、方式是决定学生成就的最大因素。

4.总结


5.思考



二、师生讨论环节

博士生娄琳琳:

1. 教育的市场取向会带来不公。

2. 书中区分低效和高效学校的标准过于单一,忽视了人其他方面的发展。



程老师:

1. 美国社会的基本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当时人们认为学校办失败了主要是学校用政治管控的逻辑在办。我们在今天也很难认同按照办企业的方式来办学校。

2. 在关注改革的大背景里面,对美国教育历史的梳理,认为20c80s已经是第三场教育改革了。之前的两场教育改革主要是政治诉求所驱动的,第三场主要是教育质量、国际竞争驱动的。

3. 本书对于学校组织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教育委员会与我们所讲的教育局差不多功能相似。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教育管理的体制、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体制的要素有帮助,知道研究学校组织、制度从何处着手。

4. 本书对于有效学校做了一个翔实的综述。好学校与坏学校之间的差异何在?本书通过数据、模型等得出了结论。已有的研究指出家庭社会背景对于学生成绩、受教育机会影响特别大,本书作者不否认这些影响。我们平常认为,家庭弱势学生更多的学校更有可能成为薄弱学校。本书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学校组织的影响超过了家庭的影响,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原生家庭的不足,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有效的学校组织包括学校高质量教职员工、强有力的领导、学术性课程(提前为大学开设的课程,如AP课程)等等因素,高质量的学术性课程是优绩学校的关键。这对于中国建设高质量学校、高质量教育有一定意义。



博士生王琇:

1.本书以制度主义的逻辑,联想到自己的硕士论文是历史制度主义。认为本书结论隐喻了一些路径依赖:美国改革不成功是因为没有涉及到科层制这一关键制度。思考引发科层制制度变迁的关键结点可能是:美国在科技发展上落后,在测评上表现比较低。

2.美国公立学校的科层制度是否值得我们借鉴、长期关注?两国都曾面临相同的困境,但实际上我们具有更大的问题:各省之间存在竞争机制。

3.作者的研究存在一定问题,假设和研究方法不完全具有说服力。占地面积、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对学校规模息息相关,不能仅用学生人数衡量。



程老师:

1. 制度分析的方法可以通过多学科进行,可以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不同的学科来开展。本书是制度分析,但不是历史制度主义。首先是经济学,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其次,社会学方面,周雪光《组织社会学》想解释为什么制度趋同?实际上两类学校都受到科层制影响。而历史制度主义更多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是从时间的变迁中挖掘制度的依赖与突破等等。我们的教育深深受到科举制、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本书是比较制度的逻辑(社会学家普特南):同一社会背景下两种不同的制度。

2. 科层制是现代组织里无法被消除的,具有规范化、专门化、规章化、制度化等优点。关键是要不要让权力太过于中心化。在学校自主权上,本书认为私立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公立学校先天不足。

3. 学校的规模主要是指学生人数,占地面积等归为办学条件。认为书中的结论还是比较贴近实际的。



本科生韩其昌:

1.依据政治、市场两者与学校的关系谈“双减”,认为这两个体系之间没有太明确的界限。双减在驱逐教育的资本化和市场化,让教育回归原点,同时也在增加学校的压力。上学期调研结果发现,课后服务变相成为补习,学校的负担并未减轻。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场域,在双减之后,学校的竞争一定会加剧。再加上中高考的影响,学校升学率的导向会更明显,科层制发挥的空间变得更大。

2.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研究,有一定的年代烙印。后期对于优效学校有新的定义,情感、创新等维度可能更能有效衡量学校。



程老师:

1. 中国的路径依赖与美国截然不同。中国的思维定势,要去除资本化,推行公立学校。美国认为政府、公立学校比较低效,是市场、自主权等方面的不足。学校教育应该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

2. 本书对于“有效学校”有综述性作用,我们国家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影响比较小,样本也不充足。我们的教育需要定量化、科学化的研究。



博士生杜佳慧:

1. 目前的双减形成了一种看台效应。应该要改革评价的方式。

2. 国外的学校有权力把钱用于聘用老师,但中国没有人事权。大规模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在人事运用方面有差别。我们的师生比比较固定,在小规模学校里,干部任用的兼任可能会增加教师的事务性。

3. 校长的权力较小。学校拆灯事件。



程老师:

1. 双减是典型的用政治逻辑来干预市场选择。从长期来看,难以为继,负面作用肯定会大于正面作用。

2. 教育制度本身有问题,市场只是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而服务。首先要改变教育制度自身。

3. 关于师生比,有能力的校长能凭借与教育局的关系争取到更有能力的教师。中国的特色,更多是看人下菜,好学校和差学校在经济、用人上有很大的差异。



博士生付东兵:

1. 中国的办学自主权主要受到政府权力的影响,国外是民主制度。美国的科层制和我们的科层制不一样,美国是分权,中国是集权。

2. 美国认为外部环境对于学校影响没那么大,但我们国家由于城乡不均衡,学校外部环境对于学校发展影响较大。



程老师:

1. 实际上政府权力的运作会受到社会组织的影响,对于民主管理制度、学校治理有更好的认识。如:涉及到教师利益的时候,需要经历一个和这些组织进行反复博弈的过程。

2. 美国学校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美国学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房产税,可能一条马路相隔就具有很大差异。应对:联邦层面的救助,周层面转移支付的体系可以弥补不足。但是由于受到所在社区、学生来源的影响,教育质量、学校氛围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



博士生罗艳华:

1. 本书观点与自身调研结论较符合,很认同。美国改革中存在的原因中国也存在——改革中缺乏对制度的关注。学校嵌套在政府的管控下,自主性低。

2. 学校不仅是政府控制下的组织,还是区域间竞争的绩效目标。尤其是高考的升学率,是政府目标的体现。如果高考考不好,不仅是校长要被问责,局长也要被问责。教育局不仅要管学校,还是政府的分支部门,直接听令政府的管控。

3. 优效学校方面,私立学校会比公立学校办得更好,比公立学校更追求家长的满意度。很多研究表明,学校规模、班级规模对于学生成绩有影响,学校规模与学生成绩呈倒u型。大规模学校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如:校园欺凌。



程老师:

1. 美国学区和行政规划有很大区别。

2. 私立学校更有钱且能自由支配,用于激励老师、学生的资金更多,如设置奖学金。

3. 赞成学校规模与学生成绩呈倒u型。



博士生陈嘉杰:

1. 高兆明老师的道德失范研究涉及到很多制度方面的问题,我们很多的问题还是要回到制度上。

道德失范现象与学校制度之间是否有联系?

2. 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中国的民办大学和中国的公办大学之间在资金、自主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学校制度是否是学校内部能够解决的?



程老师:

1. 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的问题。中国的公立教育办得更好,是因为校长能获得更多资源的支持,在高等教育阶段尤其如此。民办教育能够有突破的主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私立高中走高端路线,国际化办学。

2. 我们首先需要比较有活力的市场经济,而不仅仅是政府主导的。如此民办教育才有比较好的发展。

3. 推荐《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秋季第六次学术小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秋季第四次学术小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