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研究成果 > 正文 基地研究成果

德育所成果73 | 程红艳 陈金平:基于扎根理论的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机理研究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湖北省学校德育研究中心 日期:2023-03-17 浏览:










程红艳: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金平: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19级博士研究生





原文载于《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年第3期



摘要: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弄清影响因素则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前提。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访谈资料发现,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主要受到工作要求、工作资源、经费投入和办学理念等四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工作要求是制约因素,工作资源是支持因素,经费投入是保障因素,办学理念是决定因素。基于这一发现,构建了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机理模型,揭示内在作用机制,为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机理;民办高校;扎根理论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从工作中获得的意义感和满足感[1]。教师职业幸福感不仅对教师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对学校、对整个教育系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已成为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民办高校目前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时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民办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无疑是关键因素,教师的工作状态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有调查显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普遍不高[2][3][4],他们存在较高程度的职业倦怠和情绪衰竭[5],表现出较高的离职倾向和职业不稳定性[6][7],所以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既重要又紧迫。探索哪些因素会对教师职业幸福感产生实质性影响,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前提性问题。


围绕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主要有个人因素(如个人性格、心理韧性、适应力、自我效能感等)[8][9][10]、学校因素(如学校文化、工作量、工作自主权、学生基础、考核评价、领导支持、专业发展机会等)[11][12]、教育制度因素(如工资收入、社会保险、职业发展、相关立法等)[13][14]、社会文化因素(如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价值观、新闻舆论等)[15][16]。已有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和公办高校教师,对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相对较少。民办高校已占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民办高校教师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具有一定独特性,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在收入水平、社会地位、职业前景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处于整个高校教师队伍的底部位置[17]。既有研究显示,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主要受薪资福利[18][19]、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20]、组织支持感[21]、身份差异[22]等因素的影响。既有研究主要是主观陈述式探讨或者采用定量的方法验证某几个因素,还不够系统和深入,也未揭示出内在的影响机理。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内心的一种心理感受,有必要从教师自身的实际感受出发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本研究对民办高校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模型,并阐述其影响机理,为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奠定理论基础。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为深入探究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拟开展质性研究,因为质性研究逻辑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在自然环境下的深入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23];同时,质性研究能够在定量研究之外指向本土中层理论的建构,能够为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24]。具体而言,将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数据收集方法和扎根理论的数据分析方法。扎根理论分析是从经验事实中挖掘类属和属性,有利于为我国的教育研究赋权,使我们更多地看到研究现象的本土特色[25]。扎根理论自1967年问世以来,已经历多次更新迭代的发展与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的流派。本研究旨在建构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要求数据能够指向最终的理论,且最终建构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原始数据,所以采用科尔宾和施特劳斯提出的程序化扎根理论模式[26]。这一模式有一套较为正式、规范的数据分析流程,主张通过系统化的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程序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2.资料收集


研究团队首先围绕作为一名民办高校教师是否感到幸福感到幸福/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等核心问题拟定访谈提纲,并请3名教育学专家和1名心理学专家审核修订;然后按目的性抽样原则在全国民办高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专业的教师中选取样本开展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每次访谈时长为1小时左右。访谈者由本研究团队中的民办高校教师担任,这样更容易进入访谈对象的期待视界”[27],充分发挥局内人局外人的双重优势[28]


研究团队从202111月至20223月共访谈了17位民办高校教师。随后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码分析。20225月和6月又访谈了3位教师,发现没有新的编码出现,表明访谈数据达到了理论饱和。最终访谈20位教师,分别来自全国6个省份14所民办高校的16个专业,获得1016分钟的录音资料和转换后27.3万字的文本资料。在受访教师中,男教师10人,女教师10人;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27岁;博士4人,硕士15人,本科学历1人;教授3人,副教授10人,讲师5人,助教2人;教龄最长的19年,最短的1年;年课时最多的达到640,最少的为64;已婚15人,未婚5人;3人有2个孩子,11人有1个孩子,6人尚无孩子。



二、数据分析与模型建构



研究团队首先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转录。对于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现状,研究小组按照受访教师对于您作为一名民办高校教师感到幸福吗的回答进行定量统计。在受访的20名民办高校教师中,有2名表示没有幸福感5名表示不是很幸福9名表示一般3名表示比较幸福1名表示非常幸福。从此次访谈情况来看,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大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仍有待提高。


