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秋季第十一次学术小沙龙
来源: 日期:2023-11-26 浏览:




时间:202311261900-2200

参与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科研助理

主持人:杜佳慧

沙龙议程:

1.读书分享:《教育问题史》,领读人,陈姗姗、娄琳琳
2.
研究计划汇报:学校变革下家庭教育应对的阶层差异,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汇报人,易欢欢



一、陈姗姗、娄琳琳分享《教育问题史》


汇报内容:

第十六章:师范教育

第十七章: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

第十八章:教育管理与教育视导

第十九章:学校与社会进步


师生讨论环节:


博士生陈嘉杰:通过梳理非升即走的政策,结合《教育问题史》理解学术自由问题

观点:德布鲁巴克认为美国在大学在前期的时候,它是不存在自由的,然后是普遍被教会所控制,但是我在看这个书的时候,认为不是他说的这种这么简单的分期,我觉得情况还是比他说的复杂一些。

我就开始对美国大学主要是研究型大学,主要是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对美国学术自由的发展进化,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1636年成立的时候,它其实是叫剑桥学院,它是模仿英国剑桥大学模式,它也不是说教会成立的,是由政府机构、民众、集团、商人等他们这些去共同筹资成立的。成立之后,后来因为当时政府机构成立还是司法机构成立的,当时这个机构没有钱,他说好了给这么多钱他不给,搞到后来办不下去。后来就有一个叫哈佛约翰的一个人牧师,他就把他的钱给捐出来了,因为他是牧师的工资是很高的,他当时把这钱捐出来,所以那时候剑桥学院就改名叫哈佛学院,到后面才开始改名为哈佛大学。因此,学校哈佛学院当的时候到底受了宗教有多少影响呢?我个人觉得影响也不是很大,如果说它其实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在哈佛学院它成立的时候,我觉得他在学校内部来说的话,还是相当自由的,因为当时最早那个时候好像就只有一个校长,后来好像只招了9名学生,一个校长,后面等到过一段时间就学生多了,后来招了两个这种所谓的研究生做助理,才有了这种所谓的助教,还不是专职老师,只是校长不在学校的时候,这两个老这两个学生充当了老师工作,校长在学校还是由校长来教学的。说这个时候就是说宗教控制的学校或者说学校这个时候,整个时期殖民时期都说受到宗教的影响非常大,我是觉得是有的。但如果说把学校给控制到的话,我觉得还不是这么简单。所以我觉得美国它的这种自由的文化传统,它可能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他在大学的办学的过程中,大学的成立的这个时期它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由于后来资金投入方的角色改变,比如说之前在殖民时期主要是宗教在投资,所以因为经费来源的原因,他就受到了宗教的影响比较大。后面过一段时间,他又受到了商人的捐助,比如说自家的大学就是石油大亨捐的,他就受到商人的影响比较大,后来又到了我们熟悉的政府管控的时间,比如说我们苏联前前苏联卫星发射,引起大家对美国教育反思,后来政府就开始不断的去接管教育,再到现在的这种其实我觉得美国大学它的教育办学话语权,从明面上来说,它可能是主要受到资本投资发展影响的,但除了这个影响之外,他始终有一种自抗争的力量。美国大学它在一开始它可能就存在一种所谓的自由的追求,或者有自由的文化传统,而在自由的文化传统之下,它是不断的与这种投资方进行了这种抗争。比如成立这种教师学会、教育学会、教师工会,这都不是投资方决定的,他不是说宗教、政府、商人、企业能够决定,这是一种针对董事会的对立的组织,它就是学校自制的一个很好的体现,所以我还可能不是随着阅读的一些作者的想法,我可能还不是特别的去认同布鲁巴克对美国自由的看法,从一开始的没有自由就走向了后来的自由,整个历史划分大概可以这么分,但是我觉得可能情况还要更复杂一些。


博士生卢迎丽:2

1.中西方它是有很多异同的地方的,第一个就是多种学校模式共存,如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但是所不同之处是我们公私立教育差异,与美国不一样的。像是美国公立教育可能相对来说是不那么好的,但是私立教育相对整体办的会更好一些,它的优效学校数量会更多一些,中国公立教育不错,但是私立教育尤其是凸显出来的这种私立高等教育,它是相对来说就不太好。我们可以从文化制度等等各个层面来去解答这样一个问题,然后我觉得一个新的视角,比如说说从持续的这样一个视角来去思考来去解答这种差异,也还是蛮有意思的。比如学校制度它出现的时间的差异,如美国私立学校先开始,然后推行公立学校运动建立起来,中国是建国之后是到改革开放以来推倒重组,先开始建立公立,然后办私立学校,这样一个差异会对他们学校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感觉思考一下也还是有点意思的。

