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教育学院“博导论坛”第六十三期 | 刘铁芳教授:过去与未来之间 ——从《论语》看个体生存的当代性及其教育意蕴
来源: 日期:2024-05-25 浏览:





420DB

 

2024年5月21日,教育学院于田家炳楼601教室成功举办了“博导论坛”系列讲座第六十三期,由刘铁芳教授主讲,主题为“过去与未来之间——从《论语》看个体生存的当代性及其教育意蕴”。讲座由程红艳教授主持,教育学院部分教师代表、硕博研究生参与。会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30FFA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121第一层次人才,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兼任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比较古典学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学校文化促进会会长。长期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在教育哲学、古典教育哲学、道德教育哲学、乡村教育文化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国家社科文库1项、省重大招标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大学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一流在线开放课程1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读书》等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教育研究》发表论文15篇;有5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等全文转摘,并有1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转摘。出版10余部学术著作,其中《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一书入选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其中二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其中二等奖1项;湖南省社科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3项;《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获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2E4EE


讲座伊始,程红艳教授向在座师生隆重介绍了刘铁芳教授。刘铁芳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121第一层次人才,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中国比较古典学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学校文化促进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古典哲学、道德哲学、乡村教育文化等。


2CA20


讲座中,刘铁芳教授以自身研究经历与关于教育问题的思考为导入,引出了在当代学习、研究《论语》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意义:研究《论语》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当下,回归生活,思考中国教育的根基。


首先,刘铁芳教授对时间与个体生存的当代性做了详细的论述。他根据奥古斯丁对时间的理解和三种心灵的体验方式指出,每个人都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个体总是凭借对过去的记忆、对现在的注意、对未来的期望而同时地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个体生存具有当代性,这种当代性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意味着立足现在、承接过去、关联未来。


接着,刘铁芳教授深入探讨了孔子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识以及其生命所展现的当代性。基于《论语》中“子畏于匡”的故事,他强调了孔子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孔子将自己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意识到自己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使命,活出了生命的自信。这种自信的根源在于承担文化传统即斯文的承担来贯通生命时间,以个体人文化的努力与担当来统一生命时间。传承斯文的基本路径有两条,最先要做的是“承”,即以“学而不厌”的基本姿态,面对过去,努力学习、继承过去的文化。“承”的核心是“述而不作”,重在阐释古典传统,以传承斯文,在当下活出过去的记忆来;其后则是“传”,即以 “诲人不倦”的基本姿态,面向未来,把继承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弘扬,传之于年轻的后人。“传”的核心是“温故而知新”,重在阐发新意,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弘扬传统,让个体活在当下,活出未来。最终达到“述而不作”与“温故知新”的统一。也正是通过二者的统一,孔子的生命展现出真正的当代性,这种当代性体现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实践中,同时也在他活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具体实践内涵中。


随后,刘铁芳教授提出问题:我们如何面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分离破碎而活出完整的自我?奥古斯丁是以转向上帝而重建个体时间的完整性,而孔子的答案则是经由“述而不作”与“温故知新”的统一来求得个体历史时间的统一性,把过去带入当下,带向未来,促成我们在时间之中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刘铁芳教授揭示了《论语》当代性的根本意义,就是提示我们一个人如何在当代活出完整而统一的生命时间,由此而显明一种自救而非神救、人本而非神本的教育路径。此外,孔子所言的“吾道一以贯之”,并不仅仅是关于忠恕之道,而是支撑个体“一以贯之”的生命之志。这种理念让个体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们建立生命联系,真实地融入代际生命共同体中。由此他指出,教育的根本就是“志”的孕育与培植,正是这种“志”的传递成为代际之间超越时间而得以生命相连的根本纽带。


刘铁芳教授着重阐述了重温《论语》的价值以及其与我们的未来的相关性。他从孔子的视角、我们的视角、未来的视角,谈论了关联于孔子的三重意义。一是基于孔子的视角而言,这种关联是对《论语》中孔子对未来我们的期望的回应。二是基于我们自身的视角而言,这种关联则在于重温《论语》中理解、认识我们自身的过去。三是基于未来的视角而言,我们在想象之中与未来的人们建立联系,与之互动的基本内容就是当年的孔子和现在的我们的关联。


刘铁芳教授强调,活出我们的当代性就是要像孔子一样活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关注过去,为未来而教,活出我们自身的完整性时间。所以忘记过去不仅仅意味着背叛,更是自我的根本性丧失。而不断地重温《论语》的实质就是在建构着一种过去、现在与未来相统一的生活方式,我们在把作为过去的孔子带入现在的同时,也把我们自身带向了深不可测却情有可期的未来。


29135


在交流讨论环节,在场师生踊跃发表感想、提出疑问,针对教师教育观的改变、传统经典的现代性价值体现、阅读《论语》中的困惑以及研究学习中的疑问等展开讨论,迸发闪亮的思维火花。刘铁芳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都进行了细致的解答。


最后,程红艳教授对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做出总结。首先,她感谢了刘铁芳教授的精彩报告,称刘铁芳教授的报告不仅立意高远,紧密联系现在,而且思想深刻。其次,她结合汉娜·阿伦特的《过去与未来之间》这本书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与感悟,并强调研究生们要将目光放长远,为未来的自己而学习,为未来中国的改变而研究。


刘铁芳教授的语言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地讲解深刻的哲学道理,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论语》的价值,以及其与我们个体的关联。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和期许。相信学院师生定是收获颇丰,期待与刘铁芳教授的再度交流!

上一篇:喜讯 | 我所博士生杜佳慧、刘晶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下一篇:华中师大德育所2024届硕士生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