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春季第六次学术小沙龙
来源: 日期:2024-03-25 浏览:





时间:2024年3月24日19:00—21:30

主持人:陈嘉杰

参与人员:在读硕博及本科生科研助理。

沙龙议程:

1.议程一:读书分享: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领读人:吴静仪

2.议程二:小论文分享:《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纾解——能力平等观视域下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汇报人:付东兵



议程一: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


一、分享环节

1.汉娜·阿伦特个人简介及《人的境况》写作背景

2.核心概念

(1)自由人的三种生活方式、积极生活;

(2)人的诞生性与有死性、政治生活;

(3)劳动、工作与行动;

(4)世界性与非世界性;

(5)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

3.主要观点

(1)制造替代行动,劳动取代工作,社会取代政治;

(2)公共领域让位私人领域,二者最终消失;

(3)现代问题:世界异化和人对自身的回返——世界的持存性危机;

(4)劳动动物的胜利、职业者社会。

4.对本书的讨论

(1)阿伦特概念分析是反历史的,其理论自身亦有不少谬误;

(2)阿伦特的独特解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她把异化劳动当作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全部内涵,终究未能准确揭示马克思颠覆传统的重大意义;

(3)阿伦特不属于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哲学家;从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看,阿伦特也不是一个学院派学者,不遵守所谓“学术规范”或其他既定的学科戒律;

(4)阿伦特的教师权威观,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道德平等;

(5)阿伦特的行动就是政治,就是权力。由此推论,那么教育就是政治,教育就是权力,这显然与我们当今作为常识和普遍流行的教育观念相悖。

5.阅读疑惑

(1)阿伦特所谈的,大部分以古希腊和近现代西方的变迁为主。中国自身的现代问题是什么?

(2)阿伦特采用的哲学论述方法,对于教育学而言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3)阿伦特对时代问题的解剖十分深刻。如果她的理论确切,现实中的人类是否有行动、打破僵局的可能?


二、师生讨论环节

陈嘉杰:

1.阅读《人的境况》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1)阿伦特在这本书中想解决什么问题?她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2)如何准确理解书中的核心概念?如必然性、政治生活、世界性?

2.阅读收获

(1)阿伦特在124-134页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到来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有精彩的理论论证。她认为产出值超越消耗值与人类转向关注永恒事务存在巨大鸿沟,现实是人们转向了关注以奢侈品为代表的消费循环。解决的途径是让人类从劳动动物转变成工作动物和行动动物。

(2)关于中国现代性问题,建议从人类的视角进行考察,在《儒学现代化史纲要》中有较为精彩的论述。

(3)阿伦特的写作方式类似于尼采的诗性表达,充满隐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辅助材料来理解书中的诸多概念。

(4)马克思的“劳动”和阿伦特的“劳动”概念不同;阿伦特的“政治”与古希腊的城邦生活意义上的“政治”、我们今天常用的“政治”概念不同。


王琇:

现代化是一个西方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因素的,一种是内发式的现代化,第二种是后发外发式的现代化。这两种不同的因素在不同国家现代化进程当中呈现了三个阶段的现代化进程:16~18世纪西欧的现代化、19世纪中后期欧美和日本现代化、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我们是否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实现现代化?


卢迎丽:

1.本书的核心问题是探讨人的生存方式,解决方案是回到人本身的可为性、复杂性。

2.阅读两种方法:一是丰富理论储备后,从材料中提炼核心概念;二是基于文本理解核心概念。对于初学者建议采用第一种。


龚丽冰:

1.可以通过吉登斯《现代性的反思》有助于理解现代化;马克思、韦伯、德勒兹的著作有助于理解异化;

2.本书关于持存性回归的观点可以被教育学借鉴,刘成亮和韩秉哲的论著有相关的论述。



议题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纾解——能力平等观视域下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


一、分享环节

1.研究的背景和问题;

2.能力标准的平等观与教育质量评价的关系;

3.能力视角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的面临的困境;

4.基于能力平等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评价。


二、师生讨论环节

陈嘉杰:

1.建议将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的历史梳理换成郭元祥老师对两个概念的解析;

2.文章的核心概念“教育结果平等”“可行能力”需要进一步阐释清楚;

3.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除了学业成就外有哪些?除学业成绩外的指标才应是文章展开的重点内容;

4.第二部分的问卷设置与结论存在脱节;

5.第三部分作为文章的重点内容,缺少对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具体内容的建构。


潘小芳:

1.题目的主标题和副标题的学校教育质量重复,建议改为“能力平等视域下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困境与疏解”,不要副标题;

2.文章的理论阐述和学校质量评价存在脱节,在理论和质量评价上面下功夫,考虑能力平等包含哪些要素,这些要素怎么去和质量评价的要素相关联,应该去建构一个分析框架,后面的部分根据分析框架去调研、提出对策、建构评价体系;

3.第二部分标题不够明确,第三个部分的内容比较空洞,建议多参考外文文献;

4.读者对文章关注的重点在于学业成就外还有哪些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但文章并没有进行阐述。


罗艳华:

1.文章的理论逻辑存在混乱,三个部分之间存在逻辑不连贯,文章主标题和副标题的理论逻辑并不相同,建议进一步明确选题与理论逻辑;

2.部分措辞不够明确;

3.第三部分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建议进一步完善。


廖思伦:

1.建议将原文章分成两篇文章:“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与“农村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改革”。

2.建议理清文章的理论前提,明确能力平等的内涵和组成要素。


娄琳琳:

1.可行能力的要素不清晰,导致调研缺乏理论依据,导致第二部分内容和标题的混乱;

2.理清教育不平等和能力不平等的因果关系;

3.第二部分的标题的关注点不够集中,一个标题存在两个主题。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春季第七次学术小沙龙
下一篇:思维碰撞 | 2024年德育所春季第五次学术小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