2.权力的上下移动。在权力变迁中,变化的特征是难放易收,需要考虑权力上下移动的合理性,寻找一种更加平衡的解决方法,就是从制度层面去思考如何去协调。


卢老师;美国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情况、中美教育发展不同之处。

观点:美国大学的发展、私立强于公立。美国大学的发展很有特点,是一种野蛮生长起来,殖民时期有9所大学,随着新教育运动与征地法案发展很多大学,整体发展的很快的,美国对大学的发展比较重视,私立院校它始终是和公立院校并驾齐驱的,甚至在美国的话,私立院校是强于公立院校,美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是很少的,私立大学要比公立大学要强的国家,其他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公立大学要强一点。国家对大学它控制的是比较严一点,比如说英国的话,你比如说牛津剑桥的话,其实他也受到了政府的很大的影响,它名义上可能不属于公立大学,但是实际上它的经费的绝大数绝大多数的来源都是来源于政府,所以这和美国的私立大学是不太一样。美国的私立大学的绝大部分的经费的话,它是自筹的,就来自于捐来自于自己的一些经营,比如说像普林斯顿大学自己的基金会,它这种基金的运作就是可以满足他所有的这种需要的,这个是美国一个很特殊的情况。

观点:美国大学发展是利用一种市场和社会的这种机制来发展对高等教育,这样的条件跟其他国家是不具备的,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国家不具备的。美国大学发展不是靠国家的拨款,也不是靠政府的拨款。

观点: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发展的不太好。无论是从pisa测验来讲的话,它的水平一般,特别是公立基础教育,受限于财政,地方的公立学校的经费是严重不足。美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私立学校那么发达,特别是高中中学,大学预科性质的这种中学它比较少,所以美国这个有名的中学实体中学比较少。一些法案的提出没有实现他所提出来的目标,没有解决他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联邦政府的教育部他对下面的中小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而且越来越大,受制于经费差异。所以办学方式上的一些差异性,如办学方式、学校架构基本上都趋同了这不是好的趋势。这说明是教育活力减少了。

观点:我们国家的教育经费不断增长的,不断增长,家长重视教育的,教育趋势是逐渐改善。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组织结构和体系等管理的制度机制上的一些问题,缺乏一定活力,尤其是中层方面的活力缺乏。
某些学校是做得很好,大家都有所耳,学校下面的老师可能老师也是做得很好的,因为我做班主任的话,我接触了很多优秀的班主任,我是真觉得真觉得他们做得非常好,优秀的老师,优秀的班主任,优秀的校长,甚至也有很多办得很好的学校,但是到了一个地区的一个层面,县级市级这样一个层面的,就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中国的中小学缺乏活力是在于什么?是在于他的中层,既不在职基层,也不在高层,在于中层,因为中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群体,他们也有自身的利益,这种管理特别是技术性管理,也就是马克斯·韦伯的讲的庞大的官僚系统,官僚主义、官僚集团,但是这个体制怎么能在打破它,我们公司没有想到好的办法,包括我就讲这些讲讲的这些。


博士生陈嘉杰提问:高等教育办得好,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卢老师回应:外来人才的吸引。

美国的大学有很多的包括老师,包括学生,他都是来自于外国,美国本身是个移民国家,所以通过政治文化上的吸引力,要把全世界优秀的人才都吸引过去,包括给予优厚的条件,甚至给美国的入职的资格的话,谁不愿意去。

程老师补充:美国确实就是外来的移民,美国的精英中,尤其是科研精英中还是扮演了很大的作用,对他们本国的人才能够构成一种有力的补充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说任何一个国家它的他的一个创造,他绝对不可能只是建立在外来这种人才的基础上,不可能靠外了的人才撑起来的,培养创造性的人才绝对离不开基础教育的支持。

美国基础教育的真相是什么?美国基础教育的真相是它们区别特别大,分化特别大,差异特别大,Gap特别大,不同学校之间的校际差距,区域差距,公立和私立学校的质量差距还很大。可以说美国最好的学校可能在美国,最差的中小学也在美国。