对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团队将访谈文本导入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以辅助完成编码工作,同时保证分析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两名质性研究经验丰富的研究者在反复通读访谈文本的基础上根据理论驱动模式进行独立编码。不同研究人员之间背靠背地编码并将结果进行相互校验,确保本研究结论的可信。二者初始编码的一致性达到92%。研究团队对存在编码分歧的余下文本进行讨论并向访谈对象求证,最终形成一致意见,并将语义相近的编码合并。


1.开放式编码


扎根理论分析的初始编码一般分为数据驱动理论驱动两种模式。数据驱动模式是将数据中所有的信息均进行编码,理论驱动模式是根据建构理论的需要从数据中寻找相关的信息进行编码。本研究根据理论驱动模式,从访谈文本中寻找反映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意义单元(Nvivo中标识为参考点)。意义单元不一定是一行文字或一句话,而是独立表达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完整含义的几行或一段文字,强调的是意义。找到意义单元之后,将之抽象出初始概念并贴标签,然后比较初始概念的具体含义,将含义相近的初始概念合并,归为同一个范畴(Category,也称为类属)。为了聚焦重要的影响因素、凸显建构的理论的深刻性,本文主要基于出现频率达5次及以上的初始概念展开后续分析。据此,共获得34个初始概念、12个范畴。具体示例见表1


1


2.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是将开放式编码编译出来的概念和范畴按照语义、因果、功能等逻辑关系进行有机关联,形成与研究问题高度相关的主范畴,为理论雏形的建构作铺垫[29]。研究团队对12个范畴进行聚类分析,经过分析和讨论概念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归纳为4个主范畴(见表2)。


2


3.选择式编码


按照程序化扎根理论模式,选择式编码是认真分析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并与核心范畴建立逻辑联系,以故事线的方式描述这些关系的联系脉络,并将这些关联进行抽象化,从而建构起实质理论框架。本研究的核心范畴是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范畴为工作要求、工作资源、经费投入和办学理念。其故事线是:工作要求中的工作任务和学生基础给教师带来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考核评价更加重了工作不安全感,从而直接制约教师职业幸福感;工作资源则为教师达到工作要求提供支持,其中的培训进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提升职业幸福感;经费投入则为工作资源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其中的薪酬福利也直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而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和经费投入都是由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所决定的,办学理念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据此构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主要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图(见图1)。


1



三、模型阐释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主要受到民办高校的工作要求、工作资源、经费投入和办学理念等四个方面的影响,这四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有联系,共同造就了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水平现状。


1.工作要求


工作要求是工作对员工身体、心理、组织或社会方面的要求,需要员工持续努力甚至付出一定的心理或生理代价[30]。工作要求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需要员工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并接受相应的考核评价,如果考核不合格,就可能面临某种形式的不良后果,所以工作要求会给员工带来心理压力,从而降低员工的职业幸福感。民办高校的学生层次偏低,有时还存在学习风气欠佳或班级规模过大等问题,这些会增加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难度。民办高校教师工作任务繁重,除了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完成近年来要求不断提高的科研任务以及大量非教学工作,比如部分学校要求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尤其是科研工作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招生和就业还需要一定的社会资源,这让他们变得更加焦虑。他们在职务任期考核、年终绩效考核和教学质量考核时往往存在较大压力。不少民办高校又采取末位淘汰的做法,加剧了民办高校教师本来就没有编制的工作不安全感。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和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消极影响[31],所以工作要求成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2.工作资源


与工作要求相反,工作资源是工作中推动员工学习、成长和发展,帮助减少工作要求、达成工作目标的身体、心理、组织和社会因素[32]。有研究表明,工作资源可以减少组织中一些具体的压力来源,并使得个体在应对工作要求时能够控制情绪和思维[33]。这是因为工作中有了资源,员工就更有可能投入到工作中去、更有可能完成工作任务。资源保存理论还认为,当工作要求较高时,员工就更加需要工作资源,工作资源的作用也更加凸显[34]。员工能够完成工作任务、达到工作要求,职业幸福感就能够得到保持或者增强,所以资源的充裕对于教师职业幸福感具有积极的作用,而资源的匮乏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为资源是一种跨文化和某种特定文化的产物[35],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工作环境中的工作资源是不同的。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组织支持和工作自主权,是民办高校教师最为渴望的三种工作资源。在职培训进修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工作能力,从而顺利完成工作任务。教师的能力水平对于有效教学的信心和职业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36]。民办高校教师普遍较为年轻,学历以硕士为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培训进修项目对于他们而言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培训进修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他们才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轻松面对考核评价。组织支持是员工完成工作任务时从组织中获得的具体帮助,包括良好的组织氛围、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支持等。有可靠的组织支持,教师可以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顺利完成工作任务。既有研究也证明了组织支持是影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37]。工作自主权是员工的一项基本心理需要[38]。创造性是教育的一项基本属性,教师需要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在教学大纲范围内自行决定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评价学生的方法。这种自主权可以激发教师能动性,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总的来看,工作资源可以在环境、条件、能力等方面促进教师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而减轻工作压力,因此构成了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支持因素。


