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1月7日19:00—21:30
主持人:付东兵
参与人员:程老师、卢老师,在读硕博及本科生科研助理。
沙龙议程:
1.丁灿:论文题目《少先队组织联建共育的实践研究》
2.汪小兰:论文题目《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系体验研究》
议程一:丁灿——《少先队组织联建共育的实践研究》
作者从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工具和主要观点等方面对论文进行了介绍,文章基于协同育人理论和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对武汉市江汉区少先队组织联建共育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在分析少先队组织联建共育的现实样态的基础上,探究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及成因,进而提出相应建议。
一、同学讨论环节
卢迎丽:
1.理论选择的适切性问题。理论它其实是用来去解释我们要分析的问题的,然后我们要分析的这个问题可能是对现状的一种分析,也可能是对原因的一种分析,它是要服务于我们后面的一个解释的。这篇论文理论基础跟后面的分析联系并不是很紧密,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理论选择的不是很好,第二个就是我们对理论的理解不是很清楚,这两个原因可能都是存在的。
2.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问题。论文的核心概念界定一般指学术界对某一概念没有达成共识而对文章中的这一概念进行自己的解释。“联校共育”是不是一个学术概念?“少先队组织”是否需要界定。
王琇:
1.联建区育的对象问题。我不知道它联建共育它的对象是谁,他要共育建设的对象是少先队组织还是少先队,然后组织和少先队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
2.少先队组织联建共的现存困境及成因。当中专业欠缺,指向的是辅导员兼任,然后导致他们负担的加剧,但实际上就算是辅导员兼任工作导致了他的负担加剧,也不代表他专业是欠缺的,只能说是他没有专任教师来担任辅导员,而不能说他不专业。
付东兵:
1.少先队组织联建共育的主体是谁?是学校与社区,还是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少年博物馆等多元主体?一般研究学校与社会两大主体。
2.研究内容与对象建议以学校与社会的联建共育为边界,以少先队教育阵地建设为案例建设为主体开展。
娄琳琳:
1.我主要是针对的是线程困境和权威分析这一部分,那么在线程困境里是提了三个,一个是区块分割,其实都是组织分布,第二个就是人员方面,第三个就是资源上面。
2.联建共育的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是育的过程和育的结果,他们遇到一个什么问题,而不仅仅是这种分布上的人员上的以及资源上的,这些就是条件方面的问题,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是在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就是在现存困境,我觉得还可以扩展出一些其他的维度来。
3.在成因分析上,我记得师妹在前面提的时候是提到了,原来的研究它没有因素相关者的视角,但是我们在成因分析系,我觉得我们在联建部门里的一些现存困境,恰恰就是因为利益相关有他们之间的一些矛盾,但是在分析里反而没有体现出我们的这样的一个我们在补充前人的这样的一个研究上来。
二、老师指导环节
卢老师:
1.少先队组织“联建共育”只是一个工作话语,我们做研究要能从工作语境转换到学术语境,关于联合育人的研究多集中在“家校社会融合育人”方面的研究,我们是否可以从“校社联建共建”去研究少先队组织的建设。
2.理论的选择问题。系统理论关于组织间关系的研究要比社会关系网络更适合研究少先队组织的问题。
3.案例的选择和应用问题,典型、完整的案例更具有说服力,建设运用1-2个学校与社会联建少先队组织的典型案例来举证,这校比分散的小事例更有说服力。
程红艳:
1.题目的修正问题。“校社联建共育”或“校内外合作建设”
2.研究方法的问题:建议以一两所学校少先队组织建设为典型案例,研究学校与社会区,学校与社会组织联建共建少先队组织的具体过程,挖掘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3.从合作双方或多方的利益(动力)、安全、制度和资源分配等方面分析联建的过程和效果。
4.从联建的双主体视角探究他们在联建过程中他们关心的事项以及行动的历程。
议程二:汪小兰——《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系体验研究》
小兰同学从写作进展、研究内容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享论文的写作情况。论文应用生态系统 理论和需求理论对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关系进行解释,通过调查了近30名江苏L村小4-6年级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现状,分析他们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通过将实然与应然的比较,发现相距,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同学讨论环节
付东兵:
1.论文题目建议改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体验研究》
2.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生态系包括学校系统、家庭系统 和社区村落系统,建议研究这三大系统如何相互影响儿童的人际关系。
3.如果从需求理论分析,建议从社会需求和儿童个人需求两方面进行。
4.研究方法仅用访谈法,调查对象为小学生可能不宜获得准确材料,建议进入田野。
娄琳琳:
1.第一章中的基本概念和章节标题要规范、准确;要突出留意的感情体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视角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系体验。
2.第三章对内部成因的研究可以加入儿童自我观念的部分。
杜佳慧:
1.在研究方法上要进入现场,收庥更多儿童在人际关系体验和一手材料。
2.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分析中仅用一个案例,不够充分。
3.在作用机制的分析中应加入成困的分析。
4.用图形来分析系统间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
刘莎:
1.建议突出农村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体验中的特殊之外,即与城士儿童的区别在哪?
陈嘉杰:
1.第三章中对应然状态下儿童人际关系的研究更多的是针对城市儿童。
2.理论框架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与场域应该有不同的表现与运用,要注重理论的在地化研究。
3.建议关注如何调和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关系体验在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差距?
卢迎丽:
1.论文的选题切入点是否可以从农村儿童了际关系的具体问题入手,这样研究的问题会更加聚集。
2.我们在写作中应该更加注重访谈材料在认证过程的应用,关注如何来支撑和证明论点。
二、老师指导环节
卢老师:
1.论文选题应用多关注社会问题和公众问题,而不只是个人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个人的关系体验是否值得研究?
2.要从来源和性质来分析原因,而不是把可能的原因进行罗列。
3.可以从家社关系分析儿童关系的内在反应和外在偏差。
程老师:
1.肯定了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希望文章能够揭示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在人际关系,对所受关爱的真实体验,深描这一群体的情感生存样态。发现他们在亲子之爱的切实感受,以及师长、同伴之间对其心灵的影响。
2.论文要有创新性。要能发现儿童爱的缺失的深层体验,展现儿童情感的真实故事,给出有价值的建议。
3.文章结构有待优化。成因分析多从学校、家庭、社会和政策制度等方面提改进措施,少谈儿童的问题。
4.要从更加广的视角去分析问题。从整体上系统分析儿童对环境的爱的体验,打准系统中影响儿童情感体验的深层原因,从同情和公平的视角,提出建设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