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基地动态

沙龙 | 德育所2024年春季学期第十期学术沙龙简报
来源: 日期:2024-06-24 浏览:







40004



2024621日,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2410期学术沙龙在田家炳楼601室顺利举行。沙龙由卢旭副教授主持,程红艳教授、张添翼副教授、孙银光副教授以及全体德育所硕士研究生参加,本期主要议程为硕士二年级同学开题。


01

王健怡:《学校制度之善及其实现——基于制度伦理视角》


296C3


王健怡从研究缘由、研究综述、研究方案、论文框架与困惑四个方面进行汇报。第一,研究缘由,她从时代呼唤、现实叩问及实践触动指出研究选题的原因。第二,研究综述,她对制度伦理与学校制度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并指出学校制度研究仍有发展的可能和空间。第三,研究方案,她从研究目标与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难点与创新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介绍。最后她展示了论文目前框架,并就访谈资料的处理方式与论文框架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针对王健怡的开题报告,孙银光副教授肯定了研究题目德育特色鲜明,嵌入实证研究方法,具有可行性。同时在论文结构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卢旭副教授指出该研究对研究问题本身并不明晰,需要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并建议从理论上建构“好的学校制度应是何样”,再以理论指导实践,且需要明确研究的创新之处;此外,他建议要基于研究问题的核心需求进行资料收集。张添翼副教授首先建议删除副标题,并思考“制度的善”与“善的制度”的区分与落脚点;其次,他建议要考虑一线教师关于制度之善的理解是否全面这一问题,建议自上而下进行建构;在文章结构方面,建议删除制度生活部分,明晰重点。、


02

龚丽冰:《少先队组织生活的口述史研究(1949-2020)》


34A18


龚丽冰从问题提出、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困惑三个方面进行汇报。第一,她从价值叩问、现实考量、审慎思考等角度,加之相关文献综述提出少先队员主体参与视角下的少先队组织生活是如何发展的问题。接着,她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与对象。同时通过流程图的方式展示了研究思路与论文大纲,并进行了口述的研究设计。最后,她介绍了论文的创新之处,随后提出了两点研究困惑。


针对龚丽冰的开题报告,张添翼副教授认为题目较为宽泛,需要厘清研究方法的选用是口述史还是访谈;其次在文章结构上建议可以压缩时间分期,从改革开放后等时间节点开始,从社会背景、政策背景、学校背景、学生背景等方面展开叙述。孙银光副教授认为题目过于庞大,同时提出了关于参考文献与相关表述的细节问题;其次,关于历史分期的标准,要考虑重大社会及教育事件、重要政策等;建议根据不同对象口述内容提炼共同要素进行内容呈现;卢旭副教授认为需要明确文章研究问题以及核心目的是要关照现实还是展望未来,并强调:要明确历史分期的标准与线索。另外,考虑到研究数量有限,建议方法选择上基于研究本身需要。

03

王静:《校外少先队活动阵地的建设现状与优化路径》


38407


王静从研究缘起与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综述与反思、研究方法与思路四个方面进行汇报。首先,在研究缘起与意义部分,她从政策依据、工作局限及主体需要指出校外少先队活动阵地的建设与活动的开展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其次在研究目标与内容上,她强调本研究的目标为厘清少先队活动阵地的基本内涵、核心要素、功能与表征,为校外少先队活动阵地的运行困境提出改进方案。在研究综述与反思部分,她从校外少先队工作、少先队活动阵地、校外少先队活动阵地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的梳理与反思。最后,在研究方法与思路部分,她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布迪厄场域理论与情境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与观察记录法进行研究,并展示了论文框架。