3.经费投入


经费是确保组织高效运行的必要物质基础。充足的经费投入可以创造开展工作必备的良好工作条件,并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心理需求,所以对于员工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增强获得感、最终增强职业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的经费投入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需要经费开支的各个方面。民办高校教师吁求最为强烈的是在员工薪酬福利、硬件设施和日常运行方面的经费投入。薪酬福利包括工资待遇、节假日工作福利和某些专项工作奖励,这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该获得的物质利益,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属于安全需要,位于较为基本的层次。关于幸福感的大量研究表明,收入在达到某个临界点之前对幸福感具有较大的正向影响,对幸福感起到保障作用,而这个临界点通常被认为是当地的中产水平。之后,对幸福感影响显著的是相对收入,而不再是绝对收入。民办高校教师的收入往往低于当地高校教师的平均水平,所以薪酬福利对于他们的职业幸福感还处于保障作用的阶段。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办公条件、教学设备、实验室条件、校园基础设施等方面。这些设施是教师开展工作的基础性条件,会直接影响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效率和开展工作时的心情,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基本保障。运行经费包括日常的教学支出和教师培训进修等方面的开支,如校级立项的经费资助和差旅费的报销等。这也是教师开展工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为只有足够的经费投入,才能为教师完成工作任务提供充足的工作资源和物质保证,所以经费投入成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保障因素。


4.办学理念


理念是高校办学的精神皈依,是对办一所什么样的高校、为什么要办这样的高校以及如何办好这样的高校的基本主张和认识,具体来讲,就是高校办学的目的观、内容观和方法论的集合[39]。其中,办学目的是办学理念的核心。不少受访教师直白地讲,民办高校办学就是为了赚钱。虽然很多民办高校投资人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但追求一定的经济回报事实上也是相当多民办高校的一个办学目的。可以说,民办高校在总体上有着育人+营利二元办学目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要追求利润,就势必会尽可能压缩成本,所以办学目的就会决定办学的经费投入、工作资源建设、对教师的工作要求。治校方式是办学理念的另一种体现,即办学理念的方法论。由于民办高校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投资人手中,而投资人又希望在短期内尽快看到办学成效,所以民办高校的日常管理往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专断和急功近利,导致教师民主参与学校事务的程度较低,并出现打工者的心态,而且在急功近利和不被信任的管理环境中承受较大的考核压力。教师在学校的地位较低,主要是执行命令、完成任务,有时还得不到学校领导的完全信任。办学理念导致的这种教师地位直接影响教师的身份认同,而身份认同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出,办学理念对于民办高校的运行和发展起到统领指导作用,既决定经费投入、工作资源和工作要求,也直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决定因素。



四、结论与讨论



1.结论


本研究发现,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是导致他们出现较高程度的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还发现,工作要求、工作资源、经费投入和办学理念是影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四大主要因素,其中,工作要求主要包括民办高校的学生基础、工作任务和考核评价,工作资源主要包括培训进修、组织支持和工作自主权,经费投入主要包括薪酬福利、硬件设施和运行经费,办学理念主要包括办学目的、治校方式和教师地位。在影响机理上,工作要求给教师带来工作压力和工作不安全感,抑制着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是职业幸福感的制约因素;工作资源给教师提供能力发展、组织氛围和自主创新方面的支持,可以促进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是职业幸福感的支持因素;经费投入给教师带来物质利益的保证并为工作资源的建设提供经济保障,满足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和保证工作顺利开展,是职业幸福感的保障因素;办学理念指导着如何投入经费、如何设定工作要求、如何配置工作资源、如何治理学校和对待教师,对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起到关键作用,是职业幸福感的决定因素。民办高校应主要从更新办学理念、加大经费投入、降低工作要求、建设和优化工作资源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和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民办高校高质量转型发展。


