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年11月5日19:00-21:30
参与人员:程老师、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科研助理
主持人:温钰槟
沙龙议程:
读书分享:《教育问题史》,领读人:王琇、陈嘉杰
一、分享环节
(一)博士生王琇: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1.书籍和作者简介
《教育问题史》是西方教育史领域第一本以问题为研究主线的教育史著作,在教育史学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1947年出版,1966年再版。
作者是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教育史学家、高等教育家布鲁巴克。从1928年起到1958年,布鲁巴克一直在耶鲁大学任教,1934年晋升副教授,1946年晋升为教授,主要讲授教育哲学和教育史等课程。
2.《教育问题史》一书章节内容的编排
3. 书籍的特点及局限性
特点:第一,教育史研究方法新的开拓,以问题为研究主线;
第二,强调教育史研究的现实价值和借鉴作用;
第三,凸显出教育问题的历史轮廓;
第四,资料文献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局限性:1、偏重美国教育史资料,可以被看做一本美国教育问题史;
2、没有将“幼儿教育”列出专章,仅在“初等教育”这一章的最后进行一些论述。
第一章 教育目的
u 教育目的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广义的、综合的教育目的,面向广泛的群体。
二是狭义的、有限度的教育目的,适用于特定的个体或群体,本章主要论述广义的教育目的。
第二章 政治与教育
u 探究在历史上教育模式和规模是怎样随着不同政体的兴衰而变化
第三章 国家主义与教育
u 在每一个国家里,国家主义意识得到培养,从而激发了民众的巨大力量,这有利于解决国内问题。国家主义意识的膨胀,导致国家之间的相互冲突,以及引起国际对抗和争端,这都只是偶然现象。
u 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看,国家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具有相同之处,它对学校的课程和教育管理等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博士生陈嘉杰: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第四章 经济与教育
问题的起源 问题的演变
1. 贯穿于经济与教育的问题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却在学校课程课程中没能置于突出的地位。是为什么?
为什么实用科目和职业科目不如普通文化科目那么受到重视?
为什么教育的兴衰周期变化,不仅与经济的周期变化相对应,而且甚至是完全一致呢?
教育必须进行多方面调整以适应人们的各种谋生需要吗?
2. 谈论基于经济视角下教育的兴衰并得出以下结论
(1)教育发展依赖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教育对经济的能动作用开始呈现:19世界末的丹麦和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墨西哥,通过教育改革和创新,使本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益最大化,通过挖掘教育本身的力量使他们自己能够从萧条的经济困境中摆脱出来。
(3)教育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创新性的事业。
3. 思考与小结:
经济对教育的作用,首先体现在经济是教育得以产生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学校教育。在19世纪之前,教育的兴盛与社会财富的多少密切相关、兴衰同步。但工业革命使得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制度方面。中产阶级利用手中的财富打败了封建贵族后,再次试图使用经济财富谋得政治权利,控制学校教育(中学)的教育目的(升学而不是生活),垄断能够实现阶层跨越的教育内容。
第五章 教育哲学
1.哲学是教育变革的路标
教育与伦理学:教育涉及人的发展目的引出了“什么是善的目的?”“什么是善?”。
教育与认识论:教育如何确定知识的真实性引出了“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真理?”。
教育与形而上:教育是为了人的现世还是来世引出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的天性是可教的吗?”。
2.谈论问题的演变
对诡辩主义、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托马斯主义、新教主义、自然主义、感觉唯实主义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浪漫主义、观念主义、唯实主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和实验主义诸多流派进行简单的概括。
3.思考与小结
哲学是教育变革的路标。哲学变革引领着教育变革,从苏格拉底到康德与黑格尔,这种引领作用尤其明显。但是,随着科学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哲学的引领作用逐渐被其他学科所分割,如心理学、人类学、生物学(进化论)、社会学(阶层论)等等。从福禄贝尔开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在杜威那里达到了一个巅峰,正如杜威的观点:教育本身就是目的。此后,不同的教育流派基于现实社会潮流的变幻和对杜威教育哲学思想的反思,提出了自己对教育的改革思想,但这种思想与前面的唯实主义、自然主义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黑格尔所言:历史发展是具有连贯性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问题也从关注形上学问题转向现实问题、具体问题,教育学家逐渐摆脱了哲学家的身份,但这并不是说,教育学研究被局限于教育学学科领域内,而是说,教育学家首先是一名教育学家,而不是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等。
教育哲学的现代指向是关注现实世界而非先验世界,过去关注上帝转向关注作为类的人(尼采说:“上帝已死。”让哲学转向关注作为类的人),再转向关注具体的、个体的人(福柯说:“上帝死了,人也死了。”使哲学转向关注作为个体的人)。原因在于,先验的存在和作为类的人都是难以掌握的,只有处于具体场景中的、作为个体的人,才具有把握的可能性。对人的天性的探索便是很好的例子,人类对人性善恶的探索持续了两千多年,得出的结论却是人的天性是难以确定的,唯一的共识是每个人的天性可能都存在差异。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问题中的最大困难:如何对学习的精准方法进行探索?
