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时间:2020年12月27日19:00—21:30
参与人员:程红艳教授,博士生8人,硕士生17人,科研助理4人
主持人:史若琳
沙龙议程:
第一项议程:陈露同学分享调研经验与心得
第二项议程:彭予曦同学汇报补救教学科研小组研讨成果
第三项议程:针对刘志芳同学研究计划的研讨和建议
具体内容:
第一项议程:陈露同学分享调研经验与心得
从论文大纲、样本选择、师生访谈提纲和内容、个人体会展开汇报
主要建议:用样本学校的背景介绍来弥补方便抽样法的局限;对教师访谈资料的分类整理;访谈学生时使用合适的表述;论文大纲加入原因分析部分;加强论文的理论基础(激励性评价的定义、特点、分类);学生访谈采用群访形式(4人)
第二项议程:彭予曦同学汇报补救教学科研小组研讨成果
从研究背景、台湾补救教学、美国补偿教育、英国和法国的“教育优先区”、对大陆地区的启发思考五个方面展开汇报
主要讨论问题:
我国进行补偿教育的现实局限;影子教育与补救教学的区别和联系;美国补偿教育的理论基础(科尔曼报告、胡森的公平理论)、对象;学生学业成绩的补救机制;补偿教学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特征、中外比较(社会文化、产生原因);补救教学是否会成为施压行为;补救教学的对象与功能(培优与补差、合格率);补救教学的内容(学业成绩+生活能力)
程红艳教授总结陈述:
1.补救教学的概念:由学校教师实施的对于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学力的补救和帮助,是免费的,与影子教育相对。补偿教学与补救教学的区别、由政府财政支持的学校课后和假期补习是否属于补偿教学留待后续研究
2.补救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需要完善资料,去揭示细节内容
3.我国补救教育的可行性问题:财力投入、政策(升学导向、公平导向、合格导向)、评价
4.论文撰写:美国弱势儿童补偿教育的介绍、以结果为导向的中国补救教学机制探索
第三项议程:针对刘志芳同学研究计划的研讨和建议
主要从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四个方面展开
讨论与建议:研究计划的结构需要调整,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单列出来;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可以调整在研究目标部分;补充治理理论(何增科的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补充个人研究基础;加强表述的规范性;“教师民主参与”的对应概念;文献综述应该围绕学校治理与行动研究中对教师民主参与研究来进行;参考文献缺乏教师参与方面的权威性书籍;界定教师参与的内容和程度;教师参与的负面作用;教师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参与式民主与民主参与的区别;研究的可行性问题
程红艳教授的总结:
1.行动研究的可行性问题
2.研究预设(民主参与的理论框架与维度:文化、制度与实践)
3.教育治理研究(参考褚宏启、孙绵涛的研究)
4.政府和学制度逻辑、教师的行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