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中文/English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培养

思维碰撞 | 2021年寒假第二次读书会
来源: 日期:2021-02-01 浏览:





时间2021年1月31日19:00—21:00


主持人刘晶


参与人程红艳教授,卢旭副教授,季轩民博士,博士生8人,硕士生17人,科研助理4人



沙龙议题一:杨宇轩同学毕业论文《新高考选考背景下高中教学改革研究—基于湖北省荆州市x高中的个案研究》


一、论文框架


绪论


第一章 新高考选考背景下湖北省高中教学改革政策分析及研究设计


第二章 新高考选考背景下x高中教学改革样态及特征


第三章 新高考选考背景下教学改革存在问题


第四章 新高考选考背景下教学改革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新高考选考背景下教学改革突破路径


二、建议


(一)孙永敏:


1.总体上看,参考的文献太少了。期刊文献居多,没有书。特别是关于教学改革的书,如迈克尔.富兰的书。论文中写到了课程制,可以借鉴涉及学校课程管理的社会学类的书籍。


2.55面,论文从微观、中观、宏观去写。那么权利结构是否是属于微观?另外,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分开写了,实际上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是相关的。是否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这样更连贯一些。


3.用了庄西真的理论去分析,可行性要商榷。


4.27面,讲到了研究工具的编制。如何去观察的,观察到了什么。可以把观察的提纲写清楚。


5.48面,都是讲学习成绩,是否有必要分成3个部分。


6.关于“高中教学要素供求不均”这块,说到“从第一轮新高考试点的 35 套课程组合到第三轮新高考试点的 12 种课程组合,课程组合种类进一步减少,学生在课程组合方面的选择自由度被进一步细化、压缩。”那么,课程是如何被细化的?没有写清楚,让人疑惑。


(二)刘晶:


1. 摘要的第2段和第4段,都是阐述新高考的内容变化,建议可以整合在一起来描述说明。


2.摘要的文字表述、结构需要继续提炼。


3.摘要中说到:“再对个案进行调查发现,由于现实因素限制,该校可供学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为9种,并未达到文件要求的12种”放到摘要,略显唐突。会让人心生疑问,质疑你的样本选择是否合理、具有代表性。建议可以放在正文中说明。另外,文中的说明这块应该凸显这所学校的代表性。


4.文献综述部分:()关于新高考的研究, ()新高考选考背景下教学改革的研究。(一)(二)标题和内容,(一)包含(二),但是却并列而谈了。结构的逻辑上不是很合理,新高考本来就是教学改革,建议按照文献的内容分条目去写即可。


5.第17面,应该是打错了字。特定“事件”,不是“时间”。


6.第五章:新高考选考背景下教学改革突破路径。第一:社会整体性统筹变革。内容没有很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7.70面,“教师从传统管理者与教学者的角色中分 离出来,部分教师专门担任学科教学任务,部分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语意表述不清晰,建议调整。


(三)罗艳华:

1.论文题目是叫 “变革”,行文中却用到是“改革”,建议全文统一。


2.第二章的第二点,改革主体有四个方面,论述这四个方面的时候,论述只是基于个案的描述,没有引用和引证,论述是否充分,是否有说服力?需要继续去思考。


3.第二章说“改革目标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理念”,第三章谈问题的时候又说偏离了。互相矛盾。(杨宇轩回应:x高中有全面育人的目标。但是和学生成绩拔高相比较的时候,又退居二位。所以写到了第二章的目标,第三章的问题里面,后面再修改。)


4.说“学生非理性选课”,说法是否恰当?学生其实是理性的,虽然不是最佳或者最优选择,但是是学生可做的最好选择。“非理性”表达不妥帖,建议换个表述。


5.第五章,建议的第一点:社会统筹性变革,改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顶层设计或者统筹”会好一些。


6.文中讲到“教学要素”是否妥当?论文表述的实际上是教学资源。


(四)季轩民:


整体结构类似调研报告的,前面是陈述,后面提问题。


存在的问题:


1.第三章需要明确教育改革是否进入深水期?深水区”要慎用,要重新表述。如果改革是刚开始,那么是还没有踏上轨道,只是准备开始改革。文中提到“成绩是教学第一目标,稳定是第二目标”。不建议区分第一或者第二,因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通常是要求在稳定中抓成绩。


2. 讲到“教学组织形式困难”,那么学生选课是否属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不是主要就是“走班形式”?“小走班”、“大走班”是否就是你所强调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


3.解决路径不太严谨,社会统筹性变革,不应该站在社会的角度。可以站在教育政策或者管理的顶层设计层面。不应该提“个人”,教师和学生都是群体,不应纳入“个人”。建议还用局域性的思想,局域性里群体性的发展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


(五)卢旭副教授:


1.论文用了庄西真“特定事件、改革过程、文化背景”的分析框架,要注意这是分析框架不是方法。如果要用这个框架,整篇文章都要用这个框架,而不是在传统的问题、原因、对策这种框架上又套用此框架。而且论文只有在原因部分用到这个框架。庄西真的分析框架,不重在分析问题的原因,重在对教育现象或者过程进行解构、重构,从解构和重构中得到一些新的认识,这个认识不仅仅限于问题和原因的。论文只是用庄西真的整体理论框架来分析原因,此论文框架和庄西真的框架是不兼容的。另外,将特定的事件局限于学生的层面,所以框架运用得也不恰当,有些别扭。对庄西真的框架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必要硬套进去,可以就按照“问题、原因、对策”这个原框架去写论文。如果实在欣赏庄西真的理论框架,可以在文献综述部分提到这个理论框架。


2.整个分析比较老套,对策部分:社会、学校、学生都不是改革的主体。行政官员、教师倒是可以作为改革主体的。学校是一个组织,它的变革有自身的逻辑,是客体化的东西,而主体一定要是人。即使谈组织,也是谈组织中的人,所以以教师当主体比学校当主体好。学生不能当做教育改革的主体,学生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是从属、被动的地位,因为学生没有决定性的权利。原因和对策部分,没有对应上。可以具体而谈,该怎么去做。


(六)程红艳教授:


1.认同以上同学、老师对此论文的意见。


 2.导论到第三章,乱。第四章、第五章,跳,和前面调研、主题没有关系。整个文章,散。清楚大概的研究问题,但是没有抓住核心问题。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例如“教学改革”的内涵和外延包括哪几个方面?是否是文章所分析的过程、目标、主体……,“教学要素到底是指什么?


3.核心问题没有抓住。文章列出了一些问题,但是都不是关键问题。应该抱着问题去做研究,比如:这个学校为什么大规模走班?学校的自由选课很好,初衷是百花齐放,差异发展,但是为什么政策打折了,还是以行政班为主呢?为什么改革的理想妥协了?为什么学校只给学生有限的选择呢?为什么学生不选自己最喜欢的课?校长和老师是否支持由这项考试制度引起的教学改革呢? 这些问题,文章都没有回答。最终要指向的问题是:为什么考试改革的取得的成效有限?改革的意义?


4.没有抓住核心问题,所以文章很难写得深入。针对论文,具体而言:


  第一章,把研究设计和政策分析放到了一起。第一章应该是交代问题的背景,还可提出分析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为什么把“研究设计”放到这里?感觉很突兀。建议把“研究设计”放到第二章去。第一章应该写:1.新的高考为什么要选考,要达到的初衷是什么。2.在选考背景下,介绍全国的、湖北大体的教学改革情况。目前文章用“形式化走班”这样的表述不准确,描述要准确。讲全国高考的价值和初衷是怎样的,然后揭示湖北的教育变革。如果第一章还是还是想用理论框架,可以提出来。但是要把这个框架贯穿到看这个问题的过程,努力还是还是可以将两者协调的。理论框架不止这一个,还可以继续思考。


第二章,主要写研究设计和改革过程。目前文章改革过程的描述,都是官方的话,缺乏自己的思考。比如分为“A/B”学部、“8校联盟计划”是什么意思?对于诸如此类改革样态的描述,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直接用文件或者官方的话。32面,大量文字罗列,可以变为表格。可以用表格表述的,不要用文字表述,提高可视化。还有,学生选科描述与学生满意度调查,是不同的方面,不应该放一起,比较累赘。


第二章,可以理解为主要讲好的方面,引起了哪些变革。第三章讲问题,为何在第二章“改革过程”又开始讲问题。如果一定要讲问题,应该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是一种稳健的,稳步推进的问题。“改革过程”这个部分要修改。“改革结果”又过于简单,比如学生的满意度,也可以看成是改革结果。“学生特长教育差异”这块,文章描述的并算不上“差异发展”,过于太细枝末节。


第三章,没有写到要害点。教师是否欢迎这个改革,学生为什么这样选择,学校给学生的是有限选择……要抓研究的核心问题。


第四章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好的考试改革充满了理想,但是取得的改革成果却相当有限?