(1)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是如何起作用的?
(2)学习的心理动机如何产生?
(3)学习过程是否存在个性差异?个性差异能否进行测量?
(4)心理功能是否进行存在标准?(“进行”二字可能是误译?)
(5)心理功能的标准能否作为心理卫生的依据?
(补充说明:田友谊老师认为,中国所说的“教育”在美国的语境中是“学习”。根据这个理解,无怪乎作者认为对学习的有效研究是教育问题中的最大困难。)
2. 基于心理学流派谈论问题的演变(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一、官能心理学
二、形式训练与学习迁移
三、经验心理学
四、联想与统觉
五、发生心理学
六、机能主义心理学
七、行为主义心理学
八、完形心理学
九、认知学习心理学
十、精神分析心理学
十一、社会心理学
阶段二:十二、心理测量与个别差异
3. 小结
第一阶段:回顾20世纪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思想流派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兴起、衰落、再兴起的过程。如统觉在联结主义中得到延续,联结主义又与迁移或“条件作用”以及更新的认知学习相关;完形心理学是唯一对原子论持批评态度的学派,曾与整体主义如心理分析和社会动力学派相互渗透。到20世纪50年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结果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家争鸣”的,这也是近代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阶段:
二、师生讨论环节
程老师:
1.这本书非常详实,和一般的教育史不同。这本书按照主题划分,对研究某一类的教育问题有益,它提供在某一主题中大量的密集的信息,类似于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工具书,对我们研究一些基本的教育问题等勾勒出一个非常好的历史线索。
博士生陈嘉杰:
1.职业歧视和学历歧视的问题主要是上层阶层操控教育的结果。在美国这种歧视没有中国那么明显。在中国的环境中,学历歧视和职业歧视尤为明显。官方对学校划分了等级、划分了大学的排名,老百姓好像并没有意识到。
2.排名制度使得学校处于竞争的状态而不是相互协作的状态,老百姓还比较认可。受害者还认为这是合理的,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3.分数是一个货币,分数可以换得身份、地位、尊严和未来的美好。
博士生娄琳琳:
1.柯林斯《文凭社会》中强调文凭是一种通行货币。
2.职业教育本身作用不大,职业教育不如学徒制等工作经验带来的职业能力更高,职业教育并不是教育发展的重心,职业教育本身并不能带来一定的声望,不能带来一定的发展。
3.职业教育的实用价值并不是很大。程老师文章中曾说到,当我们很早进行分流时候,他们的竞争力并不是很大。
程老师回应:
1.学历歧视有精英阶层的控制,学历歧视有一些文化的关系,教育将人分了等级。一开始人类社会分成两种,一种是理性的,一种是劳作的。劳心和劳力,理智和欲望的区分与当时社会的等级联系在一起的。学历、文凭的含金量和社会的分化和阶层是联系在一起的。职业教育培育劳动者,普通教育尤其是精英教育培育劳心者,为社会发展服务。
2.无论在阶层社会还是当下,社会容易出现分工,由于工作性质不同,有的工作声誉是很高的,有的则不是。现在的工作性质依旧有这样的分化。
3.柯林斯提出一些劳动接近政治劳动,一些接近劳力,各有不同的价值。
4.阶层的分化越来越凝固。有了等级主义观念等,我们的制度就围绕这些观念建立了一些歧视性的制度。职业教育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人地位的改善作用不高。
博士生王琇:
1.学历歧视在东西方都是一样的,《精英的傲慢》中讲到学历歧视,讲到在美国文凭歧视非常普通,他们认为个人通过个人努力去获得文凭、获得好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是非常普遍的。美国那里大学文凭的获得也没有那么的公平。
2.文凭歧视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认可,也是我们的组织认可的。
程老师回应:
1.在美国,学历歧视有一些文化惯性,和社会阶层的文化喜好和社会分层联系在一起,名校在找工作、升迁等方面得到更多的青睐和机会是不可避免的。在表面上美国比较温和,但是它保留着一种可能性,能力可以也十分重要。中国就将学历歧视建构成了一种制度,这让社会竞争丧失活力。其实在美国或者其他地方,只要有人,就会有一些权力的贪婪和误用等问题。
2.学历的信号理论。虽然学历不能完全等同于能力,但是社会学中的信号理论认为比较稀缺的文凭暗示着比较高的能力。但是,在任何时候,这都不应该构建成制度,对于这种心理的倾向我们要持有批判态度。