针对王静的开题报告,卢旭副教授指出文章研究问题不够明确,只有研究对象和领域,缺乏具体问题,要将政策概念换成学术性的表述;此外,理论基础略显混乱,应该用最贴切的理论基础进行解释,且文章结构方面需要进一步斟酌修改。张添翼副教授提醒同学们在开题报告时主要讲清楚论文研究的问题、问题研究的价值、如何进行研究以及研究遇到的困难。针对王静的开题报告他指出,可以扩大视野关注场馆教育,并建议在结构上要回归育人视角,从育人视角进行现状等的阐述,增加理论分析的部分。程红艳教授建议将题目修改为“校外少先队活动基地/空间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聚焦于研究少先队活动空间的育人功能,并删除无关的理论内容,保留最适合的理论。


04

吴静仪:《大学生闲暇观演变的质性研究——以H大学为例》




吴静仪从研究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汇报。一是研究缘起和意义,她从时代诉求、现实背景与教育关照三个维度引出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学生闲暇观的演变及其原因,并诠释了加强闲暇教育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二是研究综述,她对闲暇发展历程与闲暇观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并提出该领域相关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三是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她对闲暇的相关概念加以界定,并提出以阿伦特的积极生活理论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四是研究思路和方法,她从绪论撰写、理论建构、研究设计与实施、资料分析与总结反思五个方面介绍其研究的整体思路,并提出了研究的创新之处与操作性困惑。


针对吴静仪的开题报告,张添翼副教授基于整体论文结构考虑,建议删除对闲暇观演变的研究;其次,张老师认为该选题较为新颖,建议增加对闲暇教育的研究内容,以凸显教育专业性,同时需要明确调查方法与论述的恰当表述。孙银光副教授认为题目并无问题导向性,建议题目应将闲暇观与闲暇生活联系起来,且论文框架不成熟,理论基础与论文主题的适切度不高。程红艳教授指出需进一步思考理论基础与研究问题的适切性,并建议从历史视角加一些关于闲暇观历史演变的研究。


05

鲍俊仿:《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对小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


37E5C


鲍俊仿从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框架与研究困惑四个方面进行汇报。首先,她从育人导向转化、本质回归与实践反思三方面指出核心研究问题: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对小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机制及其特征、因素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其次,她就内涵、作用与测量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的述评,并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理论与亲社会课堂模型。再次,她在方法上拟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与随堂观察法,并展示了论文框架。最后,她就理论基础的选择和量表设计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针对鲍俊仿的开题报告,卢旭副教授指出研究问题不够清晰,且核心概念“学习成效”的界定存疑;基于研究可行性考虑,建议顺应机制研究修改论文题目并重新选取更为适切的理论基础。程红艳教授指出:首先,核心论题定位过于宽泛,建议更聚焦一些,凸显德育特色;其次,教师社会情感能力与小学生学习成效的相关关系较难确定,建议将理论建构写扎实,并进一步研究其生成机制。


06

罗可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道德素养与学校德育质量状况研究——基于H省J市四、八年级学生的实证调研》


3A1E3


罗可雯从立论依据、研究方案、论文大纲三个方面进行汇报。一是立论依据,她从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三方面进行介绍,并指出其研究重点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道德素养的构建和学校德育质量的效果评估,强调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在道德素养培育方面的现状与可行对策。二是研究方案,她从准备、实施与论文撰写三阶段梳理研究思路,并指出本研究将要采取的三种研究方法——文献法、问卷法与访谈法。最后,她展示了论文大纲。


针对罗可雯的开题报告,张添翼副教授认为该选题过于宽泛,且不够新颖,未弄清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建议扩大调查对象,精简研究量,厘清概念逻辑。程红艳教授指出要准确考虑学生道德素养与学校德育质量这两者之间的并列关系,建议删除学校德育质量的研究。卢旭副教授建议聚焦学生的道德素养,个人调查整个学校的德育质量难度过大;需要说明选择该年级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注重研究的严谨性。


171C0


至此,德育所第10期沙龙——学术开题报告落下了帷幕。


上一篇:沙龙 | 德育所2024-2025学年迎新沙龙顺利举行
下一篇:沙龙 | 德育所2024届毕业生欢送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