第五章,不要写偏了,还是要回到高考,如学生的自由发展,降低学生的负担。可以指出,高考对高中教学改良的功能是有限的,慎重对待考试改革。学校如何在高中大变革的背景下,如何体现自主性。学生如何做出不功利化的选择,选他所爱,选他所长。


议题二:刘志芳同学分享毕业论文《制度伦理视域下小学教师考评制度研究》


一、论文框架


第一章小学教师考评制度伦理诠释


第二章小学教师考评制度研究设计与现状描述


第三章小学教师考评制度的伦理困境


第四章小学教师考评制度伦理困境的原因探析


第五章小学教师考评制度伦理的改进策略


二、建议


(一)潘小芳:


1.综述不是很清晰,教师考评制度伦理解读,第20面,考核和评价的主体,相关因素表达的不清晰。第21,对教师考评制度伦理,应该是文章理论方面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定义不够清晰。


2.为什么要把“教师考评制度伦理”和“教师个体道德”放在内涵进行比较?应该将“教师考评制度伦理”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但是文中的这二者很明显是不同的,需要继续思考。


3.在“教师考评制度伦理价值标准”部分,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用到的是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用的不是很恰当。第三章中,公正性的背离这块,理论这块要建构清楚。


4.质性材料很多,怎么准确地用于文章中,还需要思考。


(二)陈金平:


1.教师考评的现状,是全国的小学的还是访谈的几所学校?是普遍的情况还是样本的特点?读完论文并不清楚。


2.教师考评制度的现状描述中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两种划分的方式:工作角度和学术角度。是否可以整合,从学术的角度会好一点。


3.分析原因的时候,第四章,从三个方面:组织机制、教师个人、社会因素。组织机制,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了,可以说延伸到教育行政部门。第五章改进路径,并没有和第四章完全对应。


4.第五章改革路径,还是比较抽象。可以根据前面的发现和研究,提炼具体的措施。

5.研究方法采用了访谈法,也有文本分析。总结的内容,是个人的定性的总结。可以用一些软件来归纳访谈的资料,增加它的客观性。


(三)杜佳慧:


1.第二章的研究设计和绪论里面的研究方法框架结合,把研究设计单独放一章或者放到一个部分即可。第一章的“伦理诠释”可以往后放,在现状描述之前。


2.第一章“考评制度何以可能”,“何以可能”包含为什么和如何,文章中没有看见“如何”。


3.第三章访谈资料很多,建议把访谈的资料进行总结和概括,抽取重要内容放到论文正文,其他资料可以作为附录放到论文后面,供评委对应查阅。


(四)罗艳华:


1.45面第二章研究设计应该是整体的,论述怎么来完成这篇论文。但是论文只讲了抽样,研究设计表述不够完整。文章采用的是质性的研究方法,那么需要阐述怎么完成这个论文的。


2. 核心概念的界定还不够清楚。对“制度伦理”的分析还不够。如何评价制度是好的善的,是有维度的。所以你后面提到的四点,就突兀,没有依据。还有“教师考评制度”究竟包括哪些,例如绩效、职称评定,需要分析清楚。


3.文章把老师对其他管理制度的感受也写进来了。建议具体到一个典型的制度,比如年终考评制度,从该制度去具体分析。对典型制度的分析,让研究看起来更完善。目前文章是笼统的对各种制度的分析,从读者的角度看,会比较混乱。


(五)季轩民:


1.论文想面面俱到,通常就会面面不俱到。硕士论文一般到第三级标题即可,这篇论文有些臃肿,问题没有聚焦到标题上面。


2.研究缘起里,求学生涯的兴趣之所在。个人建议,不建议把个人感受放上去,值得商榷。


3.论文的格式方面,两种字体交叉表述。不要大段、连续的引用。文章中的访谈材料是为了佐证,而不是为了分析,有些本末倒置。我们要用理论去分析访谈的内容,同时要剔除一些主观上的洞悉,尽量保留客观的材料。


4.用伦理学视角看教师考评的问题,可以具体化,比如他们的考评制度、考评标准、存在的问题、解决路径等。目前文章所写路径很笼统,没有针对性,论述显得苍白无力,建议挑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


(六)程红艳教授:


1.有些地方逻辑不是很顺,观点还值得推敲。


2.整体感觉似乎文章“小学”去掉,也可以。第一章也只是讲了教师的劳动特点,原因分析、对策的建构等都没有突出小学教师工作的特点。应该去了解小学教师他们具有怎样的工作特性,考评又如何为小学教师造福这些问题。


3.关于制度伦理的标准问题,文章中提到四个标准。公正性没有问题,但是其他三个提出的依据是什么?发展性,可以认为制度是需要效率的,表现在施行的时候成本低,不需要繁琐的论证,而且结果是具有正向导向作用的。自由性和人本性,依据还是不足的,尤其是“自由性”。制度的规范性和规制性特别强,如何给“自由性”留有空间?需要考虑。“人本性”克油考虑由于特殊情况,有些特例做法,例如对待教师的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因此,“自由性”最缺乏依据。


4.第一章的逻辑应该是先要清楚什么是考评制度,比如内涵和基本功能。制度伦理和教师个体道德可以不谈。首先讲考评制度,然后考评制度伦理。“考评制度何以可能”也不必要讲,第一章就讲清楚“考评制度的特点”和“考评制度伦理的价值标准”这两个问题即可。


第二章有必要指出,引进一个概念,即“核心利益”。核心利益,可以包括职称晋升、年度考核。


第三章,注意重点的取舍。还是结合老师对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这两个制度的看法,在访谈资料中更侧重这个方面。