博士生卢因丽:
1.哲学是紧扣着我们时代发展的,在当时转向的时代,人的理性得到了发展,哲学也是同步的,二者是一个并进的过程。
2.政治与教育。从动态层面,政治理解为权力的斗争。从静态层面,政治理解为国家意志的表达。政体是国家的体制,是一种组织的方式。
程老师:
1.现在讲现代化,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还是教育上,都要融入这个世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的教育它不会是封闭的。
博士生杜佳慧:
1.该书主题鲜明,它是一种问题和问题相互连接的,是递进的,后面问题都在寻求前面问题的解答。
2.在经济与教育中提到劳工组织对于教育的态度,她认为劳动阶级要么就是对于教育的期待非常高,要么非常低,要么放弃。
3.在制度层面上,教育制度的设计并没有关注到劳动阶级,没有把符合劳动阶级的制度设计出来,去发挥他们的优势。
程老师回应:
1. 不同意博士生杜佳慧“美国的教育走在问题之前”这个观点。程老师强调一个普遍的教育事实:社会变迁总是走在教育的前面。
2. 美国对社会变迁反应得比较迅速。
3.17、18世纪以来,大家都认为人的本性都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教育要让人的本性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没有为无产阶级建立一种学校,因为很难。很多生存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大家认为是在生活中学的,而不是在学校里面学的。基础教育阶段,为无产阶级设置的教育是比较少的。
博士生杜佳慧补充:
1. 自身对“教育先行”的理解有误
程老师回应:
1. 二战后,优先发展教育,“教育先行”出现比较偶然。在20世纪之前,教育为未来社会培育人是很难的。
博士生廖思伦:
1. 该书是分专题的,和十二所联合师范写的《教育学基础》一书的基本原理相似。
2. 第一学历制度化问题在制度之间是有冲突的。(程老师回应:并不是要建构一种法律制度,而是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大家经常性的一种做法。)
3. 第一学历制度化是一种认知的惯性,是一种非正确的认知。
4. 学历歧视和学历偏见在国内和国外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在我国非常严重,是因为我们在古代就讲究士农工商,我国的学历歧视也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找寻一些原因。
博士生周如川:
1. 近期微博热搜,名校985研究生由于第一学历受到很多比较好的企业的一些拒绝。
2. 很多的优秀毕业生并不愿意去职业院校,因为师资不足、社会认同不高。这也因为职业院校在我国办学历史短,没有较好的沉淀。
3. 职业教育社会认同不够还因为它的学生群体的自我认同不是很高。职业教育不管是政策层面还是国家层面上,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其实真正教育的极大发展要根植于经济。中国的经济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教育还没有跟上。所以,从国家层面推动十分有必要。
程老师:
1. 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对于跨学科的同学,推荐《教育问题史》这本书,这是打下教育学基础的一本书。
博士生付东兵:
1.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在古代和工业社会前期,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还是比较单一的。工业化之后,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导致了经济和教育的关系变成了非线性的关系。
2. 我国教育与经济造成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非常复杂的一种状态。
程老师回应:
1. 本书从教育史的观点阐述,最新的发展没有谈到。
博士生刘莎:
1. 关于主体性的问题。卢梭《爱弥儿》中这个观念就已经存在了。
2. 关于政治与教育。很多时候,政治与教育间关系很微妙,社会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常常会通过政治手段,在教育上改革。但是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只是起到了一个缓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