此外美国的社会阶层差异很大是吧?尤其最弱势的那些城市平民,生活在城市贫民窟的那些人,这些人甚至他们的平均寿命也很短,家庭、社会恶习等很糟糕。底层孩子特别容易成为社会犯罪、社会毒品、社会暴力的一个受害品。所以这是我们说它最差的学校可能在美国最差的学校。另外一方面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最好的学校也在美国,美国优秀的高中孩子可以像科学家做研究那样去学习,掌握科技最新的进步,能够在实验室里面亲自去动手,能够造火箭,这些中学生,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的很多的大学的大学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其实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多样化,在于它的两极分化,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它一直要搞公平,要降低在学校范围内教育带来的阶层分化的扩大与固化。相对来讲中国的学校的差距,与美国相比的话,它的多样性、差异性都没有美国那么大,主要是均质化同质化的问题。



二、研究计划汇报:学校变革下家庭教育应对的阶层差异,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汇报人,易欢欢



汇报内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价值、文献综述与述评、研究目标、思路与内容、研究重难点、研究大纲


潘小芳博士:

1题目中“家庭教育应对”这个概念,现有研究没有人以它作为关键词来成文。


2.
研究缘起:不同阶层家庭的教育应对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写家校社共育所出现的问题,二者关系不大。建议简单的引出所讲的阶层到底有哪些,然后他们在教育应对上有哪些,他们存在哪些共同的困境,然后他们又由于他们所处的阶层不的差异,然后他们又有哪些差异性的问题?

3.“必须体认家庭在中国文化价值领域中独特而重要的意义”这一句话,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得合理的社会流动,这个话应该是第二点当中。这也就是不同阶层的家长他共同的教育诉求或者教育需要。然后在达成这一教育获得的过程当中,不同的家长他由于自身的阶层认知视野的差异性,又有哪些不同的教育应对方式。

4.综述:缺少对于这种阶层划分的研究的综述,导致后面出现的中产阶层劳工弱势阶层划分就感觉比较随意。比如说家庭的经济状况,收入所所依据的这样一个划分,劳工他也有经济状况,但是他有社会分工职业类别,但是弱势它它对应的一个是优势,弱势,它是一个心理层面,而且比较偏感知的。

5:研究的对象不太清楚。以往并没有过多的去关注阶层内部的差异,所以这部分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

总体的感受:研究问题不明确。


博士生罗艳华:

1研究背景:学校变革范围太大。整体来说考试评价也好,育人目标也好,我觉得这些都是没有根本性改变的,这是我的一个整体感觉。建议换成内卷时代背景下。

2不同阶层家庭应对是有差异。

3.从学段差异也很大的,目前如果就以中国国内的情况来看,就幼儿园和小学目前整体行业它还是相对来说不那么卷,其实差异不是很明显;小学,特别尤其到了初中呈现比较大的这种差异,包括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建议还是要以一定的区域来进行研究,重点考虑学段。

博士生卢迎丽:可行性与价值

1.基本概念模糊:学校变革,家庭教育及阶层。

2.不同阶层家庭教育对学校变革的理解,需要去思考现实性,是否有比较大体上成型的认知,这个都需要去思考,也是存疑的。

3.们研究的价值不清晰,学校变革的背景发挥了一种什么样的作用,不是很清晰。思考家庭跟学校变革之间的一个联系。

建议:可以把研究的范围去聚焦去缩小一下,比如说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背景下,不同阶层家长的这种应对可能他就是比较可行,但是这个题目就比较小。


博士生刘莎:

1范围大,建议只取其中一个阶层来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因为我们国家来说,它的可能范围太大了,包括农村和城市,研究的难度有一点大。

2理论的选择上,可以使用文化再生产的理论。

3同阶层家庭教育应对困境的一个原因上的剖析,你是想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建议着重在家庭分析,比如角色、家庭结构、家庭关系。
4.
路径上,建议可以从学校社区,然后社会支持这几个维度去探讨一下,怎么去帮助家庭教育的应对。


卢老师:

1问题不清晰,涉及内容多。主题不是很集中。

2社会阶层分化其实没有太多的好研究了,我不太建议你去研究社会阶层文化。


程老师:

1研究主题太大太泛,研究的问题太多,指向性不是很明显,可以考虑缩小到学段、缩小到具体的一个问题。

2学校变革实际上有很多的,如育人目标的转化、评价方式的变化等,但实际上学校的变革,要么它根本就没有发生,只是文本上变化,要么它发生了以后并没有为家长所感知到,建议不要去抽象的去谈学校的变革,可以聚焦到影响比较大的具体政策,如双减政策。

3学校变革和家庭应对,很多内容可以预测到,家长如何适应学校的变革,很多情况下是验证性研究,所以要考虑创新点,理论上的延展性,从这个角度来去思考。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秋季第十二次学术小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3年德育所秋季第十次学术小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