2.讨论


本研究构建了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呈现当前水平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与已有关于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结论相比,更加深入和具体;与已有关于公办高校教师及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相比,又突显了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特殊性,尤其是在办学理念和经费投入两个方面。在本研究构建的模型中,办学理念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这超越了以往研究发现的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和组织支持等相对表面化的因素,揭示了影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根本原因。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组织支持以及其他的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实际上均由举办人的办学理念这一核心要素所决定。这些发现可以为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是在我国民办高校独特的办学体制和办学状况的背景下形成的。与国外私立大学主要由社会捐资办学不同,我国民办高校大部分是投资办学,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育人+营利的二元办学目的。由于投资要追求回报的经济逻辑和谁出钱谁说了算的行动逻辑,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举办人个人治理或者家族式管理模式,导致教师民主参与程度较低。办学目的和治校方式既影响着教师地位,也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近年来,国家已开始对民办高校按照营利和非营利两种类别分别进行登记和管理,但相关法律还需要对非营利进行具体的界定和严格的监督,并对营利型民办高校如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作出明确的规定。民办高校治理也要实现现代化,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宏观政策指导,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要起到监督和评价作用,民办高校内部则要努力实现利益相关者共治,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董(理)事会领导、校长行政、党委保证、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民办大学制度。这样,民办高校才会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才能得到保障和提升。



参考文献:

[1]OECD. The Teachers’ Well-being Conceptual Framework: Contributions from TALIS 2018[R].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20:3.

[2]姚春荣.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晴川学院为例[J].才智, 2018(15) :159.

[3][18][20]蔡清雅.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以泉州市民办高校为例[D]. 泉州: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14.

[4][22]孙惠敏, 王云儿. 民办高校教师身份差异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5) :8083.

[5]闫丽雯, 周海涛.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2) :7682.

[6]白文昊.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贫乏与提升[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10) :3741.

[7]景安磊.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实现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25.

[8]Lorente Prieto L, Salanova Soria M, Martínez I, et al. Extension of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in the prediction of burnout and engagement among teachers over time[J]. Psicothema, 2008(3) :354360.

[9]任亮宝, 李吉祥.大学教师心理资本、工作压力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4) :1117.

[10][15]李文, . 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02021: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发展态势、面临挑战与提升举措[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2: 330360.

[11][30]Skaalvik E, Skaalvik S. Job demands and job resources as predictors of teacher motivation and well-being[J].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018(5) :1251-1275.

[12]崔云.教师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16(7) :5660.

[13]Imazeki J. Teacher salaries and teacher attrition[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5(4) :431449.

[14]张玉柱, 金盛华.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科学, 2013(5) :5157.

[16]王玮, 何芳.浅析高校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S1) :143145.

[17]卢威, 李廷洲.走出体制吸纳的误区:增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路径转换[J].中国高教研究, 2020(10) :6268.

[19]罗佳.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及其与职业认同、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3.

[21][37]徐星星.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组织支持感与工作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20(5) :8088.

[23][2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520.

[24]杨帆, 陈向明.中国教育质性研究合法性初建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研究, 2019(4) :144153.

[25]郭欣, 陈向明.教育质性研究的本土化探索———第二届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 2015(6) :8084.

[26]Corbin J, Strauss A.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4thed.) [M]. Thousands Oaks, CA: Sage, 2015.

[27]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6264.

[29]Creswell J.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8:78.

[31]冯冬冬, 陆昌勤, 萧爱铃.工作不安全感与幸福感、绩效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作用[J].心理学报, 2008(4) :448455.

[32]Bakker A B, Hakanen J J, Demerouti E, Xanthopoulou D. Job resources boost work engagement, particularly when job demands are high[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7(2) :274-284.

[33]Demerouti E, Bakker A B.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Challenges for future research[J]. SA Journal of Industrial Psychology, 2011(2) :1-9.

[34]Hobfoll S 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community, and the nested-self in the stress process: Advancing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J]. Applied Psychology, 2001(3) :337-421.

[35]Demerouti E, Bakker A, Nachreiner F, Schaufeli W.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of burnout[J]. Th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1(3) :499-512.

[36]OECD. A Flying Start: Improving Initial Teacher Preparation Systems[R].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9:43.

[38]Bakker A, Bal M. Weekly work engagement and performance: A study among starting teachers[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10(1) :189-206.

[39]别敦荣. 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建设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4) :18.



上一篇:研究生论坛29 | 刘潞:新时代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失范与重建研究
下一篇:研究生论坛28 | 刘志芳:考试型社会下学生的自由困境与突围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