第四章,逻辑顺序,社会因素到学校场域,再到教师,从宏观到微观更顺畅。


第五章,可以按照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也可以从区域的角度去写。教育的大系统,第一个层面:地方的教育局,如何建构优化教师评价制度。第二个层面:学校层面。学校可以根据制度分的分类,例如涉及教师核心利益的,提出具体的看法。第三个层面,教师层面。教师实际上可以做的很少的,不要过多看重上级的评价要求,少一些功利,多关注学生发展。因此,对教育局和学校可以提得更具体一些。


(七)卢旭副教授:


1.各级各类的标题,太多了,一页纸上45个标题,类似教材了。思路不是很连续,内容有些乱。


2.对材料挖掘的不是很深。调查做得可以,但是材料没有深挖。文章没有深入分析教师的核心利益,文章没有围绕怎么去认识和处理教师的核心利益的。文章虽然都涉及了,但是没有以核心利益来串联内容。需要进一步围绕核心利益,把散的、跳跃的内容整合。


3.在核心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深挖,目前是浮于表面,对利益和权力分析得还不够深入。制度的文本形态和实践形态,是有区别的。是否可以透过制度的话语,深入到背后的实践的深层次的逻辑。


议题三:彭予曦 4R理论视域下少先队活动课的现实困境及突围策略


一、论文框架


4R理论对少先队活动课的适切性解析


少先队活动课的四重困境


少先队活动课的陷困缘由


4R
理论视域下少先队活动课的突围策略


二、建议


(一)刘晶:

1.文献综述部分,写得太单薄。一般是多方位位,多方描述后,对现状进行总结或者得出自己的结论。


2. (三)活动资源缺乏整合。可以简单、简洁陈述校内资源的充足。重点写校外资源不足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几个字说服力不强,应该有理有据,最后一段,网络资源,有些唐突。


3.对策部分,内外部的划分,是否恰当? 需要调整。


(二)杜佳慧:


1.小论文中最好不要出现“笔者”、“本研究”等字样;


2.段落的划分,比较随意,不够正式。  


3.4R对少先队的特殊内涵要解释,它的独特价值,要体现出来。


4.后现代的评价观,是具有解释性的,并不是突出评价模式和标准的,强调对评价之前的假设的发现。


5.可以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成一个部分。4R和策略部分的融合并不明显。


(三)卢迎丽:


1.总体结构的把握,可以分为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你的着力点是分析问题,文章用4R理论分析的不是很恰切。


2.建议还是把4R理论运用到对少先队活动课上,落到具体的方面。可以从要素方面去分析,适恰性这一段文字放到其他地方去。


3.摘要重新写,结构需要重新调整。


(四)卢旭副教授:


1.目前学生用比较成熟的理论做一些研究,是比较初级的做法。很容易把理论神话了,认为是好的理论,而缺乏对理论本身的考量和反思。文章用4R理论来看少先队的问题,就发现少先队问题很多。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有削足适履的感觉。西方人文社科学界560年代后,比较少有宏大的理论。理论一定是具体的、有对象的,用来分析有针对性的问题。


2.这篇文章谈到的内容太多,把事情、现象都放进去了。作为学术分析,应该是一环接一环,不应该是跳跃性的。这篇文章把活动课的,少先队的所有问题都放进去了,就导致了文章问题不明确。做研究要追求深入,要看研究的深度,而不是研究的广度。人的精力有限,很难做宏大的研究。追求深度,就要把握准确问题,一定是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做学术的追求是要聚焦问题,深入挖掘。


3.4R是分析课程结构的,就只谈课程结构,其他的不要谈。研究求深度,不要求广度。


(五)程红艳教授:


1.最大的问题是浅又全。文章结构要改,有两种模式可以考虑。可以改成演绎式,即介绍4R理论-4R理论的适切性-少先队活动怎么用。还可以改成问题分析式的,如:少先队活动课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引入4R理论, 4R适切性-4R理论怎么用。


2.理论要深化。4R理论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不赞成文中认为4R是针对3R理论提出的这种说法。要将4R理论真正要超越的是泰勒的课程理论。还需4R理论和泰勒的课程理论对比,彰显它的特色,通过对比揭示4R的独特诉求。


3.对策要聚焦。不要写无关的内容,直接写4R理论要求少先队活动课怎么设计,如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还建议引用多尔的后现代的课程观里的“3S”精神:sciencestoryspirit。思考:3S4R的关系,而且3S怎么运用到少先队活动课。很多东西可以思考。


总体而言,最大的问题:1.问题不聚焦;2.少先队活动课和4R理论的结

合没做好。


上一篇:思维碰撞 | 2021年寒假第三次读书会
下一篇:思维碰撞 | 德育所第十八次读书会